坚持才能冲出创业丛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丛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一个创业家,本来睡眠、休闲时间就要比别人少,跟别人一样生活怎么能创得了业?所以我只是很努力地想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詹利森
放弃接班车詹利森要瞄准世界商机
从零做起毅力创业
1973年出生的詹利森,从小在台湾垦丁务农长大。他的父亲詹中仪是一家被动组件厂负责人,在珠海、汕头都有大规模厂房,曾经非常期盼儿子接班。詹利森看着爸爸到台北打天下、开设电圈电视设备大厂却遭朋友算计,再从头做起,进而征战大陆,这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影响着詹利森,“我心底也一直想创业!”但他想用自己觉得“应该可以做的方式”,不跟随父亲的王国,但要父亲以他为荣。
台大电机所毕业后,詹利森被国际猎头公司挖到硅谷工作,在那里,他认识了“柏克莱最年轻的教授”彼得森博士。彼得森擅长于“准分子成像”技术,在美国已拥有5家合伙公司。于是两人共同创业,把“欧美才有”的脸部辨识技术带回台湾,创办了微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过去电视新闻播放的犯罪过程监视录像带,总是一片模糊,看不清楚画面;平时商场里的摆头式监视器,也只维持固定速率缓缓地来回转动;接触式的“指纹辨识器”遇上手脏了就没辄,并存在“指纹在,不代表人在”的问题;设备昂贵的“虹膜辨识器”,只能在眼镜至瞳孔之间的距离做辨识,电影《关键报告》中的先进技术在现实世界还没出现。那么,有没有一种廉价又安全的辨识方法可以取代?
年轻的微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的就是这种“影像辨识系统”核心算法,他们还将该技术运用到“半导体”生产管理上,以之取代两三百个劳工的“人眼、人耳”来监看生产过程,这个技术让台湾芯片制造龙头联发科公司都惊讶“竟然做出了我们一直苦寻不着的影像研究技术”!在公司内部,彼得森与詹利森分工合作,前者主司微创的技术研发,詹利森则负责开发市场,两人频繁地沟通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今年是转折点,公司就要起飞!”詹利森说,“一开始虽然很辛苦,但我不想要家里帮忙,要求自己跟别人一样从零做起。”目前,微创得到“中华开发”等多家创投公司青睐,还与海外ATM制造商三商电、NCR合作,建立“防止现行诈骗犯罪者用提款机做取款动作”的机制,例如“戴口罩、安全帽者不可提款”等。
永远没有停下来的一刻
儿子的公司成立至今不到两年,在市场上已经引人注目,詹利森的父亲非常满意。回忆创业初期,詹利森与彼得森两人蹲在租来的房子刮水泥渍,父亲看着他从起点开跑,偶尔会忍不住“想帮忙”,只是詹利森自有坚持。
虽然做出了成绩,但詹利森每个晚上、假日仍不断进修,政大智能财产法课程、交大企管在职班、日文……永远没有停下来的一刻。詹利森毫不犹豫地说:“做一个创业家,本来睡眠、休闲时间就要比别人少,跟别人一样生活怎么能创得了业?所以我只是很努力地想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创业之前要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心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如果目标够清楚,资金已备妥,人力有着落,那么不要犹豫就开始吧!
——陈鸿伟
事业中断陈鸿伟乘“木马”再起
假日的苗栗内湾,车阵塞成一条龙,从中正路走进“木马文化村”,周边的喧嚣瞬间静谧下来。这里充满农村庭院的朴拙,没有精致的“观光文化”,但处处可以感受主人对“在地文化”的热衷。“木马文化村”主人陈鸿伟与姐姐两人,一会儿进厨房忙烹调客家佳肴,一会儿出庭院忙解说“木马”这种传统运输木材工具的由来,遇上团体客还教做野姜花粽、捶糖精;校外教学时,两人更是不亦乐乎地讲一堆“说不完的故事”给小朋友听。
将兴趣转变成商机
陈鸿伟多年前曾是一位传统产业工程师,公司为求发展将设备移到孟加拉,有心创业的他也跟着离家一年,没想到回到台湾,却面临家庭离异的局面。
妻子、女儿的离去带给陈鸿伟相当大的打击,于是他离开传统产业,在2000年首创“有机蔬菜宅配”事业,委托各大医院做健康顾问,销路曾遍及台北,可说是生机饮食事业的先驱。但是在他心中始终存在另一种呼唤,那就是“要做对人生有意义的事”。而敏锐细腻的陈鸿伟发现,“文化”才是他灵魂的出口。
经过漫长的流浪,有一天他路过内湾,看到荒废的内湾戏院,“禁止进入”的指示牌令他想一探究竟。“这是全台惟一一座木造阁楼式戏院”,陈鸿伟惊异于内湾戏院的丰富文化内涵,于是找到戏院所有人杨胜泉的外孙女,两人一起一寸一寸地还原这座老戏院昔日的风华。直到2003年1月,终于对外开放。
老戏院受到台湾文化界人士的重视,继而又带出内湾真正的精神象征——木马。过去内湾人运木材时将木头绑在木架底座上,在山路上推行,故称“木马。”“现在木马道都年久失修、没有解说。”陈鸿伟说,“为了传承与分享,当初我跟姐姐决定发扬这个文化,请当地老师讲解,收集所有相关的资料,还到图书馆查遍文史书籍,按照原来的比例复制现在你们看到的这座木马。”
不要犹豫就开始吧!
展望未来,陈鸿伟还准备搜寻下一个文化圣地,但他目前最想做的就是成立“木马文化协会”,由木马工作者、研究者来发起,架设网站,建立完整的内湾数据库。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陈鸿伟也了解行销的重要。他要提供内湾商品整合服务,如旅游安排、宅配业务,让关心内湾的人有最深的感动,“我还打算要推出木马便当,让全台湾都了解木马的故事。”
曾经中断创业梦想的他,成为文化领域成功的创业家。问陈鸿伟当初为什么如此毅然决然,他坦承:“也许是移情作用吧!”一个人,对小地方特色风情的情有独钟,也可能会成为商机,开拓出新的人生领域。陈鸿伟说,创业之前要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心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如果目标够清楚、资金已备妥、人力有着落,那么,“不要犹豫就开始吧”!
年轻人老爱说“我没有本钱创业”,但是有多少资源就可以做多少事,没钱可以做没钱的工作,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
——林阿凯
败光家产林阿凯靠700元东山再起
如果没有经历过,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开车在路上只能加10元(新台币,下同)的油;全家5口人一齐出动去捡矿泉水瓶,筹得十几二十元钱,只为解决一顿晚餐。3年没添过新装,裤子磨破了还在穿。更何况,这原本是一个月入数十万、生活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
长年服务于寿险公司的林阿凯,父亲原是富有商人,他也开过证券行、信息站;1996年台湾新光人寿在嘉义成立,林阿凯是两个处的经理,月薪拿过78万。他从待了10年的南山人寿带了一批人才跳槽,每个人可先拿“新光”3年的签约金,不料几个部下适应不良提前离职,依照当时的制度,数百万庞大的违约金都要林阿凯来负责,他只好每个月让公司扣薪水,扣到户头为负值而离开公司。
离开众人钦羡的位子、离开高级白领的生活。林阿凯整整3年足不出户。“出去别人都以为我要借钱,其实我只是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走走,但他们一见面就先哭穷,说什么孩子开学要注册啦,车子撞坏还在修啦”,这让他下定决心,不借钱就是不借钱,用仅存的700元开始创业。
有多少资源就可以做多少事
第一个月,从菜市场一个角落出发,想到什么就卖什么。林阿凯说:“我要先说服自己,面子拉不拉得下来?双腿蹲不蹲得下来?能不能招呼顾客?太太是不是还能接受自己……”他第一天的营业额才300元,回去买瓶酱油、买斤丸子回家卤好隔天继续卖,视手上的资本每天卖不一样的东西,渐渐有了收海产、南北货批发的工作。
他把家庭主妇每天所需、宴会酒席所要的食材整合在一起,常常忙到半夜,隔天一两点就要起床到渔市打货,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他都不曾放弃。渐渐的,太太反而认为林阿凯“脚踏实地”,比以前靠磨嘴皮子赚钱来得真实;3个儿子在假日也都半夜起床陪他去市场,“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可以翻身了!”林阿凯说。
通过几年的艰苦经营,林阿凯渐渐摸清了市场。他发现专做喜庆婚宴食材原料生意的人不多,算定有利可图,于是创办了“AKAI办桌食材供应中心”,采取店铺行销、无店铺行销以及网络行销三合一的行销策略。无店铺行销部分,他请来地方知名的厨师掌勺,专攻嘉义地方口味;网络行销则欲扩展及全台湾。如今“食材批发”、“年菜宅配”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已经有3位金主提供店面等待林阿凯点头帮他们经营。
林阿凯回首过去说:“我投资股票赔钱,因为属下离职被罚,但是我知道自己会再站起来。”除了吃苦的能力,拥有一个向心力超强的家庭,也是林阿凯东山再起的秘密武器。他说:“像我这个年纪,遭遇如此波折,太太还愿意陪在身边,小孩也没变坏,实在很幸运了。”
从一部破车子、7件旧西装、700元创业金开始,林阿凯稳扎稳打、再创高峰。他说,年轻人老爱说“我没有本钱创业”,但是“有多少资源就可以做多少事,没钱可以做没钱的工作,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这是林阿凯的创业哲学。
从最早起得快、败得也快的教训中汲取细水长流的经验,戴胜益带领着王品集团,打算在30年内开“1万家”店。
戴胜益富贵败中求
王品集团目前每个月有高达20万的客流量,年约18亿的营业额,稳坐台湾连锁餐饮业龙头宝座。如此成绩,其他人看了也许已心满意足,但是在董事长戴胜益大起大落的创业过程里,飞涨的营业额也许就是失败的开始。
“BB鸵鸟乐园”红4年就倒
11年前戴胜益去南非玩,遇上后来打天下的伙伴陈正辉与郑文皇,当时他们都觉得在南非骑鸵鸟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当场就在游览车上决定引进台湾,募得2200万资金在台湾南部开了BB鸵鸟乐园。
戴胜益那时做了1500面招牌,请来当时最红的小虎队,再加上开幕时正逢农历春节,每天有1万多人报到。BB乐园有6个卖票窗口,卖票的钱多到抽屉放不下,就直接丢在地上。每天晚上3个股东在旅馆房间里分钱,“好像是抢劫来的钱一样!”当时他与朋友都认为,“赚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但鸵鸟热潮在第四年急速降温,BB乐园应声而倒,戴胜益首次创业失败后,领悟到了第一门课——“人生有限,赚钱要快,赔钱也要快”,他说时间是最大的资源,可以做就乘胜追击,不能做就见风转舵。
从“全国牛排”感悟永续经营
BB乐园倒闭后,戴胜益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牛排”的老板。“全国牛排”一开始也是盛况空前,连警车都要来开道;但好景不长,这种火爆场面持续不到一年,到后来中餐有时连一个人都没有。这让戴胜益领悟到流行性餐饮的寿命太短,以及“永续经营”的重要。
后来他去台塑招待所吃到台塑牛排,“感觉到这客牛排很扎实,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东西。”于是深谙“赚钱要快”之道的戴胜益又开起了“王品台塑牛排”店。
王品台塑牛排也像所有戴胜益经营的事业一样,开张就一炮而红,但它不像前两项事业昙花一现,经历10年仍然屹立不倒,而且不断扩大,日后还复制出西堤、陶板屋、原烧、聚四大品牌,这是因为戴胜益从失败中体会到了不同以往的管理经验。
制度与人是“王品”成功之匙
戴胜益说,公司能够成功,50%靠制度,另外50%靠“人”的企业文化。戴胜益把“员工”都改称为“同仁”以示尊重;他还制定了“企业文化传承宝典”,像是迟到要罚钱、每年吃100家餐厅等等,连他都要一起遵守。此外,王品集团还实行员工入股分红制度,每家店的店长、主厨都拥有公司股份。以店长为例,可以认股11%,一个单月获利200万以上的分店,店长每月除了薪水外,还可多领22万元分红,百万年薪对肯拼的年轻餐厅员工来说不是梦想。
为了“留人”,戴胜益也让部属在内部“创业”,公司的重要干部是以内升的方式出线。他认为:“台湾几乎所有高阶主管,在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都会自己创业,这样永远都留不住人才。”所以戴胜益想:“如果他们要创业的话,最好是在自己的公司里面创业。”
王品集团已经有5个品种,每个品牌的开发,代表了一个新总经理的诞生。“原烧”总经理曹原彰就是标准的例子:2003年他辞去王品台塑牛排总经理一职,跑去9个国家旅行,吃遍300家以上的餐厅,终于找到创业的点子。一年后,他只带了一位王品主厨,开了戴胜益旗下第一家“原烧”餐厅。戴胜益的用人规矩也复制到他对大陆市场的开拓上,戴胜益说:“我们已经培训出第一个大陆本土店长了。”
戴胜益从最早起得快、败得也快的教训中汲取细水长流的经验,未来王品集团打算在30年内开“1万家”店,这个梦想能否实现,要看他那大起大落的感悟,在他心里烙得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