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语言美学研究
刘迎新 黄紫茵
【内容提要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地位愈发重要,特别是迎合大力发展文化的新时代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文化愈发重视的需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思想的外现、传播的媒介在该视域下的作用及价值至关重要。同时,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发扬中华文化的基本前提,语言更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力量;基于此,语言美学的研究对于民族文化、文化发展、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语言美为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可依据两方面研究,即依据语言美与言语美分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学,根据其特点以及对于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语言自身的影响研究语言美学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所在,并且通过分析语言美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要素的原因,总结语言内在与外在美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地位。
【关 键 词 】跨文化;传播;语言美学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即直接现实的一种文化现象,而语言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承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本身的发展,作为思想的外化亦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语言即是传播的媒介,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加速,各领域的全球化已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意义推向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跨文化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常态,语言美学自然成为文化交流之中文化特点以及文化质量的体现,而语言美学分为言语美及语言美,言语美指的是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中言语片段的美学价值,即美学特征的总和,语言美是指语言体系固有的审美属性,是语言体系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语言美是言语美得以表现的基础,言语美则是语言美在具体环境中的体现,因此言语美是显性的,而语言美是隐性的。①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说略》,《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第23页。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背景下及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我国文化传播的第一要义即是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我国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美学,传承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以我国文化的传统形式直面世界性的文化的融合,不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同化,亦不改写文化迎合世界,则是本民族的文化传播的美学。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息息相关,纵观历史,从封建社会的古代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近代再到现今社会的新时代,我国文化中的语言美学长期以来始终以积极的方式向前迈进。① 李殿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http://www.71.cn/2018/0419/996920.shtml.
一、言语美
跨文化传播作为西方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思想产物,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促使各国皆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文化交流,力求本土文化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科技各领域的发展水平的增强;新时代中国通过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大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扩大了各民族的文化冲突,而全球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织带来文化冲突存在客观必然性。位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我国文化传播应将注重速度和覆盖面转向质量层面的延伸度;首先,加强传播语言的美学是我国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有效提高传播质量及减少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位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发展要求的客观逻辑起点。其次,坚持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特色、坚定传承文化的信念是我国文化及我国文明传播及发展的精神起点,立足于历史维度探索我国文明发展,几个阶段的社会变革使得我国的文化传播愈发需要语言的力量,而随着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传播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言语美几乎成为文化传播的基本条件。言语美作为语言美在具体环境中的体现,其主要表现在包容性、细节性、显著性。
(一)包容性
语言美学即美学语言学旨在探索对于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人类对于语言的内在审美思维,准确掌握其审美规律才能正确把握文化传播领域的语言美学;而言语美的特点之所以存在包容性,是由于言语美是全息的正负美,言语美不是割裂的美或丑,而是正负美的混合。割裂的美与丑只存在于人的认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美与负美却是水乳交融的结合体,这全息地体现在语言体系之中和个人言语之中。②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说略》,《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第23页。 换言之,言语的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而衡量美与丑的标准往往只是一个范围,跨出范围的美即是丑,而这个范围立足于现今社会的立场即可理解为时代标准或是全球背景下的人类审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尽管存在文化冲突,但是大部分依旧为文化融合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审美的趋势为矛盾逐渐减少,呈现出包容性的特点。言语正是如此,某种意义来讲,人类审美与言语之间相互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而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使该联系更加紧密。基于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学的根本在于注重言语美的度。③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说略》,《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第24页。 深入分析,语言结构和层次上的审美选择基于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倘若人类把语言视作日常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审美自然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对于言语美的定义即局限于表述方式、言辞运用等领域;若将语言视作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途径,其即会立足于时代以及社会整体进行评价,对于言语美的定义即其言语是否对文化传承起到促进作用以及其是否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基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相互联系,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学应具有的包容性应体现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即语言的包容性,亦可理解为中国文化传播中的语言受文化多元化传播的多样客体所接受。最初的跨文化传播,要以较长的时间为代价来实现空间的一致;随着技术发展,又逐渐演化为在不同的空间,追求时间的同一;到了网络时代,人们被集结在一个虚拟空间,实现了时空的统一。① 侯微:《试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媒介技术》,《新闻传播》,2008年第9期,第67页。 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古老的中国文化正在复兴,即传统文化正在与新社会相融合,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的语言美学中的基本构成要件,中国传统美德为主要构成要件,中国文化思想与精神观念为重要构成要件,三者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缺一不可。因此,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美的包容性更在于对中国文化中的三个构成要素进行整体、精确的传达。
(二)细节性
语言美学的概念中细节性与包容性可理解为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包容性体现在语言整体的内容之上,而细节性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之中。语言在传播中的细节性是决定传播结果和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其细节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在细节上的精确程度,更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即以细节表达的方式展现深层意义以及深层思考。因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表达应在注重整体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性,力图达到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华精神及思想的本质;换言之,该视域下的语言表达的细节性体现在接受文化传播的客体应通过文化传播的表象观察到其内在本质。相对于语言美的体现,言语美是显性的,因此在美学的角度思考其更加客观的审美选择,把语言的实际活动当成审美对象来考察,就会看到别的视角所看不到的东西,解释别的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言语美有它深刻的根源,人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选择是生命现象。②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说略》,《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第24页。 而人类审美的生理根源可浅析为人类根据其生长环境而产生的审美选择,基于此,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大环境正在趋于一致的现状下,人类审美选择的边界在不断扩展,使得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文化传播的效果显著,即在于语言表达贴合全球审美,此处语言表达的细节性即为在坚持不动摇文化根基即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在细节上满足全球化的审美选择。具体来讲,其细节性可在表达上分为三点,首先,秉承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的观念与逻辑起点进行语言表达,并将其视为根本目的,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思想与精神的传达,细化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表述与传达,细节性的表达不仅是言语美的直接体现,同时是传播文化的基本前提;其次,始终贯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贯穿于语言之中,在细节之处展现伟大的民族思想与灵魂,这同时是我国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最终,将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与思想在细节上融合至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之中,该细节性体现在其结合时代思想与精神,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不断融合已成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常态,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进行文化传播正是语言美学的细节性所在,以及避免文化冲突产生的有效途径。实现语言表达的细化即言语美细节性的体现不仅旨在文化传播及思想与精神的发扬,更在于中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即细致的办事风格与坚定的信念传承。
乔瞧瘦了,也没了往日神彩飞扬的样子。看到她,秀容月明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乔瞧扔下一个纸团,冲秀容月明笑了笑,顺着树滑下来,接着脚步声就远去了。
(三)显著性
言语美具有显著性,此处的显著性从表达方式方面可理解为明显,显著即显性,言语美是在具体表达上所展现出的美学;从深层内涵方面理解显著性即为两个群体的态度之间的任何差异是由于系统因素而不是偶然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即为表示群体之间得以相互区别的能力。显著性具有客观性,两个群体的态度之间的任何差异都是由于客观因素,而该因素为决定性因素,并占据主导地位;放置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其群体即为各国文化群体,而导致群体之间的差异即为各国影响文化的客观因素:政治、经济、科技等;同时,两个群体也是文化传播国和受传播国的主体的审美选择,审美选择受客观因素以及受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加工的影响,必然对文化的选择和接受存在差异。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的研究认为:文化作为诸多体系的复合体,具有生物性、媒介性和潜意识性。在这里的“生物性”是指尽管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之间还是有着共同的东西——文化根源于人类的生物性。“媒介性”是指文化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传递,才形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① 王文娟:《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报》,2010年,第3版第50页。 因此,该差异具有客观性,从整体层面来说,显著性旨在表示群体之间得以相互区别的能力,位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学应更加注重该层面的显著性的体现,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文化相交织,虽然其融合可大幅避免文化冲突的现象,但是坚持文化自信是我国的文化精神,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因此,在确保文化传播力量的前提下,体现言语美的显著性是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我国文化传播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言语美的直接体现。某种程度来讲,跨文化传播视域言语美的显著性是必备要素之一,各国文化发展至今都具有其外在特色及内在内涵,在文化传播时保留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及客观性是各国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和世界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首先,各国文化差异,特别是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文化的内在方面,因此在文化传播中保留文化差异,坚持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即为在语言表达的整体上体现文化的显著性,即突出表达本国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特点,坚持内容的客观性与言语的显著性。其次,保持文化差异在言语美上更应当体现在具体表达之上,即保留语法系统上的差异,由于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之间的差异本就为文化差异,中国语法相较于西方的清晰直接更加隐晦,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应保持中国语法系统以及其文字表述隐晦的特征。最终,深层内涵层面分析其显著性并体现其显著性,应将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作为手段,而坚持文化自信,将向世界发扬中华文化视为目的,在语言表达的深层与表层皆体现出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决心以及全民对于文化的尊重。
语言美之所以存在感染性,是因为语言艺术是语言美存在的根基之一,首先,文学语言能够精确描绘客观事物与物体,并以一种较为细腻的笔触进行呈现,留下深刻的主观印象;其次,文学语言拥有浓厚强烈的情感色彩,进而给予其情绪感染;再次,语言具有清晰的含义,在其表现主题与内容时可给予明确深刻的意义与印象以及思想高度,相较于其他艺术体现出的某些模糊性,语言表达较为直接;尽管语言美相较于言语美为隐性美,但其仍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影响作用。语言的感染性不仅在于语言美的隐性体现,更在于语言艺术在语言表达中的存在,无论有声语言或是无声语言,语言艺术都是语言美的直接体现即表象,具有直接性。语言艺术在具有直接性的同时,具有间接感染的特征即间接性,其直接性为直接通过语言表象影响传播,而间接性的感染在于由深层次的意义为起点,由内而外地感染传播客体并启发联想,达到审美效果,换言之,即其可间接影响受众群体的审美选择,审美选择位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文化是否受到认可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审美选择为语言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某种程度来讲,审美选择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现象,因此,语言艺术可通过文学传达思想感情,对客观形象的塑造,从而影响人类审美选择。基于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可通过语言艺术的直接性与间接性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度传承,保持文化与精神的客观性与本质,在坚持文化自信的理念的前提下,进行文字上的语言美的体现,发挥语言艺术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具体来讲,语言艺术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更体现在传播客体自身,人们在进行审美选择时,首先吸引其目光的必然为语言的艺术感即外在,其次才是内在意义,而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即体现在外在语言表述上的艺术感以及内在含义中的艺术性与感染性,进一步细化来说,其外在语言表述即是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表述,中国语言本就是艺术的一种体现,并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其文化内在所包含的精神、美德、伦理、道德、文字等皆为一种艺术的存在。同时其外在与内在语言艺术的现实与客观存在,这是一对辩证存在的范畴,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屹立不倒的文化根基。
二、语言美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者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性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① 石井敏:《用东亚社会文化的视角与实践完善当代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国传媒研究》,2006年,第13-20页。 基于文化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即可推论内在价值是客观事物拥有存在意义的基础。而跨文化传播中语言是基础,语言美是语言在跨文化传播视域拥有价值的基础。具体分析,其基础性位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重要意义可分为三方面。首先,从其内容层面分析,语言美的基础性体现在:隐性的语言美即内在美是不同于言语美的本质上的美,是支撑整个语言表述的核心价值,失去了本质美的语言美将失去外在美存在的意义,因此,语言美在内容层面具有基础性。狭义来说,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所传播的文化文明及精神都是一国中较为基础或是根基性的文化与文明,从而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基础性的力量,立足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语言美基础性的发挥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其引导、指引着文化传播的方向,同时反作用于人们的审美选择。其次,从价值层面来说,语言美的内在价值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某种程度来说,语言的美与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进而影响对其的理解,语言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是支撑外在美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及文化发展尤为重要的社会现状下,处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内在美不仅是语言存在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播的基础。语言的内在美决定了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以及影响文化的自身价值。换言之,语言美是语言和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再次,从社会层面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要求人们保持对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以及保持文化生命力,人们对文化自身以及其发展的信心是文化继续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一。某种程度来说,语言的内在美是提升人们对于文化信心的重要因素,或者说语言美是文化自信坚定的基础。语言的美很大程度影响人类的审美选择,放置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其很大程度影响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同时,语言美的内在美存在价值在于其可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进而提高全民文化意识与观念,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经久不衰的基础之一,而发展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之一。基于此,总体来说,语言美的基础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自身价值,更体现在社会、文化发展、文明传承以及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价值的基础性地位,为文化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感染性
虽然这里面周暄的责任居多,然而她也不能推卸责任,若是她能早些预防,让周暄把他的脾性改改,也不会发生后面这些事情。
(二)基础性
语言美为言语美的外在信息形态,相较于言语美的显著性,其体现为隐性,换言之,言语美更多地表现在语言形式,而语言美则体现在内容之中,即以伦理美为中心,体现道德原则。将其放置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即体现为坚持文化自信以及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的内在意义。基于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语言美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并可具体体现为三要素或特征:感染性、基础性、艺术性,语言美是内在与永恒的美的先导,是语言美的内在体现,其艺术性在于以隐性的表现体现深层次的含义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而其感染性为针对跨文化传播视域与文化而言的,即其言辞与含义具有感染传播客体审美选择的能力,进而促进全球化时代下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个晚上,付玉又留下了李叔和。两人草草地吃了碗方便面,又草草做了一次爱。如果你今天不来,我原打算是要喝药自杀的。生活得太累了,没啥指望,还好,有个傻瓜喜欢我。她说。
(三)艺术性
艺术性通常体现在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以往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音乐美术等范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下的各领域相融合的发展,可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影视作品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综合来看,艺术性总体上属于文化特色的一种体现,以上为依据艺术的体现形式分析。深层次来看,语言美的艺术性不仅为文化领域出现的艺术性词汇,更为语言的内在所展现出的艺术性,而这种艺术性随着中华文化与文明不断传承,已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时是语言内在美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可推论语言美的民族性及独创性则为内在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文化的要求之一,即民族性与独创性应为深嵌于人民灵魂深处的重要原则。因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应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展现语言美的深层艺术性即文化的民族性与独创性。首先,随着社会进程不断推进,各国文化不断交融,对文化的国际性要求不断加大,但是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一对范畴,世界文化由各个民族文化组合而成,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源,同时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即文化的国际性既是民族文化的世界性也是世界文化的民族性;因此,体现民族性首先在于认同民族语言,传统的民族语言如古汉语也应适当出现在语言中。宏观来说,其民族性更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即行文之中或语言表达之中深刻贯穿中华民族精神与思想,将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与传播视为逻辑起点,将中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视为根本目的,同时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即坚持保留文化传统的同时,结合世界人民所需要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其次,民族语言本身具有独创性,各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并蕴含着其精神、思想、文化发展与历史进程,而独创性作为语言美的艺术性则体现在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风格与美感。具体来说,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风格在于中国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有其独立的语言体系,独立的民族语言与其内在精神与意义皆为语言美的艺术性的直接体现;基于此,位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中,民族性与独创性的存在为中华民族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力量。
言语美与语言美,即语言美学基础的一对范畴,为语言价值存在对于文化的重要意义,其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外现,对于新时代中国坚持文化自信的要求以及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化继续蓬勃发展的目标起到推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审美选择提供支持,进而将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向世界传播,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做出重要铺垫。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稳固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民族文化精神始终贯穿社会及生活即是传统文化根基毫不动摇的体现,位于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持续弘扬中华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发展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梦想的基本条件。基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文化发展的种种现象,坚持文化民族性与独创性为文化传承的宗旨,语言这一传播媒介以及思想的现实外壳给予了文化发扬的机会,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起到的作用及影响尤为突出。辩证来看,语言美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并且立足于文化发展层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赋予文化生命及活力,是文化继续传承的重要因素,而语言美学价值的存在与体现基于文化发展以及传承。因此,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语言美学的存在对于文化传播与文化价值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实证分析的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BYY072)。
【作者简介 】刘迎新,女,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12);黄紫茵,女,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标签:跨文化论文; 传播论文; 语言美学论文;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论文;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