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校教学理念的科研实验建筑模数化设计研究论文_唐超

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 100120

摘要: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然成为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现代高校教育对于科研教育以及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不断优化学校科研梯队,更新实验设备,强化实验支撑体系,增强学术交流,扩建科研场所。作为科研项目的载体——科研实验建筑,如何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校园内科研学术研究提供一个适合的场所、优越的环境以及学习的氛围成为了一向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高效;可持续发展;模数化设计;灵活性布局;弹性空间

现代高校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模式,越来越强调交往与传递的作用。现代科研实验建筑也已不再是单一的实验场所,而是具有科学实验研究、教育办公、管理、学术交流、休憩交往以及学术展示等多种功能性的复合场所。只有做出这种适应现代教育活动的空间调整与改变,才能实现科研、交流、共享三位一体的全新面貌。

一、“功能环”理念

传统科学实验建筑主要包括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等,单一、落后,不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国际最先进的空间设计理念提出,每一个研发中心就像一个小城,通过创造一个空间网络,从私密到公共的集体空间,使他们主动体验,并互动。每个区域内部为“私密区域”,只属于特定研发区域的使用,作为通道、交流的连接空间和公共大厅为“开放区域”提供集体活动与交流的场所。每个区域均设计公共空间,提供共享交流空间,方便研发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积极创造交往空间与活动场所,体现现代研发的科技教育理念。

面对现代高效、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我们将原有功能进行细化、区分,并融入了更为人性化的功能——交往。各部分功能既要紧密联系,又需区分明确,从而产生了一个严密的“功能环”理念。

图2 环形方正平面布局

每一个包含完整功能项的模块都是一个基本的实验单元,在平面布置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手法,以一个标准实验室为基本实验单元。根据实验室内容的要求,开间和进深的考虑出于模块的设计理念,能更好的适应以后试验流程更换的需要。

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保持主体(实验)与辅助部分(仪器)的主从关系。形成各种不同的实验空间的组合,有利于推行模数和标准化,便于施工,形成规划模数网控制下的、标准化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结构。三维秩序的方法给实验室建筑长远合理的使用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能使实验室建筑的内外空间较迅速地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各种崭新的要求,为发展前景往往很难确定的许多学科,提供了多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每个实验单元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地进行组合,不仅可应用于大中型实验室建筑的总体功能布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将各类实验室根据使用功能与要求将不同实验单元合并成组,使建筑能够适应扩张或收缩要求而不影响其功能性,形成可分可合、灵活多样的弹性平面空间。

图5 不同模块化空间组合方式

中心共享空间的设置在满足教育科研实验建筑的需求之外,也给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不管是形状、大小各异的绿化空间,还是不同的室外活动平台、屋顶绿化,抑或是高大的共享大厅、多功能厅等等适合交流、展示的多样化空间,都可以在这里有一个酣畅淋漓的展现。

这里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多样的平台,丰富了教育科研实验建筑的单调简单的立体造型,改变了该类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刻板印象,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多样的交流、研究体验。使得整体空间更加立体化、多样化、人性化。

四、结语

灵活性最大化是实验室建筑设计的重要关注点。灵活性有多种意义,包括了扩建、迅速适应重新组合和其他变化,以及允许多种用途的能力。“功能环”理念下延伸出的模块化布局可将这种灵活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

而人性化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根本,“功能环”中核心共享空间的引入使得整个建筑在慢慢摆脱原有枯燥乏味的科研氛围,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化的、人性化的元素,真正形成一种惬意的、高效的学习、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1.《研究实验室建筑》【美】丹尼尔·D·沃奇著;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实用实验室设计》【澳】瑞·弗格森著;尤祥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3.《生命科学楼设计——关于高效科研建筑的研究》孙曦著;东南大学 2003

4.《现代建筑集成——科研建筑》日本MEISEI出版公司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论文作者:唐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适应高校教学理念的科研实验建筑模数化设计研究论文_唐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