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党的困境、成因及对策_美国政党论文

印共遭遇的困境、成因及其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困境论文,应对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印共遭遇的困境

印度共产党于1920年10月在苏联塔什干成立,迄今已有84年的历史。期间,印共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1997年时,印共的党员人数已达56万人,所属群众组织达680多万人,是印度国内力量仅次于印共(马列)的有影响的共产主义组织。然而,这些积极的方面并不能掩盖印共在其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第一,近年来党的发展停滞,而且党在各地的力量分布严重失衡。自1998年以来,印共的力量发展停滞不前,党员人数只是在55万左右摆动,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1](P149)。这说明党的影响力已有所下降。此外,印共力量在印度各邦的分布很不均衡,其党员主要集中在喀拉拉邦、安得拉邦、泰米尔那杜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等5个邦,其中每个邦约有75000多党员,这5个邦的党员人数约占印共党员总数的68%[1](P111~112)。而在广大的印地语以及西部地区,党的力量却非常薄弱。

第二,一些地方党委自行其事,党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印共党的总书记以及中央领导无法坚持和维护中央权威,致使党的决议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有些邦委会不遵从党的统一的立场和观点,甚至奉行某种形式的“联邦主义”,背离中央的政治路线,寻找种种借口,擅自在某些问题上自作主张。事实上,邦委会与所属各级组织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正如印共自己指出的那样:“党已成为一个非常自由的松散的群体”[1](P113)。

第三,党在议会选举中屡屡受挫,席位大为减少。在1999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大选中,印共只获得4个议席(1996年印共拥有13个议席,在1998年的第十二届大选中,印共的议席数减为9个),在后来举行的补选中,又失掉4个议席中的一个。在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印共的表现也不佳。1998年在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印共没有获得议席。2000年在比哈尔邦、奥里萨邦等4个邦的议会选举中,印共独立参加竞选,其结果如下:在比哈尔邦,印共与印共(马列)的席位略有调整,其所获议席从原来与民族人民党(RJD)以联盟的方式共有的26席锐减为5席,后来,比哈尔邦一分为二,印共在比哈尔邦只保留了2个议席,在新贾尔坎邦保留了3个议席;在奥里萨邦,印共只获得1个议席,勉强进入邦议会(有时侯,印共在该邦没有议席);在曼尼普尔邦,印共没能获得任何席位(印共以前在该邦一直拥有议席),不过一年多后在该邦重新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印共获得5个议席,并参加了联合政府;在特里普拉邦,印共获得2个邦议席,而在自治部落议会中,印共只保留了原来所拥有的1席。2001年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等5个邦的议会选举中,印共作为左翼阵线的一员参加了竞选,其结果如下:在西孟加拉邦,印共在保住了原有席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席;在喀拉拉邦,印共的议席数从17席锐减为7席,整个左翼民主联盟(LDF)在该次选举中遭受了巨大的失败,丧失了政权;在泰米尔那杜邦,印共的议席数从8席减为5席;而在阿萨姆邦和本地治里中央直辖区,印共未获得任何议席。2002年在旁遮普邦的议会选举中,印共只获得1个议席,而同年在北方邦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印共未能获得席位。

二、印共遭遇困境的原因

印共所遭遇到的困境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造成的,既有国际方面的因素,又有国内宗教文化传统、复杂的种族和民族构成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

第一,苏联东欧剧变后所形成的特殊的国际形势是印共遭遇困境的国际因素。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东欧剧变给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十多年过去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仍处于低潮之中,这种状况无疑会使印共一部分党员感到悲观失望,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也会令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苏联、东欧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资本主义更是赢得了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这种情况也会使印共一些党员以及广大群众偏向于资本主义。此外,随着冷战格局的终结,作为唯一超级强国的美国更是咄咄逼人,肆无忌惮地到处推行其霸权主义,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愈演愈烈,它打着“反恐”的旗号,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公然对阿富汗、伊拉克等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对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恐吓和威胁,它不希望也不会容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社会主义运动得到发展,这种情况自然也会对印共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是印共遭遇困境的国内因素之一。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在今天仍然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印度宗教自产生之时起,迄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印度的宗教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宗教内涵,而宗教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印度早期的文化成就,还是近代的文化成就,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含有宗教的内容。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文化传统。在印度,信教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不信教则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直到今天,印度的宗教氛围仍非常浓厚。据印度政府1981年的统计,印度约有99.36%的人笃信宗教。在印度现有的各种宗教当中,印度教是第一大教,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印度教的教徒有8亿多,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2%[2]。其余的宗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在印度,宗教信仰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信仰和精神寄托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内化于信教者思想行为之中的一种追求,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对信教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支配性的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圣雄甘地在印度发动的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是借助宗教的力量才吸引大批的印度教信徒参加的。而同时代的印度共产党却在发动群众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宗教文化传统在印度的影响力太大,印度的多数宗教特别是印度教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广大教徒对马克思主义没有认同感,拒绝接受它。即使在今天,情况依然如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印度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印度的共产主义力量也有不小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印度的宗教力量特别是广大的印度教教徒对马克思主义仍然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使其很难得到发展。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这个延续了近3000年之久的等级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它当然也严重地制约着印共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印度的种姓只有四个,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但事实上,这样的种姓有成千上万之多[3](P18)。印度的这些种姓集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它们不仅排斥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外来的东西,而且也拒绝其他种姓集团的东西。进入20世纪以来,印度的种姓开始走向政治化,而且这种趋势不断加强,出现了不少以宗教和种姓为基础的政党,它们把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当成了一种工具,利用它来捞取选票,扩充自己的实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国民志愿团(RSS)等教派主义组织和政党的宣传与鼓动下,近年来在一部分城市中产阶级中产生了一股宗教狂热[4](P107)。上述情况使印共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种姓和教派主义政党日益侵蚀着印共在一些邦的政治影响,种姓主义力量不仅能充分调动它们自身的支持者,而且还能影响印共的不少支持者。

第三,印度复杂的种族和民族构成是印共遭遇困境的国内因素之二。一般认为,印度最早的民族是属于尼格罗型的尼格利陀人和其后的达罗毗荼人,由于印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入侵,从而造成后来种族和民族的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现在的种族和民族格局。印度现在主要有七个种族,即印度——雅利安人(包括贾特人、拉其普特人、锡克人、卡特里人等),达罗毗荼人(包括桑塔尔人、比尔人、托达人、纳雅尔人、南布迪里人等),蒙古利亚人(包括加罗人、卡西人、库基人、那加人等),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蒙古利亚——达罗毗荼人,西徐亚——达罗毗荼人和突厥——伊朗人等。印度现在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兴都斯坦族)、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孟加拉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拉姆族、卡纳达族、阿萨姆族、奥里雅族和锡克族[5](P185~186)。印度种族与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据统计,印度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而在1961年人口普查中,印度有1652种语言被登记为母语[5](P200)。官方规定的在印度各邦使用的语言也有16种之多,就是印度各邦的行政划定也主要是以语言为基础,这种情况世所罕见。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印度社会的离散性。印度独立以后,虽然国大党以绝对优势把持了中央政权,但地方民族主义力量和地区性民族主义政党不断崛起,向国大党发起挑战,随着国大党的逐步衰落和在联邦执政地位的丧失,地区性民族主义政党日益强大,不少党已经取代国大党成为地方一些邦长期的执政党,如旁遮普邦的阿卡利党(AD)、安德拉邦的泰卢固之乡党(TDP)等。印度的政党之多堪称世界之最。据估计,现有各类政党近700个,但还没有哪一个党的力量强大到能够单独在联邦执政,第十三届大选后上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实际上是24党联合执政。印度的各个政党一般都只代表某个特定群体的利益,排斥其他群体的利益,整个印度社会被分割成若干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这种情况使印共很难把自己的力量伸进各个政党的影响力所及的地区和群众之中。

第四,印度的政治经济现状是印共遭遇困境的国内因素之三。随着国大党一党独揽局面的结束,带有浓厚教派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及其同盟控制了国家政权,如印共指出的那样,印度人民党上台后,极力推行各项反动政策,践踏民主,剥夺人权,大肆强化警察机构的权力,迫害民主进步人士,在国内制造恐怖气氛[1](P183~184)。这种状况对印共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阻力。近年来,印度经济较快增长的局势也不利于印共的发展。印度自从独立到8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一直较低,年均只有3.5%。90年代以来,印度的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见表1)。从该表可以看出,虽然印度经济增长水平在90年代后期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有一定的下降,但自1992~1993年度以来,印度国内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6%的水平。虽然印共作为反对党对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大加批判和极力反对,但印度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事实使印度人民党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为它在过去的5年当中顺利施政奠定了基础。相形之下,印共的批判就显得比较无力,而且也没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呼应和支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印共的健康发展。

表1 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总产值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调查》

第五,印共自身存在的弊端是其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虽然有诸多国际国内的因素严重制约着印共的发展,但它们毕竟都是外部原因,使印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少党委和党员纪律涣散,党内又缺乏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的氛围,使党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印共相当一部分党委和党员纪律涣散,行动自由,不遵守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的党委不能按照有关规定如期举行会议,有的党委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的党委内部充斥着自由化的气氛,有的党委内部缺乏民主气氛,少数人独断专行,如此等等。此外,不少党员甚至包括党的一些领导同志,无视党的纪律,无故不参加党的有关会议,或在会议结束之前就离开会场,有些领导同志甚至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也不参与任何群众组织的工作。问题如此严重,而印共党内竟没有明确而有效的制裁措施,更没有形成奖罚分明的氛围,致使多数自由散漫的行为不能及时得到遏止,从而大大影响了党的威望和形象。②不少党员漠视群众疾苦,使党群关系大受影响。印共相当一部分党员深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不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也不积极参与一些地方性群众运动,特别是一些原来在农村工作的干部纷纷流向了城镇,只是偶尔回到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这大大疏远了党与广大农民的关系,使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群众基础。③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对一个政党来说,其影响力的大小和自身力量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在印度特殊的条件下,一个共产党如果没有与敌对意识形态的成功斗争,没有通过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赢得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扩展自己的影响和力量。然而印共的宣传教育工作却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印共所掌握的宣传教育工具相对落后,而且还表现在党的各级机构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同志轻视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印共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了摆脱自身所遭遇的困境,印共于2002年3月召开的十八大上强调要扩大党的影响力,把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发出号召要发动一场“整党兴党运动”。具体有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开展清党工作。印共强调要把那些表现不积极、经常不参加党的会议和党的各项活动的党员清除出党。印共指出,虽然清党会造成党员数量的大幅下降,但是也无须为此担忧,把不积极的党员留在党内对党来说是一种累赘,会影响党的健康成长,只有清除了所有的障碍,党才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表现积极的工人、农民、农业劳工、青年和学生等入党。党的力量不能仅仅用数量来衡量,党员的质量、党员在不同领域的集体行动、党员的战斗精神、党员所承担工作的政治水平以及党所能发动的群众等甚至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印共认为,清党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每年一度对新党员的接收应以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为条件,入党对象的确定不应由任何党支部书记或地方党委书记来拍板,而应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印共指出,清党的对象不仅涉及普通党员,还涉及党的领导层,有些同志过去表现很好,也正因为如此才被选进领导层,但他们现已蜕变了,不积极参与党的活动,无故不参加党的会议,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占据着位置而不愿放弃。印共强调,应把各级党委中存留的诸如此类的败类清除出党。

第二,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印共指出,如果党员与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思想境界得不到提高,就不能提高政治活动与群众运动的水平,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之下,一些同志很容易迷失政治方向而感到无助,于是需要对党员及干部实施系统的教育,以使他们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印共决定,各级党校要组织一批教师,对党员和干部实施时间长短不同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大纲,准备不同的课程。印共强调,还要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和小组讨论会,并邀请进步的专家和学者参加,除此之外,党员还应定期阅读党的杂志,购买党所出版的有关刊物,以便与党的思想和路线经常保持一致。印共指出,要通过对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党的建设,一方面应调动各党支部和地方党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国3万多个党支部及地方党委的首创精神,使其投入到政治和群众运动当中去;另一方面应调动县级以上党委所有干部的积极性,让每个领导同志都深入到分配给他们的若干支部中去,及时向各支部报告党代会的有关决议和决定,广泛接触各支部成员,召开会议,同他们讨论各种地方性问题、所发生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以及如何加以应对等。

第三,加强党的群众组织的建设。印共认为,党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群众组织是党的基础,党又指导着群众组织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强群众组织的建设,而加强群众组织的建设必然会增强党的力量。印共指出,加强群众组织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工会的建设,应以全印工会大会(All India Trade Union Congress)为依托,把工人组织起来,对他们实行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摆脱经济主义的影响,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其次要加强农会的建设,农民和农业工人占据印度总人口的65%,他们深受层层剥削,有着坚强的反抗精神,加之党员的大部分以及相当一部分党的干部来自农村,因此,应以全印农民协会(All India Kisan Sabha)为依托,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增强其政治斗争意识,提高其政治斗争水平;再次要加强学生联合会和青年联合会的建设,要纠正部分同志不重视学生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错误倾向,全党应上下一致,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把学生组织在全印学生联合会(All India Student's Federation)当中来,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把他们武装起来,并在其中选拔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应当注意,青年队伍和学生群体并不一样,由于种种原因,青年很容易步入两个相反方向,要么趋向极端右翼,要么走上进步之道,应积极引导青年,把他们组织在全印青年联合会(All India Youth Federation)当中来,帮助他们排除蒙昧主义、宗教复兴主义等反动思想的干扰,努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最后要加强妇女联合会的建设,不可忽视当前妇女反对性别歧视、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应以印度全国妇女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of India Women)为依托,把城乡广大处于分散斗争状态的妇女组织起来,对她们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她们的政治斗争水平。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于部选拔培养政策。印共强调,党应经常密切注意发掘潜在的干部,尤其应善于选拔培养那些尚未入党而又积极参与党的各项活动和群众组织运动的学生和青年;党应特别注意从表列种姓、部落民、少数群体以及贫困阶层中吸收积极分子,培养他们,并在适当的时候提拔他们;党还应注意吸收妇女入党,培养她们,在合适的时候提拔她们到党的各级委员会中去;上述干部的选拔培养应完全依凭实绩,不能掺有任何个人的喜好和偏重。

第五,拓展党的影响力,选择不同地区建立党的根据地。印共强调,党迫切需要在新的地区和领域扩展自身的工作,从中央到邦委会都应制定计划拓展党的影响力,特别应在印地语腹地以及西部各邦发展党的力量,如果不大力开展这项工作就无法战胜印度人民党的威胁,因为印度人民党在这些地区的实力很强。与此同时,党应在每个邦甚至每个县选择特定的地区加强工作,只有如此,党才能把这些地区变为自己的政治根据地,从而较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参加竞选。

第六,加强工人阶级当中的党建工作。印共指出,目前工人阶级当中的党员数量并不令人满意,应当清楚,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必须植根于工人群众当中,同时,党应该指导工人阶级的行动,不能任其发展,应在工人阶级当中加强党的建设,吸收思想先进、表现积极的工人入党,并对他们实行政治教育。印共认为,工人阶级也应当包括在银行、保险、政府以及信息产业(IT)等领域供职的中等阶层的雇佣人员,那种认为工人阶级仅指工厂工人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看法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不应把其他领域的工薪人员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

第七,严格遵守党章,规范党员和党的各级机构的行为。印共强调,党章是党自身活动所依据的基本法,所有党员以及党的一切机构都应依据党章的有关规定行事,积极维护中央的权威,党员应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根除纪律涣散的不良习惯,积极参加党的各种会议和各项活动,此外,应努力在党的各级机构建立一种团队精神,坚决反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专断作风,认真贯彻党的“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原则。

标签:;  ;  

印度共产党的困境、成因及对策_美国政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