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走向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各国都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开拓经济成长的新增长点,作为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趋缓,但跨国经营却一枝独秀。据统计从1981年到1987年,世界跨国公司投资额从5190亿美元增加到1023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0.2%。而同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6%。世界商品出口额也只增长3%。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1988年、1989年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分别为1613亿美元和1916亿美元,到1989年底总量就已接近15000亿美元。每一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按可创造3.8美元营业额计算,其国外营业额可达57000亿美元。比1990年世界出口总额34700亿美元,还要高2/3。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对外直接投资,到1988年,其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已达300亿美元。
一、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现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首次正式提出了出国办企业的问题,从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才开始稳步而又迅速的发展起来。1985年还只有169家海外非贸易性企业,总投资额不过2.25美元,到1992年底已达1363家。总投资额共3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5%,从速度上看大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
从活动地区看,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由原来集中于港澳地区逐步向全球扩散,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创办企业,而且也在欧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经营。1985年我国海外企业覆盖面仅34个国家和地区,到1992年底,已遍布121个国家和地区。从投资的部门看,有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工程承包、金融保险、医药卫生、生产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咨询服务、旅游及中餐馆等等。
从投资主体来考察,我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生产性集团企业。如首钢、二汽、北京机床厂等借鉴欧美跨国公司经验,直接在海外投资设厂;2.综合性企业。中信公司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信托公司等在海外投资设厂开发资源和经营劳务承包;3.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跨国银行。它不仅在香港地区拥有13个银行,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在香港的第二大银行——中银财团,而且在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等设有分行,在世界金融业中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信誉。4.专业贸易公司。它们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积极向海外投资。如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纺织进出口总公司;5.工贸,技贸结合的专业公司。如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由过去引进技术转向对外直接投资;6.中、小型企业和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也有不少锐意开拓的企业家到海外投资兴办企业。
从已开业的海外企业看,经济效益大多比较理想,以1988年为例,在已开业的367家企业中,经济效益明显的有208个,占企业开业数的55%,略有盈利或持平的企业有132家,占35%,倒闭和亏损的只有36家,占9.5%;中小型海外投资项目大多能在三年左右收回投资。有的投资利润率还相当高。如中信公司1986年通过在国际上融资,购买了澳大利亚波特兰炼铝厂10%的股权,1987-1988年盈利就达数千万美元。兵器工业部在香港兴办的利达时发展有限公司,我方投资仅18.2万美元,1984年一年营业额就达1亿美元,我方按比例分得240万美元,相当于投资的十四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直接对外投资近年发展相当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投资行为短期化
我国在海外的生产性投资,大多是为了弥补国内生产存在刀短缺环节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选择和优化。例如我国在一些发达国家投资主要搞资金密集型原材料开发,把资源或原材料近返销国内市场,目标很单一。而目前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发达国家,几乎很少在这些国家创办我国出口商品有比较优势的厂家,或为出口商品服务的深加工企业,这就造成了产销脱节,由于没有贯彻市场异向型原则,就很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化行为,是我国长期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阶段,把海外投资只看作是利用外部经济来弥补内部经济的不足,出口的主要功能只是实现内外资源和市场的相互调剂,从而未能从战略高度,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目标来导向海外直接投资的布局。
(二)资金严重不足,未能顺应国际投资集团化趋势
我国海外企业大部分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有的仅为二、三十万美元。1990年海外生产性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302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仅147.8万美元,投资额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0.066%。由于企业投资规模小,其知名度及信用差,形不成规模经济,在国际上融资就相当困难。而且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各自为政,增加了工、技、贸结合的困难、难以发挥优势,更难形成真正的集团优势。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游击队”方式经营,这样分散化小农式的海外企业就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力量,从而大大削弱了竞争能力。
(三)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地区结构上投资主要集中在相对饱和竞争激烈的香港和美国。而对潜力较大且易占领市场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较少进入,使我国设备、技术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消化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产业结构上,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和消费品投资,忽视高技术产业和生产资料投资;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生产企业偏少。
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扩大了对外投资的风险。同时,从对外投资的总体效益看也很难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单纯的资金输出,不是以国内设备、商品作为资本来投资,这样连动效应很低,未能以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出口,这就大大削弱了总体效益,还加剧了国内资金的短缺。
(四)投资管理人才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
大多数人员缺乏必要的素质和实践经验,尤其政治素质好,懂外语、外贸、所在国法律的人才更少,特别市场营销,财会、经营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出国人员的待遇也不甚合理,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工资收入与当地水平差距太大;二是海外企业人员转换制度过于呆板;三是长期在外工作人员不许带家属,有后顾之忧。
(五)对外投资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是外汇管理局,但实际上经贸委,计委、人行、中行等都拥有管理权限,婆婆多,使职能分散,互不协调,因而缺乏一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战略,使直接对外投资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对外投资法规也不健全、政策不稳定。在已制定的法规中,适用性不强,管制型法规过多,服务型太少,经常产生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法规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六)政府宏观调控乏力。
政府未能为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在境外融资、筹资、投资提供方便和担保,不能为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快捷,有效,实际信息服务和信息导向。对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的组合没有制定相应法律,也没有具体政策,使海外投资企业的发育失去基础。国家也未能采取重点倾斜政策,来帮助有希望发展或已经成为海外企业的“国家队”,以促使它们向国际化企业方向快速发展。
(七)税收和费用过多,企业负担太重
很多海外企业要交双重税,余下的发展资金十分有限。据广东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对在港企业的分析,扣除双重税收和上缴各种基金后,公司仅留下利润29%,再提取奖金和福利基金所剩无几,企业要用来自我发展十分艰难。而不少国家和地区,则通过减免税负,提高海外企业资本的增殖力。如台湾对符合奖励标准的对外投资厂商,给免征盈利税4-5年,其境外所得已纳税的可以扣抵应纳税额。韩国给投资国外资源开发的企业免征法人税,延长利润自留期限和增加利润自由额度,允许加速折旧等。
三、发展的对策
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利用外资的两个方面,通过兴办海外企业,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带动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并可大量提供经济信息,还能带动承包劳务的发展。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资金和外汇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跨国经营。所以,我们不能等资金十分充足以后再去搞海外直接投资。为此,必须利用我们有限的资金,某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选择最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经济走向世界。
(一)发展战略上应当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相结合。
资源导向主要是利用外国的自然资源条件,直接目标是获取某些重要的工农业原料。由于我国某些重要原材料短缺或人均占有量很低,通过海外企业建立稳定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以弥补国内原材料不足,这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澳大利亚铁矿资源比我国好得多,在那里投资开采铁矿,单位品位的投资只相当于我国的1/40。但若长期单一的资源型投资必然引起外汇短缺和出口带动效应低的问题,所以必须逐步过渡到市场导向型为主。所谓市场导向型是以市场为目标的直接投资,它是以国内的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发挥国内产业的效能。同时把它在国外接触到的技术向国内产业扩散,以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创汇。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要逐步转向技术导向型对外投资,通过在发达国家开办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先进型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降低我国获取高级技术的代价。
(二)正确确定投资区域、规模和行业
从投资的区域来看,逐步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到以发达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末以前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和政治上同他们有传统的关系,发展阶段相似,而且这些国家正在积极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因而可以发挥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相对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扩大出口创汇,但是我国出口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而目前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可以不受关贸总协定税收优惠和最惠国待遇的约束,因此必须到这些地区设点办厂,以绕开他们的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减少贸易摩擦。在这些发达国家(地区)投资,既可获得大容量市场,又可通过技术回流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国内提供信息,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由于受到国内资金短缺,外债较多,国际储备不足,经常项目逆差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等因素影响,决定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只能以中小型为主,投向资金少,收益快的项目。否则,过快,过急大规模向外投资必然导致本国资金供求矛盾更加激化,并引发本国外债危机。
根据我国国情及我国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坚持扬长补短原则,发挥产业,行业优势,并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对外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具体说,应重点投向:(1)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部门,主要集中在林业、矿业和渔业等行业,以弥补国内资源短缺。(2)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部门。这是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制造业层次多,活动余地大,附加价值高,我国在轻纺、家电、电子、机械等一些部门有优势,可作为今后优先发展的重点;(3)劳务输出型的工程承包部门。应分析市场趋势,选择好目标市场。同时扩大承包公司的自主经营权,使其直接面对市场,努力开拓设计咨询业务。形成专业化协作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研究开发型的科技开发部门。目前国际投资渐向高科技领域转移,我国应利用在航天技术、激光通讯、生化工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对外投资;同时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关键设备,提高国内出口产品的档次;(5)传统行业。主要指丝绸、陶器、中成药、餐馆,手工艺等行业。这类行业我国拥有独特技术,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6)贸易与金融服务部门。海外贸易机构一般投资少,收益快,以国内为基地较易设立且不受技术水平限制。
(三)灵活多样的筹资战略
我国外汇资金十分短缺,除了在海外直接投资初期阶段,国家在资金上应采取有力的政策倾斜外,资金的筹措必须灵活多样:(1)企业自筹。企业以资金、机器设备、工业产权投资入股等形式到境外投资;(2)把对外经济援助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3)优先选择既有益于社区发展和社会公益,又能盈利的项目,以利用东道国政府和国际性机构如开发计划署等提供资金;(3)由于我国资金短缺对外投资经验又不足,应当主要采取合资和合作形式,选好合作伙伴,利用合作伙伴资金、信誉和丰富经验,减少投资风险。(4)与在中国大陆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合作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5)允许有发展潜力的海外企业,经报批后利用外汇利润扩大再投资,以发挥其留成外汇潜力。(6)在东道国筹集资金。有发展前途的海外企业可向当地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向当地居民发行上市股票,债券等。(7)通过产权买卖进入国际市场。买进产权就是收购兼并外国企业产权,可以买进其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销售网络,把产品打入该国市场。还可以通过收购银行,经营金融资产或有目的地收购一些高科技企业,以引进高技术;中国目前约有2万亿以上国有企业资产,其中有许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且有大量闲置资产,我们完全可以把其中一部分国有资产向外出售,以套回大量外汇,用其中一部分对外投资。
(四)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
实行对外投资管理一元化,对外投资管理权应归口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一个由计委、财政、经贸委等部门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强化对投资企业的宏观调控监督,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和组织各行各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国务院应尽快制定出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法规,特别是海外直接投资法应尽快出台,要有一个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并就减免关税、外汇管理、财政资助、金融优惠、风险担保、利润分成等方面制定出鼓励性政策。这既有助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也便于与我国有关引进外资优惠政策相适应。
(五)建立和健全海外直接投资的服务体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缺乏,急需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体系。主要任务是:
(1)建立全球性的信息网,并与国际上著名咨询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和正常业务关系;(2)向国外企业广泛宣传我国对外投资的方针、政策;(3)收集与研究世界各国的投资环境资料,帮助对外投资企业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4)对已开业的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研究,比较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建议成立海外投资银行或设立专门海外投资基金。中国银行应为海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或对海外企业从国外借款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应积极发展跨国金融经营,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保险项目,承保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如战争,政变和国有化等风险。
国家应尽快与有关各国鉴订避免双重纳税协定,凡在东道国已课税的企业,国内不再征税;我国投资者在国外经营所得红利,提供专利、设计、服务等获得的收入,汇回国内应予以减免税收。凡我方以实物或合同规定负责提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出口,应免征出口税或出口退税。对于资源型海外投资的企业产品的进口给予减免关税待遇。
(六)培养一批精通国际经济专业人才。
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外企业经营人才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还应具备企业家的精神和开拓能力,更重要的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爱国精神,因此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可采取:(1)建立培训基地,境内外结合,形成国内外结合的培训中心;(2)拓宽培训渠道,同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利用其师资,教材与设备为我方培训人才;(3)采取鼓励措施,吸引我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到境外企业工作。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对外派干部管理。在选派、使用、轮换、监督、奖惩、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环节上,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方兴未艾,正确引导鼓励,促进其更迅速发展,将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来稿时间:1994年4月18日)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