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我国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教材即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化学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化学仍是中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中学化学课是实现培养目标、完成中学教育任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近代最早的化学课本是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即无机化学、英国韦尔斯著,1872年出版)。化学在我国中学正式列入课程设置始于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学第三、四学年开设。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学第五学年开设。1922年起,中学分初、高两级,此科内容分别列入初中自然科和高中科学概论科,各6学分。1928年起,初、高中都开设此科课程。
建国后,第一套中学化学教材,是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研究前苏联十年制自然科学教材基础上,于1948年编译,并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出版了一套初、高中化学课本,1952年秋推广全国试用(简称“东北本”)。第二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我国第一个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前苏联七到十年级化学教材(奚什尤金、列夫钦科等著)为蓝本编译,1953年秋季全国开始使用。第三套是根据第二个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的精神和原则,并参考前苏联最新课本于1956年编译出版。此后,人教社根据“适当缩短年限”的原则,以第三套课本为基础,于1962年出版新编的十年制学校化学试用课本,供教改试验的学校使用。人教社接着新编了一套十二年制学校化学课本。自1963年起,随着第三个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全国从初中到高中,又逐年换用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化学教材,这套教材后因十年动乱而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普遍将物理、化学停设,改设工业基础知识。一般强调以生产为主线,化学部分以几项化工生产为主线,把化学基础知识纳入化工生产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重削弱。1972年后,大部分省、市曾一度恢复物理课和化学课,比较重视基础知识,但为时不久,又重复原样。化学部分还增加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如土壤、腐植酸类肥料、中草药、沼气等。
1978年秋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课本(试用本)》是继1953年、1956年、1963年的统编教材之后,根据新大纲编写而成,分初、高中共三册,到1980年秋出齐。这套教材自使用以来,对提高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吸取了建国以来编写教材和国外教材的经验,在加强“双基”、提高教材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改革方向对头。这套教材在化学理论上迈了一大步,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保持了原有教材的水平,采取了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并重的办法。但普遍反映教材存在理论部分偏深、内容份量偏重、化学课时不够和培养能力重视不够等问题。
1981年,人教社编写适用五年制中学和六年制重点中学(单科性选修,侧重理科、侧重文科的分科性选修)的化学教材,这套教材已在初三(1982年秋)及高一(1983年秋)开始使用,到1985年改编完,(后因使用“甲种本”“乙种本”而停止)。根据各地的普遍反映,几年来中学学生文化程度,师资水平和学校条件仍然悬殊很大,多数学生不适应现行教材要求,学习跟不上;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为此,原教育部于1983年11月决定适当调整高中数、理、化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两种教学要求,以期大面积地、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
1984年秋,高一化学开始使用按《高中化学教学纲要〈草案〉》编写的两种不同教学要求的教材,较高要求的称“甲种本”,而基本要求的称“乙种本”。“甲种本”适用于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乙种本”适用于二年制高中,其他三年制高中,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选定;初中不分两种教学要求,继续使用1982年版统编教材。这套教材与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化学课本(试用本)比较,基本要求的教材理论水平大大降低,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了精简,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下降,删去一些难做的和有定量要求的实验;要求较高的教材理论水平略有降低,学生实验适当加强,注意增加习题的数量和提高习题的质量。这套教材已于1986年秋出齐。1985年6月国家教委发出《调整初中数、理、化、外语四科教学要求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学校于当年秋季实行。这次调整,化学教材不动,只是在教学内容、习题深度、广度上加以控制,降低了教学要求。
在1986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步骤:第一步是1990年前,在对现行多数通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体系不作大的变动的前提下,修订现行教学大纲。这个过渡性的大纲作为这一阶段教学、考试、教学质量评估和修订教材的依据。第二步是制定义务教育的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各科教材和教学用书,经过试用、修改,供1990年后使用;同时研究制订高中阶段教学计划和大纲。在两步后,争取再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通过改革、实验,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编出几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并能较好地体现基础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材。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统一的基本要求,鼓励各个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编写教材,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公开出版使用,逐步实现教材在内容选择和体系安排上的多种风格,在比较和鉴别中促进教材的繁荣和提高。
从1995年秋季开始,经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可供各省、市选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化学》(试用本)共7套:
1.程名荣主编,《化学》(三年制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程名荣主编,《化学》(四年制用),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何少华主编,《化学》(四年制用),第一、二册,《化学实验》(四年制用),第一、二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4.刘正贤主编,《化学》(九年级用),《化学实验》(九年级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江琳才主编,《化学》(沿海版),《化学实验》(沿海版)科学出版社出版;
6.李光明主编,《化学》(内地版),《化学实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7.傅丰昌主编,《化学》,《化学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衡量一部教材的水平,不能脱离实际地观其内容的深广度和科学上的先进性,而应当从它的教育性、思想性、科学性,切合实际的先进性,教学上的适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并从同其他课程教材相互配合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上,综合加以衡量。最终还要以学生到社会上工作、劳动或学习后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上衡量。
笔者认为,一部好的化学教材,应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教材内容能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系统,以及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化学基本概念、知识系统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教材要遵循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照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征,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效果和素质的提高。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时代前进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