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变迁思考
——以新疆三个乡村为例
李 娜 李晓霞
内容提要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源和活力,乡村振兴不单单是物质文明的振兴,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振兴。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没有与经济、制度变迁相适应的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进程必会受阻,乡村便难以振兴。文章通过对新疆三个乡村,即鄯善县吐峪沟乡M村、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Y村、和田县朗如乡L村的实地调查,发现新疆农村文化现代化既具有同质性亦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并分析了乡村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善治”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村落 文化变迁 乡土伦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七条实现路径,其中乡村文化维度,即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源和活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现代化呈现很多特殊性和复杂性。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往往也是文化习俗、观念等具有强大传统的村落社区。探讨和研究这些传统村落与文化现代化之间关系的这种典型性、代表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本文集中于对新疆三个乡村情况的探讨和分析,关注改革开放后新疆农村的文化变迁,希望从中总结出农村文化变迁的一些规律;同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典型实例、某种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一、田野点及新疆农村文化变迁概况
笔者于2013-2017年对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M村、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Y村、和田县朗如乡L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调查选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收入等人群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包括村民、乡村干部、教师等各类职业人群。
怀揣信仰,筑梦食品药品监管。2011年10月,怀着对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热忱,她从一名“村官”公招考入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州区分局,成为一名会计。到岗前,曾有大型企业高薪聘用她,但被她毅然回绝。她说:“我寻找的不是一个饭碗,而是一份事业。”这份坚定信仰,促使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M村距离县城46千米,全村291户,1 362人,为单一民族聚居村。[注] ②③ 根据2015年当地村委会提供资料。 M村以葡萄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至今保存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首批传统村落。Y村是城郊村,距离县城5千米,全村1 057户,4 287人,为多民族混居村,②以种植业、第三产业及外出务工为主。L村距离县城40千米,全村274户,1 024人,为单一民族聚居村,③以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以前当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949年后,逐步搬迁定居从事农业种植,但游牧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一直存在。
文化变迁按类型可分为指导性变迁、自主性变迁等。指导性变迁是指某一文化的某些人有计划地帮助或促使另一文化的人们发生社会或文化变迁,即干预性或被动式变迁;自主性变迁是变迁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发起的,即主动性变迁。
吐鲁番属于绝对干旱区生存型绿洲,生态环境封闭脆弱,但其文明的开放性特质却是历史主流,且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地段。M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至今依然较深,仍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输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人们传统单一的生计方式,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深层结构的变化,逐渐形成相对开放的文化心理。M村是以旅游文化产业带动的文化转型和变迁,符合当前政府倡导的旅游兴疆战略,旅游产业的嵌入大大加快了当地的文化转型;在最初的指导性变迁基础上,当地文化中的自主性变迁因素不断增长。
L村农民普遍不愿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抱持排斥态度。据2014年自治区驻L村工作队人员介绍:退休后的TLMS在旅游景点开了家餐馆,旺季时需要招聘一名洗碗工,但在村里找了好久都没人愿意干。他又委托工作队帮忙,也没有找到。当地农民宁愿一个月拿一二百元的低保,也不愿干一个月两千元的洗碗工,嫌太累、太不自由。他们喜欢挖玉石,都想一夜暴富。据2014年朗如乡干部介绍:这里农业剩余劳动力有3 568户。周边有砖厂和水电站,乡政府多次协调招工,但农民不愿意离开家,怕吃苦。乌鲁瓦提风景区每年夏季游客非常多,旅游局在当地试点推行5户农家乐,但游客来了没饭吃。2017年,新疆实施喀什、和田两地三年10万人的就业计划,积极引导年轻人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外出就业,大大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但个别年轻人仍不愿去外地就业,不愿离乡离土,安土重迁观念较重。
在过去的15年里,他成功地为许多非政府组织、公司、报纸和机构完成了摄影任务。他的照片曾经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际摄影展上展出。曾获得来自不同俱乐部、国家和国际摄影比赛的五十多个摄影奖项。
二、乡村文化现状
(一)乡村传统社会组织不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
新疆传统乡村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构成社会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忠诚为本的社会权力系统和以“差序格局”[注]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的理论,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交往格局。将其内涵外延至多民族社会中,则有所作用但又有所区别。 “纵向隶属”为特点的社会组织关系是一种单向、稳定、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特点。现代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组织中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纵横联系、网络式的社会结构,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需要开放、包容、平等、契约、权利义务观等现代特质。传统隶属型的人身依附、人情伦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网络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运行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模式为丰信农业服务模式和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农业产业化、电商化是未来发展方向,由此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导致“差序结构”弱化和传统网络松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关系重塑。因而,乡村传统社会组织难以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化经营,更无法支撑起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乡村传统社会组织急迫地需要现代转型。
乡村振兴必先产业兴旺,小农经济和传统单一农业必然要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等多元化产业发展,这就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商业规则和理性原则,例如“顾客就是上帝”“时间就是效率”等,这显然与传统不同。新疆农村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具有浓重的乡土特色,各种仪式活动中的相互拜访、赠礼、回礼及互助等是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典型特点和运行机制,对村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M村旅游开发之初,个别参与旅游业的经营者因经营旅游而没有很好地完成应尽的“义务”,则会招致家族及村落舆论的谴责。如参与旅游经营8年的村民AMN,旅游旺季时为了经营无法参加亲友的婚礼、摇篮礼等,起初亲友们不理解,现在才逐渐支持。因此,在M村以家族等传统组织构成民间秩序的村落中,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处于不断碰撞与适应的过程。在地方政府实施的以农村旅游文化产业为主的指导性变迁中,乡村传统社会组织制约了村民的自主性变迁,不适应当地社会的产业化发展。
CSS技术是一种便捷式的网页制作技术,其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对网页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提高代码重用率和网页传输速率,而且还能简化HTML中的繁琐标记,避免重复劳动的现象发生。所以,要想促进网页制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CSS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二)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对文明乡风的影响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涵。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素质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目前,守旧观念、保守心理依然是影响新疆农村乡风文明的主要制约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装饰工程是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用户应用舒适度和感官享受的一项重要施工环节。图纸设计是支撑这个环节推进的重要因素,只有图纸设计阶段的各个环节杜绝问题的出现,才能最终为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
在新疆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社会性别观念往往认为女性应该固守于家庭而不宜在外抛头露面,这一传统守旧的观念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即使在比较开放、开明的伊犁农村社会依然存在对妇女家庭地位和家庭权利的压制。WQM(女,35岁,高中,Y村村民)讲述了在创业、学驾照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家庭及村落的社会舆论压力:“前些年我开出租车,一开始父母反对我开车,说女孩子拿什么执照。村里也有人说我,女孩子家开车干什么呢!听了很难过。支持的人很少,反对的人多。但村委会奖励我,让其他妇女向我学习,现在我既开出租车还经营商店,靠自己生活过得很好,那些人对我的看法才慢慢变了。”
由以上个案不难看出,在基层组织的支持和鼓励下,WQM得以创业成功、生活富裕而且独立自信,村落社会才接纳新事物,才改变了旧有的价值观。在自觉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年轻一代的女性并不轻易屈从于传统家庭观念和愚昧落后的乡风乡俗,个体在冲破乡村传统价值观念束缚的过程中,指导性变迁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指导性变迁因素势必激发和增进乡村社会自主性变迁因素的不断增长,必定使农村女性自我意识、个体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现代价值观的不断影响,乡村旧有的价值观将进一步被消解,单一固化的价值评价标准将逐步被改变。
从此,激光聚变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80年,美国在“希瓦”装置上已使靶材压缩100倍,能量增益因子超过1,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美国为实现激光聚变点火而设计的“诺瓦”装置于1986年初建成。2009年5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落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点火装置,可将192束激光聚焦于一点,瞬间可放出2MJ的能量[6-7]。
近代以来,伊犁地区的人口迁徙改变了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了文化发展走向。Y村的文化变迁属于指导性变迁,同时,也是多民族相互交往当中的文化变迁,即自主性变迁。Y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村落,多民族交往形成混合文化,文化中开放融合的特质明显,多民族、多文化、多种生产方式等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内部文化结构。Y村以农业和商业为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的自主性因素较强。
当前,国家对南疆地区的大力投入和高度重视将逐步解决或消除制约就业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因素的障碍。南疆农村社会是一个传统文化、习俗保留较多的地区,绿洲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南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封闭、保守的观念形态上,如经济上偏好安于现状;观念上保守,目光短视;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迫切心态;求稳依赖心理重等,这些传统观念并不能被轻易摒除,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南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当地村民自觉自愿的变迁意识不强,当地自主性变迁力量较弱,今后随着指导性变迁力量的逐步加强,这一现象有望大为改观。
(三)传统乡土伦理对乡村治理水平的制约
乡土伦理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乡村民间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乡村共同体是形成“礼治秩序”的约束力量,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从。法制性规范和契约性规范则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法制观念和市场契约精神更广、更深地融入乡村社会,乡村全面振兴面临两种伦理规范的交织与碰撞,无论是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还是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都需要二者的有机契合,以形成新的乡土伦理,由此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最大变革是利益价值观的改变,即承认物质利益原动力的作用,以物质利益原则进行改革分配;强调物质激励是现代文化的理念,而传统伦理观崇尚克己忍让,提倡“舍身取义”。新疆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日常生活中左右人们的不只是经济利益,还有人情,互助往往以“人情”的形式出现在日常交往当中,成为乡村社会普遍遵从的行为准则,当发生利益纠纷时,人们陷入了伦理亲情与物质利益的拷问与纠结中。
独立性和自主性是理性主义中的自我意识,而在南疆农村,尤其是女性群体恰恰最为缺失自我意识。在L村,由于当地社会长期以来的封闭性、保守性、社会流动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婚恋范围非常有限,择偶方式主要受家族等传统力量的影响。此外,当地高离婚率现象较普遍,原因之一是男权主义的根深蒂固使当地妇女家庭地位较低,家庭权利受限。这些陈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文明乡风的形成。
小型无人机的应用,是以药物喷洒为前提起到相应的植保效果。而技术人员则以远距离压控为前提,对无人机高度加以调节,再按照农作物具体情况,对药物剂量、无人机高度和速度予以把控,以便将药液精准作用于农作物表面,还可借助旋翼下旋气流加快药液吸收、渗透[7]。
长期以来,南疆农村是传统封闭的单一社区,以农耕兼营畜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的小农意识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小。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后,南疆地区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孔道,但随着古丝路文明的衰落,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乎消失。1949年以后,南疆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自然和文化环境依然相对封闭,由此逐渐形成了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文化机制和社会心理。L村是半农半牧的原生态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L村村民本身没有迫切的文化变迁的愿望,则原生态文化保留较多,变迁难度较大。然而,原生态文化有合理的一面,即民间文艺、村落民俗在现代生活当中仍然发生作用;但也有不利的方面,如容易守旧,家族观念强,主体意识不强,经商意识、开放意识差等,因而一直以来L村的文化主要是指导性变迁,自主性变迁的力量较弱。
M村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等传统伦理价值受到了挑战。景区工作人员ALM(男,22岁,高中,M村村民)作为本村人,在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景区管理规定经常因面对熟人而难以落实,因而引发了人们行为和心理上的矛盾:“住在KEB家的游客有时不买门票。有一次,景区工作人员将游客拦住了,但他推开值班室的门把我骂了一顿,说,‘你也是我的亲戚,为什么要挡我家的游客呢?’我们是亲戚,他是我的长辈。说实话,我在景区工作,都是村子里的熟人,有好多事我很头疼”。
南疆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传统小农意识和浓厚的熟人社会乡土观念制约了农民接受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现代商业意识很难输入当地农村文化系统中。L村驻村工作队人员讲述了一位老人卖白菜的“痛苦”经历:工作队帮贫困老人申请了住房补贴,盖了新居,并提供蔬菜种子,帮助他种了白菜,建议老人把白菜拿到巴扎上卖,可老人十分难为情,勉强去了巴扎,却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一颗白菜也没卖出去。工作队鼓励老人再去卖,但他去巴扎却把菜全送给了亲戚邻居。工作队又动员一对青年夫妇卖菜增加收入,他们却说这里的人相互之间不做生意,宁愿买商贩4块钱的菜,也不会买村民1块钱的菜,因为大家都认识。
费孝通说:“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注]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4、72-73页。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②由此看来,老人卖不出去白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制度性安排等文化传播和影响作用。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的转移和互动。[注] 周大鸣:《人类学导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0页。 新疆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由制度变迁发端,但制度安排、制度创新、制度模式均由传播而来。文化传播对新疆乡村文化在物质层面上影响较为明显,如农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改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传媒通过发挥其文化移入和文化影响功能,将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传播到新疆农村。这些由现代科技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迁主要是由政府的制度性安排和指导性变迁带动的结果,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主体的自主性选择。
为建设我国首个页岩气示范区,江汉油田许许多多年轻的技术人员不远千里来到涪陵这片热土,终日与大山相伴,与图纸为伍,迎接页岩气大发展的春天。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的青年技术员米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涪陵页岩气田会战的第一批员工。
三、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指导性变迁因素
1.现代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导和规约作用。产业兴旺是新时代农村发展蓝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通过提升乡村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计方式、塑造现代农民,才能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当前,新疆大力推进旅游兴疆战略,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传统生计方式得以改变。例如,M村农民不再完全依赖于土地,这对M村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旅游开发催生了M村不同于传统农民的职业和阶层,改变了村落原有基于血缘、地缘的传统社会分层,进而改变了乡村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当外来生计系统、外来文化进入后,与本土生计系统并非仅仅发生冲突,本土社会也会做出积极有效的调适,既接纳和消化外来文化因素,甚至也改造外来文化要素,这就引起了本土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村落社会已经出现了由于调适而新生的社会分层、文化融合和新的文化因素的萌芽。[注] 崔延虎:《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2期。 由此,地方政府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变传统生计,塑造现代农民,逐步培育了农民新的生产、分配、消费观念及精神文化价值,直接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文化的“善治”,现代文化产业的引导和规约作用重大,即指导性变迁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南疆农村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农业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家庭,因而形成了家庭、家族本位传统和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处世原则,传统伦理道德观对人们的行为及人际关系发挥着较强的规范、调解功能。产生于近代工业社会以资本和利益主导驱动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对物质利益的价值追求。当前,乡村社会仍处于物质利益原则与伦理中心原则的不断调适与整合阶段,因此,在相关的指导性变迁措施推进的过程中,传统乡土伦理制约了当地自主性变迁力量的萌发,使乡村治理处于政府主导的单一被动的状态,缺乏农民的积极参与,不能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共治格局,进而制约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当前,“对口援疆”和“访惠聚”驻村活动是以政府援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式,通过国家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对新疆农村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实施引导,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干预和典型的指导性变迁。自2016年起,“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通过族际互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将现代文化、国家主流文化带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进行文化传播和积极影响的有效措施。
(二)自主性变迁因素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变迁涉及的“自我”向度。新疆农村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问题是农民如何具备现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传统社会以固定的阶层(如农民和上层成员)为特征,在这样的社会集团中,人格是专制型的、缺乏创造性的、不思改革的。[注] 〔美〕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王晓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如何通过指导性变迁使自主性变迁发生,真正培育起农民的现代文化心理素质和公共意识,将是新疆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
1.现代农业科技对农民现代文化心理素质的培育和影响。乡村振兴最终是农民的自省自立自强,关键在于培育具备现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新时代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通过现代化农业平台、农村文化环境的建构,使农民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新风尚,推动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的现代化,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科技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积极借助和发挥“访惠聚”工作队的核心作用,将扶贫、援助资金和项目更多地用于鼓励和支持当地农业科技、农村文化的发展,而当前的扶助恰恰缺少了这方面的强有力的指导,今后应将更多资金和项目用于培养当地社会的发展能力。只有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从而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只有发展的、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塑造具有现代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及心理的农民,才能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
2.现代乡规民约对农民公共意识的塑造和影响。乡规民约作为一项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成果,在农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利用乡村民间社会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国家现代法律和民间传统的乡规民约,重塑现代乡规民约,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公共意识,以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在某些方面,乡规民约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由村民参与讨论制定出适合本村发展的乡规民约,应该由村民自发自愿参与实施,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真正调动和激发村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乡规民约既是对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完善,也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有效办法,亦是主动抵御极端思想渗透的有力工具。由政府积极引导,协调规划,对于好的乡规民约要保留下来,再增添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明观念的有机契合。利用乡规民约,通过一户一家、透过一事一物,将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逐步渗透、融入传统价值观念中,逐步影响乡俗、乡风的改变,逐步塑造农民的公共意识。
四、思考与讨论
(一)重视文化变迁在新疆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传承复兴乡村文化,才能留住乡村的文化根脉和文明根基。乡村振兴要厚植文化力量,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要重视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不仅要处理好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新疆振兴乡村文化要重视地方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更要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新疆乡村的未来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形态和现代文化,也不宜直接移植照搬内地经验。乡村要发展也需守住优良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乡村的根脉。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忘记“乡土本色”的初心,否则,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是如何做到和而不同,既要保留各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要在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和合共进、共同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加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因此,新疆乡村文化的发展变迁和繁荣进步不仅关系新疆乡村的全面和可持续振兴,也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依托葫芦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游览项目,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例如,以葫芦生产文化资源为基础,可开展生产场景参观、生产知识讲解、种类品鉴、艺术品鉴赏、种植体验、雕刻体验等游览项目。再如,可将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地移至乡村,将上述体验项目充实到节庆活动之中。
(二)促进文化的深层结构变迁才能实现新疆乡村的全面振兴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除了经济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指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囿于摆脱物质与经济的贫困,改变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观念和习俗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由乡村文化实践来看,新疆农村显性文化变迁较快,隐性文化变迁比较缓慢。但物质文化变迁并不是引起整个社会变迁的根本要素,在文化调适过程中,主要障碍并非物质文化,而是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中不利于发展的观念和习俗。如果精神层面,即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发生变迁,这个社会的变迁就不完整、不彻底。变迁最快的物质文化与变迁相对较慢的制度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差异将导致文化失调。当然,适度的文化失调会刺激社会进步,但严重的文化失调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因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变迁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农村具有持久影响,传统文化必须做出积极调适,发掘本民族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因素,以适应新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以来,新疆在社会治理政策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新疆农村社会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必将对农村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大大加速和推动了农村精神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由指导性变迁逐步转向自主性变迁才能实现新疆乡村的可持续振兴
文化变迁中主动变迁很重要。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村民自觉自愿要求变迁的愿望和行动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们作为主体,没有以人为主的变迁,任何变迁都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通过指导性的措施促进了以指导性变迁为主的文化发展进程,今后如何通过指导性的措施促进文化自主性变迁将是新疆农村文化转型的关键。如何将国家和主流社会推动的“指导性和引导性变迁”转向当地的“主动性变迁”,即外源性变迁向内源性变迁的转变,使农村社会文化发展获得内生力量和内源性动力;如何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契合,实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自觉、主动调适,已经成为新疆农村社会实现新一轮变迁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乡村可持续振兴也将由此获得不竭动力。
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3期。
王沪宁:《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状况与前景》,《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
何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仲高:《西域文化的深层结构探究——从传统文化到文化传统》,田卫疆编:《新疆历史与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杨圣敏:《新疆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9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贺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实事求是》2006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 :G12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30(2019)01-0109-07
作者简介 :李娜,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晓霞,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责任编辑:刘 欣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传统村落论文; 文化变迁论文; 乡土伦理论文;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论文;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