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飞[1]2004年在《国内引进对冲基金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QFII(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实施;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的逐渐引入以及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对冲基金作为一种收益率高、投资方式灵活的金融衍生工具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基于这样的形势,如何顺利引进并适度发展对冲基金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改革步骤、措施及监管框架。具体的研究包括: 1.对冲及对冲基金的特质和投资策略分析。具体考察对冲基金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辅以具有代表性的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Vanhedge(范氏对冲基金)之例证并作相关比较研究。 2.国内金融业现状分析,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两个方面。其中,金融产品的现状分析主要针对后期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制度则主要针对目前现行的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而言。 3.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与发达金融市场的比较和研究,同时,基于多方面的考察,指出当前整个国内金融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和微调措施。提出引进对冲基金需作出的相关改革措施和步骤,包括推行做空机制的时机和条件的大量分析、相关衍生金融工具开展的步骤和策略分析,并进而前瞻性的构造引进对冲基金后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框架,为主动、顺利、合理的引进对冲基金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常雪[2]2007年在《对冲基金探析:理论、运作、监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间资本流动限制的取消及各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放松,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对于局部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金融危机,吸引了世人对于对冲基金的强烈关注,政府和投资者谈对冲基金色变,但这不是对待对冲基金的正确态度。我们对于对冲基金不能只是敌视,而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正确的衡量其影响及决定我们的对策。文章引言部分说明了本文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对相关理论和研究作了综述。第二部分系统地概述了对冲基金的定义、历史与现状,说明了其主要特征,并与共同基金进行对比分析。第叁部分介绍了对冲基金的运作机理及投资策略,从微观市场功能角度详细分析了对冲基金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的风险/收益特征。第四部分从宏观市场功能角度着重讨论了对冲基金是否对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否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并以1998年的香港汇率机制危机为例,详细介绍了宏观对冲基金的运作过程,然后比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政府对对冲基金监管的态度、措施和建议。第五部分引出对冲基金与我国私募基金的比较与启迪,对我国引进对冲基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整体设计了我国引进对冲基金的实施策略,最后探讨了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监管思路。结论部分强调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张世兰[3]2012年在《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在中国股票市场运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不断提高的金融市场定价效率以及投资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回报需求。对冲基金凭借其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专业的投资技术和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而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它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从对冲基金表现来看,市场上升阶段其收益率明显高于主要市场指数,当市场下跌时其收益波动幅度小于市场指数,可见对冲基金能够有效分散所构建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国外对冲基金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且对于它的研究也比较成熟,而国内的对冲基金刚刚起步。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机制的推出为国内本土对冲基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本文运用定量、定性方法研究了对冲基金的主要投资策略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运用的可行性,从而给国内投资者以借鉴。论文首先介绍了对冲基金相关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最新特点;其次从多角度研究了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分类及操作;然后将国际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在中国股市上的运用进行案例研究并得出结论;最终对整篇文章做出总结并提出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局限进而提出改善这些局限的对策建议。
许志远[4]2009年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香港阻击战”之后,大家对对冲基金已经不再陌生;而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国内学者对对冲基金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一致反对转为吸收和接纳。特别是最近四年时间,国内经过股市的大起大落,广大投资者投资损失惨重,更是凸现了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和投资手段单一之间的巨大矛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金融全球化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发展对冲基金的必要性,然后客观描述了中国现阶段对冲基金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并区别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对冲基金发展的不同脉络,并最终为我国发展对冲基金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表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义,并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冲基金的研究综述,同时指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分析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然后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冲基金的必要性;第叁部分首先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发展对冲基金的动因做了详细的总结,然后分析了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先后分析了美国着名对冲基金管理公司LTCM倒闭的原因、日本对冲基金业的发展以及对冲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当中的作用,希望从中找出我国发展对冲基金可借鉴的因素;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在总结前述内容的前提下,从对冲基金的运作和国家的政策两方面为我国发展对冲基金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杨宜[5]2009年在《金融市场稳定视角下的对冲基金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把握对冲基金与金融市场稳定的关系,试图从金融市场稳定的角度探讨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以对冲基金的基本特性、历史发展阶段为研究起点,分析了对冲基金行业的现状,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指出了对冲基金冲击金融市场的常用手段,并且结合金融危机历史案例分析,指出当前对冲基金在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将对冲基金长期以来存在的监管问题归纳为杠杆比率的控制不到位、交易对手风险的管理不成功、对冲基金经理人的监管不善、避税天堂待纳入监管范围以及国际监管体系存在割裂性等五点原因。另外,本文认为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对冲基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对冲基金监管的框架和具体措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此外,文章最后就我国应该如何根据金融市场的自身特点,规范对冲基金的发展,预防对冲基金的风险问题,提出了看法。
魏文皓[6]2006年在《对冲基金与中国金融市场》文中研究说明谈到对冲基金,可能有很多人不知其为何物。但谈到1992年英镑危机,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目前国际市场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期货的大牛市,可能无人不知。其实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便是对冲基金。究竟对冲基金为何物?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能量?其实,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对冲基金的地位绝不逊于传统的共同基金,是富有众多投资者的一类金融机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全球外汇市场以及各种眼花缭乱的期权期货市场,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因为其来去迅速凶猛,投资策略的复杂多变,因此常给人神秘的感觉,人们或将其形容为“幽灵”。由于这个“幽灵”敏锐的嗅觉,强大的资金实力,曾经造成了某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的动荡,遭到世人的声讨。但是,“幽灵”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产物。客观上,它的存在和运作是高度市场化经济、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效率的内在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性过剩,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逐渐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加深了解对冲基金——这种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成熟金融机构。既要在汇率体制改革中谨防其操作,也要尝试摸索发展国内的对冲基金。本文从阐述对冲基金的基本理论,对冲基金的运作案例及对我国影响的角度出发,重点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和预期,分析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且通过实证考察国际上叁个着名对冲基金的投资运作案例,具体说明了对冲基金的运作机理和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反思了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漏洞。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人认为资本的流动不仅要自由而且要有序,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使对冲基金这一金融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更好地有利于全球或地区的资本流动。美国和香港对于对冲基金采取了两种典型的监管模式,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做好对国外对冲基金投资活动的监管并对对冲基金在国内出现做好科学的指引。
王若汐[7]2010年在《国内QDII基金运作与资产配置决策分析》文中指出2006年5月开始实施的QDⅡ制度是指允许经批准的境内机构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一项制度安排。QDⅡ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为了防止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对经济造成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策略,只允许一部分有能力、运做规范的机构在一定外汇额度范围内进行海外投资。近年来,随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如何减轻国家储备外汇的压力和成本,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是政府汇改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QDⅡ产品,可以分散外汇投资风险,发挥境内优秀机构投资者的智慧,而QDⅡ基金正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式。QDⅡ(即“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是指经批准的基金公司发行的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基金。QDⅡ基金使我国境内投资者有机会投资国际资本市场,它可以分散单一市场投资风险,并且操作上简单方便。本文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运用规范分析方法论证了发展QDⅡ制度是我国金融市场、外汇管理之必需,分析了我国推行QDⅡ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宏微观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剖析QDⅡ产品中代表性的一支——QDⅡ基金,总结其运行两年多的经验教训。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QDⅡ基金投资中体现出的本国偏好性,并通过分析相关国际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等特点,提出QDⅡ基金资产配置的建议,探讨提高QDⅡ基金业绩的可能性。最后,从广义的角度来总结QDⅡ基金试点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提出促进QDⅡ基金发展的建议。
杜远航[8]2017年在《后改革时代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域外经验与本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范畴二、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模式叁、域外主要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研究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完善建议金融不稳定不仅造成股市震荡、货币市场资金枯竭,整体事件更衍生出市场信心丧失与扩散,这是2015年以来金融不稳定案件频发所造成的最大创伤。维持金融稳定一向为金融监管体制的目标,但这次金融不稳定的严重程度异于往昔,其发生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艰难复苏阶段,且造成我国金融面与经
参考文献:
[1]. 国内引进对冲基金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D]. 姜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对冲基金探析:理论、运作、监管[D]. 常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 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在中国股票市场运用研究[D]. 张世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研究[D]. 许志远.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5]. 金融市场稳定视角下的对冲基金监管问题研究[D]. 杨宜. 外交学院. 2009
[6]. 对冲基金与中国金融市场[D]. 魏文皓.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7]. 国内QDII基金运作与资产配置决策分析[D]. 王若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8]. 后改革时代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域外经验与本土构建[J]. 杜远航. 经济法学评论.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