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研究与语义表达相结合_语义分析论文

结合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语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0)02—0001—07

0 引言

说到结合语义表达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这部著作是为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而写的。它以字(词word)为基本单位,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传统,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营养,构建了中国汉语语法学的第一个完整体系。多位老一辈语法学家如吕叔湘等先生为我们留下了结合语义表达进行语法研究的宝贵的学术遗产,我国语法研究的优良传统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的主要部分表达论占全书篇幅的71.34%,详细讨论了范畴表达和关系表达,在这个方面至今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在总体上超过这部书。(注:参看朱德熙1980或《朱德熙先生论语法研究》四,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第3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在纪念和缅怀吕叔湘先生的时候应该提倡结合语文表达的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等著作也都有多处结合语义表达讲语法结构的精彩之处。经过多位语法学前辈的共同努力,结构主义语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描写主谓结构的时候提出“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重申了这个意见,这就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但是似乎人们对此重视的程度不太够。现在有必要经过专门的讨论,使三结合的设想更加充实,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具体化,从而促进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在语法研究中,实现语义、表达与语法结构三者的结合是完全可能的。三者结合的结果是:语义成了广义的语义,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义,它是和语法结构项的聚合有关的意义、和语法结构项之间的组合有关的意义以及和表达有关的语用意义;表达功能和结构功能一起构成了广义的功能。

语义、表达对语法聚合和语法组合都有一定的影响。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单位的语法行为,表达的需要也强烈地制约着语法单位对语序和各结构项的选择。在语法研究中时刻注意语义表达和形式方面(即语法单位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矛盾。语法学应该特别注意讲求逻辑性,以研究聚合和组合为中心。朱德熙先生曾经特别强调,语法研究成果一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二要合乎逻辑。朱先生联系语义进行形式研究,他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同时,以雄辩的逻辑分析批评旧说,提出许多崭新的见解。他的开创性研究显示了巨大的逻辑力量,1992年被复旦大学出身、长期在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文》杂志社工作的施关淦先生赞誉为“我国当代对语法理论最富于探索精神、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一位语法学家”(注:参看施关淦1992。)。在世纪之交,为了推进汉语语法研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总结前贤和其他同行对语言学所作的贡献,包括直接的理论贡献和间接的理论贡献,同时也要加速寻找前人成说中的矛盾并进而找寻解决矛盾的办法。

1 语义与语法聚合、语法组合

1.1 语义与语法单位的类别和层级有关, 自然也影响到语法单位的归类。

“儿”代表不同的语素:有时是构词的后缀,有时又是构形的词尾。(注:参看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

3.4.《中国语言学报》第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形成新词的是词缀,不形成新词的是词尾。词尾是一种形态成分。含不含词尾只是形成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变体,含词尾“儿”的变体和不含词尾“儿”的变体同属于一个词位,在词典中只能作为一个词条出现。例如A 组中的“儿”是词尾,A 组口语名词可以加词尾“儿”,但不形成另一个词位,比较:

A 醋/醋儿、狗/狗儿、井/井儿、炕/炕儿、米市/ 米市儿、炭/炭儿、桶/桶儿、土/土儿、碗/碗儿、席/席儿

B 头/头儿、嘴/嘴儿、短/短儿、好/好儿、黄/黄儿、 亮/亮儿、垫/垫儿、盖/盖儿、塞/塞儿B组中的“儿”是后缀。 加后缀“儿”的词和不加后缀“儿”的词则是不同的词。加后缀“儿”造成意义的改变,形成新的词位,在词典中必须分别作为词条收录。反过来说,构成新词的“儿”是词缀,不形成新词的“儿”是词尾。作为词尾的“儿”和作为词缀的“儿”意义和功能不同,因此很难说它们有同一性。不区分词缀和词尾,就不好解释“小偷儿”中的“儿”的意义。讲语法的时候说“儿”表示小或喜欢,学生如果提问谁喜欢小偷儿就不好回答。

1.2 马真先生的《说“也”》提出“也”的意义是表示类同, 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用考察疑问语义信息负载者的办法确定疑问语气词的范围。两篇论文都十分重视语义承担者的问题,反对张冠李戴,这对弄清语法聚合的语义特征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看出,同样表示一个意义的词的性质应该不改变。

弄清语义负载者是什么,对语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不能把聚合的意义说成是组合的意义,也不应该把组合的意义说成是聚合的意义,不应该把甲词语的意义说成乙词语的意义,总而言之不应该张冠李戴。这应该是语法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认真审视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不少问题,从而提出不少新的看法。

1.3 汉语语法聚合的语义特征影响语法组合对其成分的选择。

对词的小类的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对应关系的考察,发现了动词的持续非持续范畴、数词和量词的次第范畴和范围范畴等语义语法范畴,进而讨论语义语法范畴理论。1980年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课上讲过大意、宣读于1985年学术会议、发表于1988年的《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文的结语指出:“语义的差别形成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影响了句型。动词语义上自主与非自主的对立形成了一对语法范畴”。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关于语义语法范畴的认识。我们曾指出:“词的功能受多方面语义的制约,不是单纯的,为了全面地描写,就要从各种角度观察。只要能说明问题,小类也好,次范畴也好,就赢得了存在的权力。数词、量词的语义语法分析同我们考察体词的顺序范畴、动词的自主范畴、能愿动词小类的意义和连用等问题得到的结果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汉语词的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密切相关,词类包括大类和小类是语义语法范畴”(注:参看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汉语语义语法范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把语义特征的研究推广到语用方面。(注:参看《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语义语法范畴理论揭示了汉语等非形态语言的语法特点,汉语找不到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只好从语义范畴入手来寻找语法形式,这样比直接从语法形式入手更容易操作,更容易发现和确立语法范畴。这种理论方法行之有效,来自研究实践,又得到了研究实践的反复验证。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形态变化少的语言,也适用于形态变化多的语言,因为即使是在形态多的语言中也不可能是所有的语法范畴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形式特征,形态多的语言也有语义语法范畴。可以说所有语言都有语义语法范畴。因而由汉语语法研究中生发出的语义语法范畴理论,可以完善语法分析方法,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

1.4 语义与语法单位是组合形式还是非组合形式有关。 例如单纯拟声词“咕咚”是非组合形式,只包含一个语素,表示一次性的声音;合成拟声词如“丁当”是组合形式,包含不止一个语素,表示不止一次的声音。二者有一系列的差别。(注:参看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122~155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1;《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第120~153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

1.5 语义承担者问题不仅与聚合有关,与组合也有关系。 各种句法成分是组合概念。离开句法结构无所谓句法成分。补语作为一种句法成分,是与述语相对待的。一般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和时地补语,朱德熙先生又补充了一个状态补语。我们觉得这几类补语不宜平列,它们不都在一个层次上,有的能否立类也值得怀疑,因此补语的分类问题值得重新讨论。

一般语法书上补语的分类是成问题的。补语是相对于述语而言的,补语分类的标准应该是一贯的。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分别从结果、程度、状态方面补充述语。表示结果的补语有两部分无端地被开除出去了。1.从结果方面补充述语的趋向动词补语。用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就因为充任的成分有一点特殊,被命名为趋向补语,其实趋向也是一种结果。我们说不出来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单单把由趋向补语充任的表示结果的补语从结果补语中划出去。2.本身并不表示可能的一般所说的可能补语,如“洗得干净”“洗不干净”中的补语“干净”“不干净”。在单看述语和补语的关系时,对于述语“洗”来说,补语仍然表示动作结果,也还是从结果方面说明述语,只不过这结果是可能的结果;表示“可能”意思的不是补语本身,而是“得”字或者整个述补结构格式。可是一般作语法分析时却往往把这明明表示结果而不表示可能的补语“干净”“不干净”说成可能补语。这实在是张冠李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所谓可能补语前面的“得”去掉以后补语与述语的关系没有改变,所谓“可能补语”不可能还表示可能,于是成了结果补语。

关于程度补语的范围,笔者曾有专文讨论。(注:参看马庆株《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1996.1。 )我们把程度补语限制在由它构成的述补结构没有可能式变化的那一类的范围之内。状态补语有很大一部分人们觉得也是说程度的,如“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中“眼泪都流出来了”被看作“笑”的程度,但也未尝不是一种结果状态。这样,状态补语的范围也应该限制在由它构成的述补结构没有变化的那一类之中。这两类补语意义上的区别是,程度补语的意义是虚的,而状态补语的意义是实在的。状态补语可以用状态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性的词组来充任。程度补语以及结果补语都不可能用状态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性词组充当。

一般给补语小类命名的角度不同,大部分是从补语的语法位置的意义角度即补语和述语的关系角度命名的,而趋向补语又主要是考虑充当补语的成分的性质(趋向动词),可是当动词后面“得”、趋向动词前面出现“不”的时候,又说它是可能补语。这里随意性色彩太浓。

1.6 歧义在语法研究中值得重视。 “内部歧义”和“外部歧义”(《述宾结构歧义初探》)(注:参看《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996。)对各类词组有普遍性。例如:述补词组也存在内部歧义,“写得好”就既可以是可能式述补结构也可以是含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外部歧义的存在有助于论证设立各种基本句法结构的必要性,内部歧义的存在为进一步划分词组大类下面的小类提供了证明。“内部歧义”和“外部歧义”的区分有利于增强语法学的可论证性。

1.7 我们非常重视语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强调要树立起自觉地建立语法类聚的意识,特别注意把词作为基本单位对它一个小类一个小类地进行语义语法范畴的研究。在动词中建立了持续非持续和自主非自主两个新的分类系统。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词类的有序性。词的小类有序性的系列研究,得到了几类词的不少小类,发现了这些小类共现时的排列规则。例如形容词在多重定名结构中的排列规则。在词内部还有语素的排列规则。《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词类划分的原则》提出根据词类的有序性来划分词类,对解决汉语词类划分这种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会有助益的。

词类有序性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汉语是最接近于数理语言的自然语言”(注:参看《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 表达与语法聚合、语法组合

2.1 这个问题涉及语素的聚合、词的聚合、词组的聚合、 句子的聚合。词组的聚合和句子的聚合从整体功能来看都有聚合问题,从其内部构造上看又有组合问题。

2.2 语素聚合中的词缀尤其值得注意。有些词缀只构成口语词,例如动词后缀“—哧、—哒、—拉”,动词形容词后缀“—巴、—叨、—咕、—腾”,形容词后缀“-ger、—乎、—实”。由它们构成的词与语篇有相互选择关系,即由这些口语词缀构成的词是口语词,它们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体的言语作品中。词根语素也有影响表达的不同色彩。(注:参看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

3.4, 《中国语言学报》第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

2.3 指称、陈述与名词和动词的划界有关。 相当多的双音节动词来自日本语サ(sa)变动词,サ变动词去掉する(suru)即成为名词。这些词是汉语语素在日本组装成词的,到了汉语中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类词的性质。(注:参看《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例如刘正琰、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收有下列词:

保障 表决 采光 参观 参看 参照 策动 插话 承认 抽象

出版 出庭 储藏 储蓄 创作 刺激 催眠 打消 代表 登记

登载 抵抗 动员 独裁 独占 对照 发明 反对 反射 反应

放射 分解 分配 分析 粉饰 封锁 否定 否决 否认 服务

服用 辐射 复员 复制 改编 改订 概括 革命 公判 观测

观照 归纳 过渡 会谈 集中 计划 记录 坚持 鉴定 讲演

接吻 节约 解放 解剖 介入 进化 进展 净化 就任 拘留

抗议 克服 扩散 冷藏 了解 脉动 漫谈 盲从 美化 内服

派遣 判决 陪审 配给 批评 评价 侵犯 侵略 清算 取缔

取消 任命 入超 审美 审判 审问 升华 生产 失恋 失效

施工 施行 输出 输入 探险 同情 统计 投机 投影 投资

退化 退役 宣传 宣战 选举 训话 演出 演说 演习 演绎

演奏 遗传 游离 游弋 预算 支配 指导 制裁 制约 综合

组成 组阁 组织 座谈

汉语中这些来自日本语的借词除了用作动词,也继承了在日本语中的名词性。由于这类词的数量很大,就造成了对其他双音节动词的类化,其他双音节动词的功能趋同于来自日本语的借词。除了上面所列,香坂顺一和太田辰夫著《现代中日辞典(增订版)》(〔日本〕光生馆1965)列出的汉日同义的合成词数量很大,略举些例词:

爱护 爱好 爱惜 爱幕 安置 保证 报告 编制 变化 辩护

补充 裁判 参加 参考 出席 处理 传染 代理 恶化 发起

反抗 辅导 改良 改善 感谢 观光 管理 管辖 规范 合作

化装 欢迎 回顾 活动 计算 纪念 加速 监督 建议 解释

开始 可能 劳动 理解 利用 联合 联系 疗养 流动 流行

判断 评论 实践 实验 思考 通过 通知 突击 完成 完了

牺牲 修理 修饰 修正 学习 形容 压缩 压力 压制 压榨

印刷 预报 运动 赞成 赞助 招待 指挥 制造 注意

从这里可以看到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不管是来自日本语的借词,还是首先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随后在口语中使用开来的汉语固有词,从语法功能上看,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日本语的影响。

2.4 句法结构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 不同句类之间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差别。有必要研究各种句类中独有的句法结构有哪些,两种或更多种句类共有的句法结构有哪些。不同句类有变换关系的句法结构,形式上有哪些差异。不同体裁的作品,如诗歌与非诗歌,句式上有各自的特点。(注:参看马庆株《句法结构的语用功能分化》,《修辞语用探索——语言表达与得体性》第9—81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7。)

2.5 说话人的表达与其态度有关。

指称和陈述与说话人的态度有关。先说指称,名词、代词和体词性词组中各有一部分用于尊称。尊称形式与非尊称形式的同位结构的语序不同。表示尊敬的时候改变一般语序为尊称的特别组合形式,不宜表示尊敬的时候如自称时则必须选用非尊称形式。再说陈述,谓词性词组都有尊敬和谦虚的表达方式,表示敬谦的谓词性词组与施事(常常是主语)的人称有选择关系。(注:参看马庆株《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取向与汉语动词的一些小类》,第22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暨第4 届中国系统功能语法会议(1995.7.18—22北京大学)论文,胡壮麟、 方琰主编《功能主义在中国的进展》第135—143 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9。《敬辞、谦辞和詈辞》,《语言学论辑》2第57~84页,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语文研究》,1997.8.10第3期《总第64期》第16~22页转第60页;《第5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第191~1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12第87~94页。《敬辞、谦辞和詈辞》,《语言学论辑》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 )汉语有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这不仅在口语中有所表现,书面语中表示敬谦的词语尤其多。可见汉语中存在敬谦范畴,这须要专门研究。

2.6 专名语与自由词组的语序也不同。例见马庆株1998A。

2.7 词组有成句词组和不成句词组的区别。 成句词组可以独立地构成一个表达单位。不成句词组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表达单位。成句词组下面可以根据所成句子的表达功能分出成祈使句词组、成陈述句词组、成疑问句词组、成叹句词组、成呼应句词组。成陈述句词组又有成始发句词组与成继发句词组的区别;成呼应句词组又有成称呼句词组和成应答句词组的分别。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从表达功能角度出发的词组分类系统。各类成句词组和不成句词组各有其结构上的特点,可见各类成句词组和不成句词组的要求是各异的。所有这些都应该一类一类地结合语义表达分别加以研究。

3 语义范畴语法和语义功能语法

我们先后提出了语义范畴语法和语义功能语法的理论主张,这些想法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外语言学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了国内的汉语语法学思想,语法研究中增加了解释的份量,增强了理论上的自觉。语义功能语法从许多前辈学者和时贤的研究中得到了启发,例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范畴表达和关系表达的研究,朱德熙、陆俭明等先生的一大批研究成果。语义功能语法继承了传统上重视意义和表达、结构主义语法重视分布特征分析的优点,也吸收了当代各种功能语法注重功能分析和语用分析的长处,比“语义范畴语法”的提法又前进了一步。

语义功能语法有长期语法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因此是务实的。作为语义功能语法基础部分的语义范畴语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语义功能语法理论还有前瞻性,它能提出研究课题,(注:参看马庆株1997,这篇文章也提出了一些研究课题。)会起到扩大语法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野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建立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关于语法学理论方法可以不可以有“中国特色”,意见纷纭。这里稍稍谈谈我们的想法。木匠为了加工不同的对象,常常要改进工具,使工具有某些特点,以让它适应工作的需要。研究语法也一样,我们的语法与印欧语有重要的差别,研究方法也就相应地要有些差别。这不同于研究印欧语的方法就是我们研究汉语语法的中国特色。

语义功能语法有包容性,对于其他的语法理论不仅不采取排斥的态度,反而要积极吸收各种合理的成分来补充和发展自己。我们非常同意邢福义先生所说:“近年来,出现这样那样的说法,对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说,绝对是大好事,应该拍手叫好才是。学界同仁应该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汉语语法学的发展与成熟才有希望。”(注:引自邢福义先生1999.9.5来信。)

标签:;  ;  ;  ;  

语法研究与语义表达相结合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