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和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走向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
1978年以前,我国的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的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培养本科和专科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1978年,我国恢复了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此后,先后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首批获得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到1997年止,全国共有55所大学设有图书情报学专业,其中12个单位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特别是1990年以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三个单位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后,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初步形成了较完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也改变了我国图书情报学高等教育的结构和水平。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18年来,已经为我国图书情报教学、科研和图书情报机构输送了大约一千多名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或为各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展示了图书馆学高层次人才的明显优势。实践证明,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虽晚(美国的芝加哥大学1930年就设有图书馆学博士学位),但是,成就是肯定的,为我们的21世纪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许多经验。限于篇幅,本文将着重探讨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和走向。
2
信息时代及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挑战、要求
早在本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在他的《未来的震荡》一书中预言“人类已从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格局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席卷全球,国际互联网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在高速信息网络上,图书馆、文献中心、信息中心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提供者:人们可以在网络的任一终端上全天候地、快捷地使用全球信息资源,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将被电讯网络支持下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取代,图书馆员的大部分劳动将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程序所取代,印刷型文献将日益萎缩,从而出现“三无”图书馆(没有图书、没有图书馆员、没有图书馆的图书馆),或言之为“三无图书馆”。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以提供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的服务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全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科院院士钱学森指出:“现在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面向信息时代,培养高层次信息管理及研究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在信息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是摆在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界同行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3 市场经济中的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进入80年代未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事业进入低谷。表现在书刊涨价、经费减少、人才队伍不稳定、读者队伍减少等。这些对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多半将毕业生定位在三大图书馆系统及情报机构或教学部门,以利于发挥他们的专长——文献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而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价值观、择业观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不庸回避,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虽然不是唯一标志)。图书情报教学与实际工作部门与社会上其他许多行业相比,收入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从入学时就对学生灌输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但一经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人心思动、跳槽改行的大有人在。与热门专业出身的毕业生相比,图书馆学的毕业生明显地是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竞争,除了少数佼佼者,他们在这些行业的就业市场中成功率是不会高的。许多高收入的行业需要的是具有某些领域的专门知识又精通信息管理知识的“双料专家”。曾经有一年北京市的人才交流会上,一些单位干脆地提出不要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做信息管理工作。这是人才市场对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的无情的淘汰和警告。
市场经济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校园中是随处可见的。许多图书情报系在高校招生中坐冷板凳,教师的积极性大受挫折、教学质量滑坡。很多学生不安心专业课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毕业能改行(少数也是为了一专多能),他们把专业课应付及格,把热情倾注到法律、经济等热门行业的学习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输送到图书情报部门的人才质量受到冲击,图书馆学研究生的生源也受到影响。许多图书馆的馆长宁愿接收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到馆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后果将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事业的高级人才——研究生,视图书馆学教育及实际工作部门为缺乏吸引力的职业而纷纷改行,振兴我国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方兴未艾的信息产业中大显身手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图书情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什么样的人才来做保证呢?
而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图书情报机构中高层次(副高以上的职称的)人才将在世纪末大批地进入退休年龄。在岗的从业者,多也面临着知识水平低或知识老化而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的问题。面向21世纪、面向信息时代培养图书馆学高层次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4 对现阶段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的图书馆以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但是,专门的图书馆学教育从本世纪20年代起步迄今不足百年。置身于古代文明的沃土,特别是图书馆事业丰富实践经验的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理应汲取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不是沉缅于传统的知识中裹足不前。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似乎受制于历史的重负,表现在:对人文科学、传统课程强调得多,除了图书馆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生以外,信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的知识及要求强调得还远远不够。一般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课程是四到六门(不包括公共课),这比美国同行要求的一般是十门课的标准正好打了个大折扣:
是不是图书馆学本科生就充分掌握了上述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或系列的知识或课程,必须具有一个明显的核心,核心不明显的知识或课程是低功能的。此外,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还必须辅以常识性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对于最为深实的科学创造、艺术创造等都有孕育和触发的作用。1992年10月武汉会议和1993年10月湘潭会议共同确定的12门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12门核心课,对于图书馆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形成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于图书馆学本科生来说,这12门课是他们大学四年中学的看家本领,知识结构中的重心之重。12门核心课侧重对传统的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传递理论与实践,无怪乎毕业生择业时要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对号入座。而对大多数图书馆学研究生来说,构筑他们的大学本科的知识结构口径太窄,难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信息专家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研究生阶段重新充电,即增加面向21世纪、面向信息产业的名符其实的信息管理的知识,以离时代的要求——“信息专家”切近。
从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的图书馆学系经历了二次改名。一次是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情报学系,意在促进图书情报一体化;而从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开始的第二次改名(改名信息管理学)意味则更加深远。短时间内二次更名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生源问题,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改名是一个转折或契机;籍此拓宽专业口径,注入新的活力和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支撑点。改名绝不是新瓶装旧酒,而应是扩大学科包容量,向信息科学拓展,以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远视行为。信息管理科学应该在信息科学的核心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信息管理,才能在信息产业中找到立足之地,站稳脚跟;否则,名实难符的信息管理学培养的毕业生将再一次被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及市场竞争无情地淘汰。“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及改革的机遇在此。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及走向。值得肯定的是,核心课程的确定及两次更名,反映了图书馆学人的危机与使命感,反映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唯其艰难,才愈能显示跨世纪图书馆事业再次步入辉煌的任重道远和决意。
5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走向的几点看法
5.1 重新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面向21世纪,面向新技术革命及网络时代对信息管理专家的要求,定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将目光只定在三大图书馆系统及教学单位的作法显然是画地为牢,自缚手脚的过时作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信息及信息管理专家的需求及依赖程度只会更高。以日本的公司企业为例,平均每十人中有一人从事信息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学向信息管理科学实质性地拓进后,人才将面临广大的就业市场。
5.2 紧跟国际潮流,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
世纪之交是许多新思想、新科学产生的时机,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要抓住机遇,创造辉煌,必须找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的图书情报高等教育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几十年的差距,没有必要再重覆他人的老路,而应该把目标定在一步到位,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使研究生教育水平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应该相信,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及依赖程度也只会越来越高,这是信息管理科学存在的社会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改变文献流运动的基本规律,并不改变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共享组织的基本属性,并不改变将信息加工或有针对性的情报的过程,而只会给图书馆学带来更深层次发展的机遇,并按学科固有的特点实现学科集成化。我们对图书馆学的明天、对自己应充满信息,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探索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同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前车之鉴;①认可制度。美国曾有500 所左右的大学开设有图书馆学课程,而得到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目前只有50所。认可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稳定了规模、特别是稳定了其中的佼佼者,也避免了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质量。②培养层次上,坚持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多强调入学前的实践经验。③课程设置由面向图书情报教学及实践部门的就业市场向面向信息产业市场转变。因为美国的许多信息产业部门早已抱怨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如信息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毕业生更能适应信息管理工作。④面向新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的实质性改革。
在教学改革方面,美国的伊利诺伊、匹兹堡、长岛大学等纷纷设立了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Transfer,InformationManagement等方面的课程,代表了图书馆学向信息管理学拓展的新趋势。与之相辅助的相关课程是系列计算机科学知识,标志着图书馆学向真正的信息管理科学的拓展,代表了国际趋势,值得我国在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中借鉴。
5.3 建立考核机制,实行教师及教学点双认可制度
我国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长期以来重授予而较轻考核,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教师队伍中存在重用而轻培养的习惯。实行考核制度和认可制度,可以防止教学质量滑坡、稳定规模和专业队伍,而且可以淘汰那些开设陈旧知识的教学点及教师,从而从源头上制止名实难符的信息管理学的漫延。对一些公共课(如计算机及外语)的等级考核制度、经过重新确定后的核心课程的考核制度,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及积极性的提高、学生才能的培养都会有益。
5.4 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对于图书馆学的教师及研究生来说,谁也无法预料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代的要求,只有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跨世纪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否则,图书馆学教育及图书馆事业还会危机再起。
5.5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技术课的关系,分层次培养人才
虽然全球信息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今后几十年里,我国的传统的、以收藏图书文献信息为主的图书情报机构将与电子图书馆并存。对于大学、本科的图书馆学教育,传统的课程还该继承,而全盘否定是不合国情的,也是不现实的。而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外语和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传递知识是它的知识结构的两翼,集成化的信息组织、交流与传递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管理科学知识、独立开拓科研课题及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知识。立足于培养信息管理专家和信息系统的导航员这个目标,这些核心课程的确定是可行的。
5.6 建立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稳定的师资队伍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保证。稳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稳定(事实上也不可能)。聘请图书馆学专业急需的专家及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到教师队伍中兼职,既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及智能作用,又解决传统课程的教师与掌握新技术知识的教师比例不当的实际问题。这种尝试已经在许多成长中的图书馆学系中大量采用,这既是一种过渡的方法,也利于激励教师们的知识更新和积极性的发挥。
5.7 从研究生教育的生源来看, 应扩大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比例
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捷径对解决图书馆事业的危机至少目前帮助不大。这一点已为实践证明。对于许多中青年图书馆学教师来说,具有二个以上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还很少,而他们更需要重新构筑知识核心以发挥良师的作用,否则将影响下个世纪他们在黄金时代的创造力。
90年代开始,围绕图书情报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已深入人心,大势所趋。面向21世纪、面向新技术革命开设名符其实的信息管理科学已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走向。同集成化信息科学等结成学术上的盟友,21世纪的图书馆事业的希望应寄托在图书馆学人的手中。
(收稿日期:1998—12—29)
标签:研究生论文; 图书馆论文; 情报学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