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学生“错误”论文_张华

(开江县新宁镇第一小学 开江 636250)

在课堂教学、练习时,学生出现的种种学习错误,我们数学教师是如何对待呢?怎样使“错误”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呢?我们不妨以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展示“错误”,辨析错因,主动建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事件,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学习经历和已知结论代替学生真实的学情。当学生顺从地接受教师的结论时,因自己的一知半解而放弃了对错误的追根究底,教师也就难以得到真实的教学信息,授课效率自然降低。有效做法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类,使其变成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将这些错误再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辨,找出出错的原因后,正确的解法则应让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片段一】在对与错的纠结中统一认识。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出图形的边。学生的作品反映出其在学习新知识前的真实学情,为课堂教学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如图所示:

教学开始,教师展示学生作品,一幅又一幅作品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困惑,“我描的图对了还是错了?”“应该怎样描图?”.....在观察对比中,教师鼓励学生阐述理由;在你来我往的交流、辨析、争论中,学生达成认知共识。

下面是学生的对话:

生1:花蕊不是边,要描花瓣那儿才是边,不能描里面,要描外面。

生2:我知道了,汽车轮子只能描一半,另一半在图形里面,不是外面的边,不能全描上。

学生体会图形的边是图形的边缘,因此描图形的边不含图形内部的线。例如,花图2是正确的,汽车图2是正确的。

学生的认识建立在错误与正确的较量和对比中,原来画对图的学生坚定了认识,画错图的学生修正了认识。

【教学片段二 】借错图理解封闭含义。

“封闭图形”一词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对封闭图形有印象,说陌生是因为难表述清晰。李燕燕老师借用学生的错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

“小熊一直往前走能回家吗?”如图所示:

教学时,教师将几种错误现象呈现给学生,给学生讨论和思辨的时间与空间。利用情景描述小熊能否回家?用学生的话说:“小熊从家出发又回到家,就是一周,这个图形就闭合(封闭)。”“小熊从家出发走到头,这个图形没封口(封闭),不能继续走回家。”学生主动、积极纠错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了,“封闭图形”不用教师再三讲解描述,学生已经理解了。这种充分利用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做法,无论对做错的学生还是原来作对的学生,都能得到新的收获和体悟。

二、故布陷阱,在行不通中寻找可行。

老师在学生认知中故布陷阱,让学生先陷其中出现错误,再引导学生跃出陷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之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片段三】其实换把尺子就可以。

师:这两个图形,哪个周长更长些呢?

有的学生说图1,有的学生说图2,大家各不相让。教师只用一个简单的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更长些?学生一下进入沉思,教师在等待。

生1:用直尺量。(一位学生测量后,全班学生不认同。)

师:看来用硬直尺不能拐弯,不方便测量。

生2:用软尺可以。

生3:用绳子围,然后用直尺测量。

......

学生跳出陷阱后恍然大悟,原来弯的线可以拉直,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可以用其他工具代替。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说:“你们真了不起,为解决问题想到这么多的办法,这得感谢用直尺测量的那位同学,是你的想法启发了大家的智慧。”

在学习中学生收获结论是重要的,但是通过错误方法寻找正确方法的经历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经历中增强了对事物分析、判断的意识的锻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这正是数学教学中追求的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四】真的不用测量那么多边。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教师询问:“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应该关注什么,怎么办?”

“关注边”、“测量边有多长”......学生争先恐后的支招。

教师用尺子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当教师测量另一组长边时,有的学生按捺不住喊起来“不要量了,知道了。”随之有学生高呼:“没量完,怎么计算周长?”教师做出无奈的样子:“真的需要同学们达成共识了。”

学生自发地进行研究,教师建议让改变原来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是一位学生的感受:“原来我想所有的边都要测量,现在我改变看法了,(因为)长方形的长边(长度)相等,宽(的长度)也相等,只要知道一个长和一个宽就能求出(这个图形)周长。”

教师询问学生:“要获得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不是所有的边都要测量?”学生齐呼:“不要!”有学生按捺不住,不说不快:“老师,真不用量那么多的边。”

三、欣赏学生作品,提升学生认知质量。

在平常教学中,常常是由教师设计好练习题后给学生完成,李老师则是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练习。学生的作品或过程,有可能是全部错误的,有可能中间有部分是错误的。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味作品,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辨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提供正确的答案。

【教学片段五】我真明白了。

教师出示学生作品,用赞赏的语气说:“在前测中同学们尝试解决图形周长是多少,有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欣赏,你们看了之后想说点什么?”窃窃私语的声音越来越高:“求三角形周长的方法对了,但是小数加法我不会算,不知道计算对不对。”“长方形的周长肯定不对,少了一条长边。”教师追问:“三角形为什么要三边相加,长方形为什么不能三边相加?”“它们长得不一样。”“它们的边数不一样。”不论作对、做错的学生都在内心实现了“真明白”了。这样教学的价值在于:一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提供的解答到底有没有错,错在哪里,用什么理由来说明它是错误的,最后还要提供正确的解答,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要比直接求解深刻。二是有些学生本来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与提供的解答是吻合的,现在他们必须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是培养批判精神、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学生始终处在思考中、讨论中、争辩中,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学生享受着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善于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智慧和艺术的展现,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巧借学生错题因势利导,课堂会因“错误”而精彩。

论文作者:张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善借学生“错误”论文_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