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批发业变动图_批发零售业论文

日本批发业变动图_批发零售业论文

日本批发业变革图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批发业变革,至今已历时十四五年,变革的成果在最近三四年开始趋于明朗,并在逐步转变为批发业长期发展的目标。

内外交困

引发日本批发业变革的直接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压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日本实行市场开放制度以后,日本批发业的多层次(一般存在一、二、三次批发层次)、多形式(一般分为产地批、集散地批、销地批)导致商品流通多环节、流通渠道迂回曲折的特点,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责难。批发业的这些特点连同日本流通业总体普遍存在的以系列交易、特约店制度、强制性回扣和事后调价制为代表的交易习惯,也实际地构成了阻碍外国产品和资本进入日本市场的非关税壁垒,被认为是造成日本市场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国际社会的这种责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谈判而达到高潮,日本国内要求批发业变革的呼声也随之高涨。这是敦促日本批发业变革的外部压力。

二是内部要求。日本40年前发生的“流通革命”,虽然最终没能兑现“批发无用”的预言,但是在“流通革命”中逐步建立起的以连锁经营制、集团化经营为特点的大企业主导型零售经营体制,则开创了大零售集团直接与生产企业交易的流通格局,少环节、短而粗的流通渠道最终成为日本商品流通的主要通路,批发业的市场空间日趋萎缩。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批发企业机构数比十几年前减少两成,幸存企业也连续数年全线亏损,变革成为批发业自身探求生存之路的惟一选择。

变革方向逐渐清晰

发端于十五六年前日本批发业的这次变革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七八年基本是摸索、试验阶段,学术理论界热烈讨论、研究、建议,方案五花八门;企业积极实践,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但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走向。多元化经营、横向联合、批兼零、办直营零售店等等,曾经都一一登场走红,又因为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而昙花一现。

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经济的介入,日本批发业改革的目标才开始清晰。从这几年的进程可以看出,改革的目标已被明确地锁定在“信息武装”下的“物流加工型”、“零售支援型”和“共同化经营”上。从1996年日本通产省发布的“面向21世纪的流通构想”报告和近两年陆续出台的有关商业政策,包括2000年实施的“中心市街地活性法”及其“实施指针”的内容看,日本政府也已正式将上述内容作为批发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并且已着手鼓励性的制度安排。

信息武装型的批发业

指的是现代批发企业必须具备比较完备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并把向生产、零售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内容。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任何社会成员,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条件大为改善。批发业过去的营利模式建立在产需、供需双方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商品的异地购销获取差价,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批发企业的经营内容将逐步转向将市场信息加工梳理后的打包销售,其收益应该主要来自于提供加工后信息的服务收入。

比如A、B、C、D四个苹果产地,因生产成本、技术等原因及生产者对收益要求的不同,而分别形成了每公斤1元共10万公斤、1.1元8万公斤、1.2元6万公斤、1.3元4万公斤的供应能力和销售要求。同时甲、乙、丙、丁四个销地市场,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人口因素,分别形成了可以接受每公斤2.1元共4万公斤、1.9元6万公斤、1.7元8万公斤、1.6元10万公斤的四种购买需求。假定所有产地到所有销地的单位物流费用相同:过去由于信息沟通条件的限制,产地生产者和销地购买者都互不了解对方情况,或者仅知道一小部分,于是相对有能力掌握全面情况的批发业者一般就会按A与甲、乙、丙、丁和B与甲、乙、丙、丁的顺序对接供需双方,组织流通;随着参与进来的批发业者增加,供需信息逐步为所有生产者和购买者所掌握,四个产地的销售价和四个销地的购买价就会逐步趋于一致。这里且不论由于批发业者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市场,而对一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造成的利益损害,只是想说明,过去批发业者的营利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用自身信息采集的优势,通过异地购销获取收益。信息本身就是批发业的经营工具和资源。当信息一般化时,首先组织商品流通的批发业者已经赚到了足够的利润。

而现在则不同。由于任何一个生产者和购买者,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获得所有产地、销地的市场行情,而且,由于生产、零售企业的大型化、集团化,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批发业者的信息采集优势已基本不复存在,沟通市场的职能被大大弱化。那么专业批发业经营什么呢?日本十几年探索的结果是,批发业的职能应该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对市场信息进行梳理加工,提出沟通供需的最经济合理的商品流通模式让供需双方选择。在这里,批发业经营的是如何实现商品合理流通的解决方案。其经营收益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还是买卖差价,但实质已经变成了向交易方提供经营支持的信息服务收费。

“物流加工型”的批发业

现代批发业的经营内容应从过去主要从事商流领域的中间流通转变为主营物流领域的中间流通。现代流通市场的基本特点,是零售业牢牢掌握着消费流通市场的主导权和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只有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流通服务的批发业才有可能被零售业所利用,而利用的重点,是能够帮助零售业减少其为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而细分经营所带来的不断膨胀的物流费用。因此,批发业向以物流加工中心为经营实体的企业模式转变,便成为此次日本批发业变革的另一项重要成果。

虽然日本的物流中心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已有较大发展,但多数为大型生产、零售企业兴建和经营,其职能当时一般只停留在商品的保管、运输上。而在这次批发业变革中出现的以批发企业形式从事物流经营的物流中心,则把其职能扩大到了除零售业店堂销售操作以外的几乎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物流中心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原来由生产者、零售商分别承担的储存、流通加工、运输、分拣编配、分装、计量,直至店堂陈列等业务。目前日本流通业界对今后日本批发业生存、发展条件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批发企业能否高效地完成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性活动,而让交易伙伴——生产者或零售商全力以赴专司其生产、零售专业。认识虽然有点极端,但也不无道理。

“零售支援型”和“共同化经营”

由于日本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数量庞大的中小独立零售店的存在,日本的中小批发业也一直占据着批发机构的绝大多数。虽然日本的中小零售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开始萎缩,但是,中小批发业则利用日本经济结构的特点,通过在大企业之间的“拾遗补缺”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方面中小零售店绝对数开始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又使大企业选择交易对象的要求更加严格,中小批发业的业务量开始急骤下降,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店辅数量开始减少。中小批发业终于认识到中小零售业是自己的市场基础,自己要生存,首先就要帮助中小零售业获得生存空间。向零售支援型批发业转变就成为了中小批发业变革的主要取向。采取的主要措施,就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内容看,主要有以下三项:

1.强化商品调集、编配能力。随着信息传播、交流设施的进步,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直接交易增多,批发业生存空间缩小是必然趋势。但是在鲜活商品、部分食品领域,由于日本社会的生产、零售、消费特点限制,产、销直通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及,批发职能在这些领域还不可或缺。批发业只有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所提供的流通服务比这些企业自建批发、销售机构更经济、合理,才能创造出市场需求,获得生存空间。

2.提高商品开发能力。中小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中小零售业获取新商品经营机会的能力,与各自领域的大企业都无法抗衡,在消费时尚化的今天,这对中小企业是致命的。批发业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日本批发业这些年在服装、服饰品领域的新商品开发成绩突出,为批发业改革和发展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3.流通加工共同化。中小生产、零售业单个企业的流通加工能力弱,中小批发业利用其连接众多企业的条件,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共同出资建设共同性的物流加工设施,在日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年,在日本批发业总体每况愈下的逆境中,实现产、批、零共同化经营的中小批发业反而有所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政府积极推荐和支持的批发改革的重要内容。

标签:;  ;  

日本批发业变动图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