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编辑的原创性_文化论文

浅谈编辑的原创性_文化论文

编辑原创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1-0100-04

图书出版看重原创作品,这早已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因为原创性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客观世界独到的领悟与诠释,作者的情感与智慧、理念与思索、灵韵与风骨在作品中汩汩流淌,熠熠生辉,无不生动地书写出属于“这一个”的精神与气度。一般来说,这样的创作主体,独指作者。

燃烧自己、烛照读者的原创性作品被人们所钟爱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们将观察的视角稍加转动,将其放置于图书出版物这一特殊的文化商品的层面加以观照,就会发现某种忽略,即对以编辑为主体的原创性因素的忽略。

众所周知,出版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它实现其价值的转换。如果对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作一完整的描述似乎应该为:图书选题的确定及作家创作→科学文化作品及编辑出版→图书营销及读者鉴赏。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主体作用与中介作用是贯穿始终、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当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信息化产业林立的背景下,编辑的地位势必不断强化。这不仅引起了图书出版业的高度重视,也已成为现代编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编辑学告诉我们,所谓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的确,出版物作为思想、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作为传播思想、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作者的精神产品、作者写作活动中的所有灵感只有变成出版物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价值转化。而编辑工作恰恰处在这一中介转换的关节点上,编辑对作品的策划与审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注入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命运走向。

因此,笔者认为,倘若作品要成为进入市场的商品——出版物,那么,以编辑为主体的创作—编辑的原创,便理所当然地与作者的原创一起成为体现出版物原创的重要因素,即出版物的原创=编辑的原创+作者的原创。这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共识。

一、编辑原创的内涵

原者,初始也,具体表现为原生态,独此一家;创者,创造也,具体表现为对旧事物的否定并推陈出新,形成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所谓编辑的原创,是指编辑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及经验与出版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有独到见解的创造性成果,这些成果对图书产品获得最佳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编辑的这种创作活动,同样鲜明地体现着“这一个”的特征,故我们称其为“编辑的原创”。

综观编辑活动的全过程,编辑的原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发现、策划独有见地的选题。

出版社的一切经营活动肇始于选题的运作,经过生产成为商品,然后实现交换与消费。选题是出版社的命脉,编辑有责任为这条命脉注入一汪活水。当编辑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个性思考、文化感悟去关注市场,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毅力去开掘文化传播的深井,就有可能与立意不凡的选题相耦合。

编辑的这种通过对市场和有关学术态势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掘出的选题,应该既能适合市场的需要,又能为作者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激活作者的创作灵感,为作品最终成为一部“两个效益”俱佳的图书产品奠定基础。这或可称做选题策划中的“原创”性,否则,只能属常规意义上的选题操作。

2.组织建构、创意写作。

原创性的选题策划,同样需要富有活力的组织建构与创意写作加以实现。我们说,作者永远是出版社的活水源头,而最好的作家应当是最适合我们选题的作家。从一单本书的主笔到一项具有文化积累意义的丛书或套书的主编,选择了作者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品位,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象征。这对于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尤其重要。作为一位有敏锐眼光的编辑,应该善于选择并组织到最适合我们的作者,让作者具体深入地介入到文本的整体架构及写作创意中去,并做好引导与把握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预设的创意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属于“这一个”的编辑的生命素质、学养修炼、出版眼光以及与作家的沟通层面,都会化作一颗颗有含蕴的种子,对原创作品的成功架构产生不小的影响。

3.创造性的编辑加工。

经过了富有激情和卓有成效的选题策划、组织建构及创意研讨,经过了作家富有生命意义的潜心创作,当一部部沉甸甸的文稿终于摆放在编辑的案头,编辑工作也就进入了这一工作流程式中最核心、最富实质性的环节——审评文稿、创造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既是第一位读者,又是作者的朋友与知音,还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挑剔者,文稿中存在的瑕疵、义理的梗结、题旨的游离、发挥的失当等等不足,都将一一审理,不会轻易放过,必要时还会与作者共同磋商进行修改。除此之外,编辑理念中强烈的读者意识,也促使编辑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理论知识,在文本润饰、版面编排、装帧设计等各个方面传达作品的内在情韵及精神品格。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从而将编辑本身所执意追求的境界与审美理想传达给了读者。

4.定位准确、独辟蹊径的图书营销方略。

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打破了原有的图书运作机制,结束了编辑只问文稿,不参与营销的现状。编辑从策划并提出选题一直到文稿的审理加工过程,就是不断地酝酿完善图书营销方略的过程,这并不是模糊了编辑的职能,而是市场机制对编辑与发行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编辑学者不同于学院学者之处。

换一角度而言,谁最了解我们所操作的图书?它的内容意蕴、它的写作风格、它的独特不凡……它的所有属于“这一个”的特点与长短,只有编辑策划者最清楚。所以,编辑在做图书征订广告与营销方案时,首先,应该告诉读者你所编的图书“是什么”、“怎么样”。编辑的叙述,不应是冷峻僵硬、平淡干瘪的,它应该洋溢着编辑的挚爱与才情,使读者通过你的介绍走进你编辑的书,使读者借你的慧眼从茫茫书海中发现这一本好书。其次,编辑策划者应有切实可行的宣传谋略,包括从彩页广告到多媒体的宣传以及其他促销活动,从而充分发掘出一本书的潜在价值。那么,当这样一部融入了编辑的原创与作者的原创的出版物问世时,得到肯定的就不仅仅是作者。

二、编辑的“这一个”与编辑的原创品格

或许有人会说,编辑的工作本来就属于创造性的工作,为什么非要提到“原创”的高度不可?因为,创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体现。显然,如果没有创造者个体的独特感受,就不可能有创造。所谓原生态,就是要保持其独有的感受,不能模仿,更不能抄袭。可以说,原生,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科学成果与文化成果,无一不打着创作者的个性印记。托尔斯泰的博大、爱因斯坦的明慧、巴尔扎克的深刻、柴可夫斯基的优雅、巴金的真诚、冰心的纯美、陈景润的缜密,他们的魅力正在于其人格的美与科学艺术创造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当然,光有“原”也是不够的,必须将“原”这点点滴滴宝贵的因子种植到知、情、意、行种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接受阳光雨露、四海来风,在文化的整合中,裂变出奇彩,从而得到丰美而独特的创造成果。综上所述,“原”是“创”的基础,“创”是“原”的深化,原创者也,其贵在原,其精在创,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出优秀的创作成果。正如作者的创作倘若不是“原创”,便难以成为高质量的作品一样,编辑若不能将自己的创作提到原创的高度,便很难推出高质量的图书产品。

在出版实践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平庸书充斥市场?为什么会选题撞车、重复出版?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编辑或提不出有创意的选题,满足于等稿上门,自费出版;或对选题、作品作不出有见地的鉴别,“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好选题、好作品轻易放过,错失良机,怕冒风险而对一般性图书情有独钟;还有的编辑对选题、作品提不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人云亦云,甚至屡出“臭招”,把有基础的作品弄得一塌糊涂,就算不中途夭折,最后印成书也是不受读者欢迎的一堆文化垃圾。以上所述,归根结底就是编辑缺乏原创或原创水平低。要克服“出版痼疾”,只有提倡在编辑主体控制下的高水平的原创,别无捷径。

对出版社而言,编辑的原创比作者的原创还重要。因为,并不是任何原创作品都适合出版,并不是任何能够出版的原创作品都会产生良好的“两个效益”。编辑对作者的引导与影响,对作品的审理与加工、运作与推动,对作家的创作成果与时代氛围、文化发展、读者需要的契合互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占领图书市场,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这正是对编辑原创的具体要求,因为有“原”才能“人无我有”,有“创”才能“人有我优”。所以,将编辑的创造与创新提到“原创”的高度,塑造编辑的“原创”品格,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业对编辑素质的呼唤。

三、提高编辑原创水平的途径与条件

编辑在书籍出版活动中,肩负着民族文化的积累、继承和创新的使命,直接推动着图书出版业的繁荣与发展。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图书的出版水平,就要提高编辑的自身素质及原创水平。

1.学而不已,掏深一口文化的井。

有人说过,人是文化的动物。以此引伸,编辑则是文化动物中的文化动物,没有文化,就没有了编辑存在的前提。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超越一般意义的一种文化境界,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品位。出版物的价值所在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和传播与积累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以及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而这一切都势必要通过编辑的文化选择来实现。编辑的文化选择能力则取决于编辑自身的文化品位,很难设想,一个文化品位低的编辑能够策划、编辑出文化品位高雅的出版物。编辑的文化品位来源于丰富而广博的文化浸润,来源于优化合理而又不失天赋特点的个性文化建构。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编辑个人都应注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学养,修炼人格气质,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高水平的编辑原创提供活水源头。

2.热情敏感,广泛吸纳有效信息。

信息价值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创造就是人脑通过对吸收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而产生的新的信息。故而编辑要提高其原创成果水平,就要提高这种“新的信息”的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取决于信息环境的设置及信息意识的树立。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信息产业的出版业,更是与信息密不可分。现代编辑的信息意识是编辑对信息的接收、加工、整理和对传播活动的认识与反映,它在现代出版工作中具有重要功能,贯穿于选题策划、审读加工的全过程。现代编辑要对信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树立没有信息就没有选题的观念。注意搜集信息、积累信息,养成处处留心搜集信息的职业习惯。现代编辑在收集掌握了较全面的高质量信息的基础上,还要科学、系统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尽快地转化为良好的选题意向。

除此之外,设置良好的信息环境,便于编辑对信息进行高水平的收集、加工和整理,便于编辑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改造和重组,从而使产生的新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学习并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出版社则应为编辑提供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出版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出版决策支持系统,为提高编辑原创潜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3.为编辑提供舞台,在创造中把握主动。

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编辑的原创和作者的原创相类,同样需要不受无谓的干扰,从而使创造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体现。但编辑的原创毕竟不同于作者的原创,作为出版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势必要受到出版过程中诸如出版规律、市场需求、学术动态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编辑的原创一定要适应这些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和具体的原创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原创成果。另一方面,出版社应为编辑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应该有助于保证编辑能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还应该有助于实现编辑原创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编辑的创造才能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编辑的知识素质与相关的学术动态有机结合,使编辑的原创成果尽可能地完美,社会价值尽可能地提高。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鼓励编辑的创新与尝试,树立风险意识,允许失败,让编辑在负重拼搏中学会闯市场,最终开拓市场,为出版社实现“双效”。

面对广袤的文化原野,我们要勇于吸纳,不断创新,强化编辑的内功与底蕴,以悠长的文化眼光去回溯历史,展望人类文化的未来,切准时代脉搏,适时发展与开拓,完成社会文化建构的神圣历史使命。在努力中,请别忘记——编辑的原创。

收稿日期:2000-08-15

标签:;  ;  ;  ;  

浅谈编辑的原创性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