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证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论文_徐福宏

小儿厌食证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论文_徐福宏

徐福宏

海安县曲塘中心卫生院,江苏海安226600

小儿厌食证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症。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多见。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证。

临床上有好多患有厌食证的儿童服药较困难,甚至拒绝服用任何药物,这个时候我们通过运用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些外治疗法简单、方便、有效,无毒副作用,不受医疗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又能免除患儿服药打针之苦,所以越来越受到小儿家长的欢迎和医学界的重视。现将几种临床上常用的厌食外治法介绍如下。

一、刺四缝疗法

刺四缝疗法是指用针刺四缝穴,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粘液或血液的治疗方法。四缝穴为经外奇穴,部位在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中央,一手四穴,两手八穴。本疗法具有消食开胃,解热除烦,健脾化痰,止咳平喘,通调百脉的作用。临床上小儿厌食证常用此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根据不同年龄选用不同的针具,年龄越小针具越细,婴幼儿常选细毫针,穴位局部消毒后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或少量血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干棉球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次,病重者每周可增加1次。一般要求针刺避开小静脉,必要时还需对准充盈的小静脉速刺。

二、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是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治疗小儿厌食常用推拿手法为:补脾经、清板门、摩腹、揉脾胃俞、捏脊。补脾经:脾经为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时医生一手持小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旋推小儿拇指螺纹面,或者将小儿拇指屈曲,医生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清板门: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医生一手持小儿手部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平面50~100次。摩腹:患儿仰卧,医生用掌面或4指顺时针摩腹5分钟。揉脾胃俞: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操作时医生以拇指螺纹面着力,在一侧或两侧脾、胃俞穴上懂50~100次。捏脊:在背部后正中线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成一直线,称为脊。操作时患儿俯卧为,医生以拇指与食、中指两指成对称着力,自尾椎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第一胸椎处,反复3~7遍。

三、中药颗粒剂外敷疗法

中药颗粒剂是由单味中药饮片制作而成。临床上据厌食证不同证型开据不同的处方,将单味或多味中药颗剂(各1包)装入小布袋,直接敷贴于腹部肚脐,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如脾失健运证常用苍术、陈皮、香谷芽、炙内金等颗粒剂,脾胃气虚证常用白术、陈皮、党参、炒二芽等颗粒剂,肝脾不和证常用紫苏、白芍、白术等颗粒剂,脾胃阴虚证常用北沙参、白芍、麦冬、炒麦芽等颗粒剂。临床应用根据体质、病情随证加减。颗粒剂外敷,药物通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疗效肯定。

以上介绍的一些小儿厌食证的常用中医外治疗法,方便、实用、有效,弥补了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一些不足,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4-136.

〔2〕殷明·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7-58,102-103.

〔3〕刘明军·王金贵·小儿推拿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3-34.76.79.

论文作者:徐福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小儿厌食证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论文_徐福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