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效果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效果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效能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因素论文,情感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的。对教育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问题,并就这一问题作过许多的精辟的表述,如:“师徒如父子”、“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等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必然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这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

一、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教师的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爱”就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学生的心理实际相容、相融。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程度,“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经验都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出现象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他们不抱希望,这些学生的发展走向另一极端的可能性极大。这种“教师期望的效果”的原因在于,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与鼓励,进而采取一种积极的、合作的、配合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与行为;相反地,则以消极的、抗拒的、对立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

2.教师的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核心因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由“外铄”到“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比激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更为有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大基本原则,“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前提,情通才能理达,尤其是在具有“重感情,尚人伦”的传统文化氛围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满人情味,充满亲切感和温暖感,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离开了爱的内涵,就会使教育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教育者必须倾注自己的感情,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你的真挚和坦诚,真正体会到你是在关心和爱护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受到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无数事实证明,当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就会听从教育者的教育,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反之,一个受教师厌恶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会有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教育或对教育者的教育不予理睬,不置可否。因而,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做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承认自己是对他们有帮助的人,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教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心。

3.教师的爱是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情感感化着人,也阻碍着人。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致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现代的中国家庭有着这样一种共性——对孩子关心太多、溺爱太多、赞美太多的“三多”现象。这种家庭的过分呵护,父母给予的一切,尤其是情感方面的无私付出在孩子看来是应当的、必须的,使得孩子不懂得感动,造成他们人格培养上的欠缺。教师的理智的爱与关心,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他人,因此,教师的爱不失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4.教师的爱可以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不仅需要有一般的生理和心理满足,还具有自尊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尊重学生可以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和慰藉,可以引发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当一个人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尊重时,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尊严感,他会千方百计地表现出不使对方失望的行为,表现出与受到这种尊重相称的行为。

5.教师的爱是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方法。爱可以使你了解真相,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感情。弗洛伊德不止一次地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如果你能使别人谈得足够多,他就无法隐藏其真实的情感或真正的动机。此外,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有威信而非有威严的教师讲。

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情感投入的几种现象

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情感投入方面存在的几种现象不容忽视:

1.爱的“荒芜”。由于对学生工作认识上的不足及学生工作本身受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从事学生工作人员中真正热爱这一岗位的人并非很多,因而造成在工作中对学生的不热爱或热爱的程度不足;由于受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严师”长期以来被学生家长肯定并加以大力宣传,因而造成在工作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存在表达不良的现象,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之意而出现爱的空白。

2.情的泛滥。工作实践中,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即:某些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爱护”而放弃原则,将热爱学生变异为放任与迁就。突出表现为:对于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总是强调“以情感人”、“说服教育”为主,而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强制性作用,使得校园内频频出现了虽“有法可依”,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高尔基曾说:爱护孩子,那是母鸡也会的事情;教师的爱在于教育,这才是理智的爱。学校中存在的情的泛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效果减弱。

3.情感投入的失衡。现实工作中,教师的情感施与多半集中在“优秀生”和“后进生”身上,“优秀生”和“后进生”常常被教师当作自己教育工作的结果而加以强调,进而对其进行刻意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合理引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表扬比批评更具积极作用,但适度的批评比不作任何评价更具积极作用。在教师没有顾及的角落里,个别学生便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使教育效果失衡。

三、教育的情感投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师爱是伟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我们学生工作者的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德服为上,才服为次,力服为下”,德服的重心在于突出一个“爱”字。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服,要做到真正热爱学生,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的启迪与情的熔铸相结合的原则。情与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理中发展。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才是目的。只有情中有理,理中蕴情,情真理切,情理交融,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失去情的理往往会空洞无力,没有理的情会流于庸俗、肤浅,失去方向;以情感人必须体现以理服人,情感运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着理性的诱导,必须注意将情纳入理的范围之内,“以情感人”若不伴之以“以理服人”就难免出现当时感动、过后不动的情况。也就是说,情固然重要,但若不以理相约束,就会感情用事,损害原则。总之,用情,思想教育就会推动感染力和感召力;用理,思想教育就会推动方向,推动战斗力和穿透力。只有将理的启迪与情的熔铸相结合,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2.一视同仁的原则。教师的爱是无私的爱,它应该指向所有的学生而非局限于重点学生。当然,对于重点学生有所侧重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分集中在他们身上,而忽略其他的大多数的中间状态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立足于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思想品德素质上都有所提高,而不仅仅是部分学生的提高。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面向一切受教育者,克服情感投入的不平衡性。

3.把握症结、区别对待的原则。教师的情感教育应建立在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问题成因不同,施爱的措施就不同、方法也不同。例如:同样是自卑,但在贫困学生、单亲学生及城乡学生身上,其成因各不相同,要取得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以区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消除。

当然,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用情感来教育一切,尽管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用极大,但情感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克服那种忽视情感的教育效能的做法,又要克服那种只看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而片面强调情感的教育效能的行为。总之,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才能达到其教育目的。

标签:;  ;  

论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效果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