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使用后出版过程的改革_电脑论文

论计算机使用后出版过程的改革_电脑论文

使用计算机后的出版流程改革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流程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出版流程是铅排技术条件下形成的,可表述为:著→审→编→版式设计→排→校→核红→付印。流程中的“编”是编辑加工的简称。这一流程,是几代出版界同仁共同经验的结晶,是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成功总结出来的,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法则。该流程已历经百年,其间曾陆续采用不少新技术(局限于排印方面),都没有使其有所改动。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迎来了计算机时代。在这一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出版流程有没有改革的可能与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技术带来生产流程的改革,这是人类生产中无数次重复着的事情。新技术越高,给生产带来的变革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生产流程的改革,使原先复杂的变得简单了,繁重的变得轻快了,低效的变得高效了。传统的出版流程确实保证了出版质量,但却存有复杂、繁重、低效等不足。计算机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技术,仅在排版一项工序上的使用,就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人们欢呼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

然而有些人浅尝辄止,认为能实现电排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他方面还是按部就班,照原先那样才保险。有识之士却不就此满足,他们认为计算机技术绝不会像过去那些新技术一样,仅在排印方面起作用。告别铅与火只是刚起步,还要进一步告别纸与笔,计算机技术将在编辑、著作等所有工序上全面发挥作用。

当作者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著作时,不仅告别了纸与笔,而且实现了著作与排版一次完成。虽然这种与著作同时完成的排版有时难以达到出版要求,但是经版式设计加以改善即可使用,并不会费工太多。著排合一后,送交出版社的不再是手稿,而是计算机软盘。出版社利用该软盘,无论是从计算机屏幕上输出的,还是从打印机上复制的,均是一种既是原稿、又是传统所谓校样的两者融为一体的文字稿。面对这种文字稿,专职校对将无从下手。因为专职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或所谓“忠实原稿”,即通过校对这一工序,要求校样(清样)上所排的,正确无误地符合原稿上所书写的和批注的一切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著作工序上的使用,一种新的出版流程将产生:著排→审→版式设计→编→付印。以校异同为主要职责的专职校对,同时负有校是非的责任。在新的流程中,既然校异同已无意义,是否需要保留专司校是非的专职校对呢?或许将其与专职设计为一体?或许将其与编辑合为一体?目前尚难预料。不过与编辑合为一体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做的校是非的工作。

新的出版流程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在同一书稿文件上操作。显而易见,新出版流程比传统出版流程大大简化,周期缩短,效率提高。其实,新的出版流程在国外早已实行。尤丹立在《中国出版》1995 年第3期写道:“广泛采用电脑编辑技术是美国学术出版社降低成本的主要招数。许多大学出版社要求作者必须将稿子储存到软盘之中,只收软盘,其他的一概不收。编辑在电脑上编辑排版,甚至运用印刷系统直接将几百册图书印刷出来,大大节省了编辑排版和印刷的时间和费用。”一些大学出版社因为使用了电脑,人员减少而出书增多。

新出版流程从原理上和国外同行的实践上讲都是行得通的,但目前国内尚难全面实行,原因在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仍嫌不足。作者直接用计算机编写书稿的还是少数,编辑直接用计算机编辑加工书稿的也是少数。虽然直接使用计算机还需时日,但无论作者还是编辑,间接利用计算机却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于传统出版流程的变通办法。

变通办法一,是作者交来的手稿经审稿合格后,不是编,而是先排。其流程可表述为:著→审→版式设计→排→校→编→核红→付印。表面上看,工序比传统流程一个也没有减,只是将版式设计、排、校由编后移至编前。恰恰是这一个移动,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技术条件。

铅排技术条件下,不可想象先排后编,否则将要大量搬动调整沉重的铅活字,工作既繁重又容易出差错。而计算机技术条件下,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增删词句,甚至调整整段内容。利用这一新技术条件,颠倒传统的编排校顺序,目的在于省去编辑通读清样这一道工序(编辑通读清样在传统流程中属于校的一部分)。采用变通办法之后,因为编辑加工是在排好版的打印稿上进行的,编辑加工和通读清样实际是一次完成。为保险起见,加工完毕应再出二次样,以核查录入员是否将修改的地方都改正无误了,即所谓核红。如果编辑直接用计算机编辑加工,就不必核红了。

变通办法二,是作者完成书稿后,自行找人排版,向出版社提供软盘和打印稿。其流程可表述为:著→排→校→审→版式设计→编→核红→付印。该流程的工序仍没有减少,但其在变通办法一的基础上,将排、校移至社外,效率似更高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变通办法都应加强审稿力度,比传统的审稿更仔细更严格。凡达不到出版要求的手稿或错误较多的打印稿,必须坚决退修,一次不行两次,甚至多次,直至满意为止。特别是变通办法二的打印稿,因为排校均在社外完成,所以可能发生较多的错误。最近颁布施行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聘请社外校对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校对经验。”因为社外排校非出版社控制,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变通办法二不宜推广。另外,编后进行复、决审的三审制,校中的三校一读制,以及作者参与校和核红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虽在流程图中未加表述,但都包含在相应的工序中,应继续坚持执行。在试行变通办法的过程中,还可根据作者、书稿、排校等情况或条件的不同,对变通办法作一些调整和改动。

虽然两种变通办法均属过渡性质,但因计算机普及尚需时日,所以应有较长时间使用的思想准备。通过不断实践,使变通办法逐步完善,为最终实现新的出版流程做好过渡。

在出版流程改革的同时,人们往往关注于计算机“硬件”的装备,而忽略头脑中观念“软件”的转变。没有观念的转变,即使配备了计算机,也只能开发其小部分功能,而闲置其大部分功能。不少人对出版流程改革中的变通办法提出非难,认为是投机取巧。这些人对计算机不甚了了,却像九斤老太一样因循守旧,对一切新事物都指手划脚。其实,投计算机技术之机,取省工省时之巧,又何乐不为呢?

标签:;  

论计算机使用后出版过程的改革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