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资银行及其发展特点_银行论文

香港外资银行及其发展特点_银行论文

香港的外资银行及其发展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外资银行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银行业是香港金融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香港金融市场最积极、最活跃的开拓者与经营者。而香港的外资银行在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与营业环境,香港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量多质高、业务广泛、影响与创新动力显著等特点,丰富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内容。

香港银行业的创业不象一般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那样建立在一国和一地区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它的业务扩展也不是以当时香港所容纳的经济能量为前提,它是英国殖民侵略带来的直接结果。因此,香港的银行业从一开始就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英资银行充当了进入香港金融市场的先锋,二是其他外资银行也纷纷进入香港各占一席之地。1845年东方银行(The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成为闯入我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同年在香港发行钞票。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东方银行在香港银行业发展的早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其后20年时间里,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进入香港,包括有利银行、渣打银行、阿加刺银行、利生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等,形成了以东方银行为核心的19世纪50、60年代外国银行闯入中国的第一个高潮。在当时,东方银行独领风骚,汇丰、渣打银行也不敢望其项背。直到19世纪80年代,汇丰银行才取代东方银行而居银行业统治地位。汇丰银行是1865年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在香港开张营业的,同年4月发行纸币。它比东方银行晚建20年,但它却能屡度风险,后来居上,这种奥秘在于:(1)与外商企业特别是英商企业紧密配合,充分适应了当时贸易扩张的需要;(2)与香港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互相协作与支持;(3)把总部设在中国(香港)。这个特殊性符合了本地的要求,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为其后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它还以香港的总部为核心,指挥了在中国内地的各分行,由此逐渐树立了它在旧中国金融霸主的地位,至今仍执香港银行业之牛耳。

香港现代银行业则奠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于70年代末。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以加工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多种经营为特征的经济结构的建立,香港的金融业才大有起色,银行业规模从40年代的40家发展到60年代中的73家,此后直到1976年香港的持牌银行均是74家。这期间由于港府对银行业进入香港市场采取了以“堵”为特点的限制性政策(停发银行牌照),银行总数没有增加,不过在香港开设的外国银行办事处则与日俱增,至1976年其数量仅次于伦敦与纽约而居第三位。1978年3月,香港解除了开设银行的禁令,允许外资银行符合条件时可在港开设银行,由此外资银行便鱼贯而入,在短短几个月内12个国家的41家外国银行就核准获得银行牌照,从而使香港的持牌银行从保持已久的74家一下子膨胀到115家,增幅达55.4%。尽管以后香港的外资银行同经波折,但仍伴随香港经济的成长与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步奠立而稳步发展。至1994年香港的持牌银行即达180家,1995年达184家,目前增至185家。

外资银行在香港现代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若干特征:

1.量多质高。截止1995年底,香港共有银行384家,其中持牌银行185家,有限制牌照银行64家,接受存款公司135家。在所有的持牌银行中,海外注册及外资控股的本地银行占94%以上。而外资银行在港设立的代表处也颇多,至1995年达160多家。这些银行在港开设的分支机构目前达1468家,网点达12430家,平均每0.09平方公里或125户居民就有一个网点,这种密度位于全世界前列。现时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设了分行,以海外银行数目计算,香港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与纽约,香港已成为外资银行荟萃的最重要中心之一。这些全球信誉卓著、资本雄厚的金融机构,也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织基础。外资银行之所以在香港获得蓬勃发展,是与70年代末港府改“堵”为“疏导”的外资银行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在该政策下,香港对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允许海外金融机构从事任何境外或境内的金融活动。香港是亚洲唯一没有离岸业务和本地业务限制的金融中心。此外,香港还对外资收购活动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任何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都可以收购本地银行高达100%的股权。正是这种“一视同人”的宽容,使得香港银行业蓬勃不衰,并稳占国际三大银行中心一席。

2.外资银行来源区域广泛。在60年代,外资银行来源面窄,只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及东南亚。70年代,尤其1978年解禁后,在几个月内就有12个国家的41家外国银行进入香港金融市场,到80年代初期,银行业来源更趋分散化,并偏重在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以后,日资银行在香港外资的数量中占首位,如1987年香港有日资银行23家,美国20家,两国共有116家银行,在该年香港外资银行121家的95%。这种状况表明,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经济强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环太平洋经济的崛起,尤其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这种关系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即世界经济潮流的盛衰及中国大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香港银行业及其国际化的前景。跨入90年代后,香港外资银行的来源地区与分布进一步扩大,1991年香港持牌银行有163家,而属于海外注册的有133家,其中亚太地区89家,包括中国大陆15家、日本33家、欧洲48家,包括英国5家、法国和德国各8家、意大利7家;北美洲24家,包括美国18家、加拿大6家;中东2家。在香港注册的30家中香港当地资本的只有13家。世界排名前20家银行,有19家在港设立了分行。目前,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且尚有不断扩大之势。

3.业务国际化。由于香港的银行业主要是外资银行或外来资本控制的银行,再加上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这些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十分明显。其突出表现之一是银行体系对海外同业经常维持巨大的债权净额,对外资产、对外负债及资产与负债中的外币部分日益增长并占主导地位。据统计,香港银行存款中,超过一半是外币存款,贷款则有60%以上属境外贷款;银行本系中,超过70%的资产和负债是外币;对外债权占总债权的比重已升至近70%,对外负债的比重也急升至近60%。目前,银行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82,107亿港元,其中对外资产53,867亿港元,占65.6%。由于香港外资银行是香港银行体系的主流,因此,对香港银行业务国际化、离岸存贷款及其他业务的扩展,外资银行功不可没。此外,香港还是世界第四大银团贷款中心,据统计仅1994年香港组织的银团贷款达107亿美元,约827亿港元,该市场强大的组织贷款能力,可从此略见一斑。

4.在外汇市场上充当主角。香港外汇市场是于1973年1月1日港府宣布取消外汇市场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且交易规模日益扩大。1978年香港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仅5亿美元左右,1980年增至50亿美元,1982年约100亿美元,1986年约200亿美元,1989年约500亿美元,1992年达610亿美元,1995年更达91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外汇市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由于香港外资银行均是外汇银行,因此,它们均在该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5.顺应国际潮流,推动金融创新。香港的银行业不断致力于业务国际化,而且还积极置身于全球金融创新之中。它们在此发挥了双重作用:一是积极吸收国际上最新的创新业务,一般国际上推出的新业务品种很快在短期内出现在香港金融市场上;二是它们也把香港作为金融业务创新与实验的场所。例如,近年来香港不断推出综合理财、电话银行、全球提款以及百多种单位信托基金投资等服务,尤其最后一项业务除具有单位信托基金分散投资、专业管理及投资市场广泛等众多优点外,还兼备银行分行办事处多、资金调拨灵活以及提供信贷便利等长处,发展潜力很大,颇具特色。除了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外,香港还致力于诸如金融技术等的创新和吸收。据研究结果显示,国际金融业近30年来的主要技术创新,已有80%被香港所采用,其中包括电子、光纤、电讯设备的新技术,应用范围扩至电脑处理资料、票据交换及清算、证券交易及国际金融交易的信息传递等方面。金融创新(不管在传统的或衍生的业务上,抑或在机构、技术上)使香港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6.与内地的联系不断在加强。内地的改革开放与蓬勃的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香港银行业拓展了广阔的营业空间。据统计,从1979~1995年16年间,香港金融机构对内地提供的融资增加了40多倍,至1995年11月已达2844亿港元,约占香港海外放款总额的13.4%,而1983年该比例仅为1.7%。这个事实,不但说明香港金融业在内地大有作为,同时也说明内地的繁荣昌盛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定与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保证。现时香港已有75家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内地开设了分行及附属公司,这期间有华资金融机构,也有外资金融机构。内地金融机构也进一步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可以预见,随着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香港,其中将会有相当部分是希翼通过香港这个窗口而进入中国内地,包括目前两岸金融业尚未直接往来的台湾金融业。总之,内地香港两地金融合作与交往将会进一步扩大与深化,这是大势所趋,而且对双方都是十分有益的。

标签:;  ;  ;  ;  

香港外资银行及其发展特点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