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聚落比较分析_农业论文

城乡聚落比较分析_农业论文

城乡聚落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落论文,城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聚落的含义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不单是房屋的集合体(住宅、商店、文化娱乐和教育卫生等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内的道路、广场、公园、池塘、井泉、蔬菜地、果园等)。

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小村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或类型很多,一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二、乡村聚落(乡村)的形成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等,并更好地生活。

史前阶段,人们的经济生活极为简单,甚至无固定的活动地点,没有固定的栖息地;采集和渔猎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只能依靠天然的树果、草根或者鱼、鸟、兽等食物维持生活,单位面积的人口可容量极小,人类不得不分散居住,如穴居或逐水草而居或选择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居住(以便于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同时,由于食物只能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找到,所以,当时的居住地不仅分散,而且一般是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可以移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以半固定的原始棚舍为居住特点;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事农耕业生产的固定居民点——乡村聚落得以形成(表1)。即乡村聚落是从“原始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聚落”逐渐形成、发展和扩大。

表1 乡村聚落的形成过程

乡村发展阶段条件 生产活动 居住特点

原始聚居生存的需要

采集和渔猎穴居、巢居

分散的乡村聚第一次社 原始农业、畜 半固定的原

落 会大分工 牧业 始棚舍

固定的乡村聚农业生产

固定的集团

落 水平提高 定居农业 式聚居

三、城市聚落(城市)的起源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乡村聚落的形成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大致出现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

伴随乡村聚落的形成,种植业的出现,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人们产生了对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更多、更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金属工具对石器的全面代替,以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善,从而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开来,即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其结果是导致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货币也随之出现。于是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层——商人出现了,工商业也随之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由于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地趋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集,产生了固定的商品与交换的居民点,这就逐渐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城”和“市”概念最初不同,“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处商必就市井”;“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因此“市”是商品流通的中心。但“城”需要“市”,“市”也需要“城”,“城”和“市”的发展,使两者走向融合,“城”与“市”相互结合,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并逐步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城市的出现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为此,乡村必须提供城市人口生产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物质上才有可能。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见,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两者的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都有了剩余,这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换的地方,便逐渐形成了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城市。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即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条件,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区即为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因此,自然条件较好、灌溉农业发达、便于向周围地区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地区便成为了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四、城乡聚落的类型划分

1.乡村聚落(乡村)的分类

乡村聚落的分布十分广泛,区域差异也非常显著,每个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及职能等特征。本文则按区域差异、经济活动的性质、聚落的形态和人口规模的不同,将乡村聚落分为以下几种:

(1)按聚落的区域差异分类

①北方聚落:多平顶住房、窑洞、四合院式及其他院落式住宅,多为大型团状聚落,密度较小。

②南方聚落:房屋倾斜,砖木结构居多,楼房比重大;多以中小型团聚状、带状聚落为主,密度大。

③西部聚落:多帐幕式住宅,以小型、散居、流动的不固定村落为主,密度最小。

(2)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

①农业聚落: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包括农村、牧村、渔村、林果村落,以及具有两种以上农业生产活动的兼业村落。

②非农业聚落:位于乡村,但不经营农业生产的聚落,包括集镇(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拥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设施,且有固定集市的乡村居民点)、工矿村(位于乡村中的规模较小的工矿聚居点)、文化村、旅游和疗养聚落、宗教聚落、军事聚落、交通聚落等。

(3)按聚落的形态和人口规模分类

①按村庄的延伸形式分为:团状聚落、带状聚落、环状聚落等。

②按人口规模分为:大村(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中村(人口规模在200人~1000人,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村落)、小村(人口规模在200人以下,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2.城市聚落(城市)的分类

城市的划分,因目的、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方法,有体现城市性质的职能分类,有根据城市人口数量而作的规模分类,有反映城市外貌的形态分类,还有按照地理、交通位置或历史起源把城市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城市职能和城市规模这两种分类因为最能揭示城市的基本特点,受到了比较广泛的重视,我国城市按职能和规模分类如下:

(1)按城市职能分为三大类:①以几种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包括全国或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重庆等;②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包括工矿业城市(鞍山、抚顺)、交通枢纽或港口城市(宝鸡、秦皇岛)、林业城市(伊春)、渔业城镇(沈家门);③以特殊职能为主的城市。包括革命历史名城(延安)、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和边境城市(满洲里)等。

(2)按人口数量规模分为四大类:①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称为特大城市;②人口在50万~100万的称为大城市;③人口在20万~50万的称为中等城市;④人口在20万以下的称为小城市。

五、城乡聚落的突出差异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聚落的发展演化不仅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要素的影响。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和地区内部,聚落的外部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力水平、规模大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2)。

表2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差异指标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人 数量 人口少、规模小

人口多、规模大

构成 以农业人口为主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口 密度 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大

以第一产业为主, 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经济差异 经济相对落后 经济较为发达

功能单一,与自然 区域的政治、经济、文

功能差异 条件密切相关 化、交通中心

以自然景观、自然

生态环境为主,

人以人造景观、人工生

景观差异 地关系相对简单, 态环境为主,人地关

自然环境改造不

系复杂,自然环境改

造巨大

社会生活差异 社会生活单一,条 社会生活丰富,条件

件较差

较好

社会化程度差异

工作较简单, 社会工作分工复杂,社会

化程度低 化程度高

组织化程度差异

融合力差异

六、城乡聚落的建设与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我们追求的,有的变化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必须十分注意聚落的建设、发展与保护问题。

1.乡村聚落(乡村)的建设与保护

在乡村的建设发展中保护传统聚落,秉承历史文化,吸引人们去领略它的特殊风采,如利用传统聚落发展旅游业。要开辟乡村聚落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引导广大农民使用天然能源,如沼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2.城市聚落(城市)的建设与保护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阶段,未来20年,我国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递增的速度推进城市化(表3)。

表3 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新中预计 预计

国成1982 1990 1995

2000 2010 2020

立初 年年年 年

年年

比重 1%20.6%

26.1%

28.9%35% 45% 55%

在城市建设、扩张的进程中,要加强城市环境变化、城市管理政策的研究,处理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应与协调关系,实现各级各类城市之间网络体系的优化,避免历史上出现的城市问题(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多等)的重现;同时,城市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采取切实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正在推行的“生态城市”,美国提出的“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的“田园城市”,日本建设的“信息化城市”“技术集成城市”“海上城市”等战略措施。

标签:;  ;  ;  ;  ;  ;  

城乡聚落比较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