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小麦——河东乌麦52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东论文,小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小麦是世界上珍贵的小麦品种,也是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品种资源和基因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小麦为食用、药用、化妆等行业,特别是食品加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东乌麦526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近年来育成的黑籽粒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富有天然黑色素,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具有特殊的调节与保健功能,被营养专家称之为补钙、富硒、高碘、优蛋白营养麦。
1 河东乌麦的营养成分
河东乌麦526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含量比普通小麦高,且氨基酸组成平衡。经测定:河东乌麦526蛋白质平均含量16.10%,脂肪含量1.70%,分别比普通小麦高19.30%、13.30%,特别是赖氨酸、苏氨酸分别比普通小麦高78.79%,89.47%,克服和弥补了普通小麦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其中对人体肝病有明显疗效的精氨酸含量为0.720%,比普通小麦含量高30.90%。河东乌麦526还存有多着维生素,其中水溶性维生素B[,1]、B[,2]、VC含量比普通小麦高81.20%、51.60%、153.90%,脂溶性维生素A、E含量高69.80%、34.60%。维生素对人体具有重要营养的调节功能,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表1)
表1 河东乌麦营养成分与普通小麦比较
乌麦526 普通小麦 乌麦较普通小麦(+%)
营养
蛋白质(%)16.1013.5019.30
成分
脂肪(%) 1.70 1.50 13.30
氨基
赖氨酸(%)0.68 0.38 78.79
酸 苏氨酸(%)0.72 0.38 89.47
精氨酸(%)0.72 0.55 30.90
VB1(mg/kg)14.808.17 81.20
维 VB2(mg/kg)11.407.52 51.60
生 VC(mg/kg) 8.33 3.28 153.90
素 VA(mg/kg) 3.26 1.92 69.80
VE(mg/kg) 19.1114.2034.60
由农业部黑色食品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测定
河东乌麦526矿质营养元素亦很丰富,硒含量为0.2μg/g,比普通小麦高112.8%。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对老年性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白内障、糖尿病、克山病和癌症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保健作用。碘含量为2.38μg/g,比普通小麦高78.30%。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能调节人体基础代谢和蛋白质、脂肪合成与分解的作用,维持生长和促进发育,如果能经常食用乌麦制成的黑色食品,可有效地补充硒、碘等营养元素,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乌麦526的铁、锰、锌的含量分别为29.2mg/kg、28.2mg/kg、22.8mg/kg,比普通小麦高33.3%、34.3%、2.24%(表2)。
表2 河东乌麦矿物质含量与普通小麦比较
乌麦526
普通小麦 乌麦较普通小麦(+%)
硒(μg/kg) 0.20 0.094112.80
矿
碘(mg/kg)
2.38 1.34 78.30
物
铁(mg/kg)
29.20 21.90 33.30
质
锰(mg/kg)
28.20 21.00 34.30
锌(mg/kg)
22.80 22.30 2.24
由山西大学测试分析中心测定
2 河东乌麦的实用价值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和“逢黑必补”之说。现代科学证明:食品营养与天然色素密切相关,天然颜色相对较深的黑色食品,含有较合理的营养和有利长寿的特殊成分。乌麦的食疗法有很多,如乌麦全麦粉、乌麦八宝粥、乌麦浆、乌麦饼干、面包等。加工效益较高的“河东麦片”,它是以河东乌麦为主料,配以黑大豆、黑芝麻,并辅以淮山、芡实、陈皮,按照现代营养学平衡互补原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而成,产品保留了原料的天然成分,食用也方便,很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有少量已投入国外,另外如“益膳康”天然营养强化粉,乌麦精制挂面等都是很好的食疗食品。“益膳康”天然营养强化粉是以河东乌麦为主料,依照人体所需七大营养素的均衡量和FAO/WHO模式标准,复配乌豆、昆布、维粉,富硒胚芽粉,复合膳食纤维等,科学调配,细研精琢,聚焦精华,投入市场以来很受欢迎。经常食用“益膳康”有利于防止疾病,强身健体,并且有利于糖尿病、肥胖症的调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乌麦精制挂面,它以河东乌麦面粉精制加工而成,具有做工精细,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增智健身等特点,是跨世纪的功能食品。
河东乌麦的开发利用,使人们的将来一日三餐“食黑”“补黑”、健康益寿,增添了新希望,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除直接食用外,乌麦还可用来制作醋、啤酒、酱油、乳酸饮料等,也可提取浓缩乌麦中药用价值高的营养成分,进行相应的调配和稳定化处理,用来生产口服液、冲剂等类药保健品。
(044000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宋昱 谢三刚 谢飒英 王秋叶)
(摘自《农业科技通讯》2006.12.18
联系电话:010-6891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