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展,随着我国持续调整和发展绿色环保的经济结构,传统模式当中的城乡规划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需求,城乡规划迫切需要转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被社会各方广泛认同。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需要配套相应的城乡规划编制理念,我国的城镇化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规划当中采取的技术和方法措施等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本文当中结合各地实例,着重于探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探索更加科学的社区规划以及以人为本的和低碳生态设计。为新时期城乡发展规划转型提出相对应的举措。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城乡协调;规划设计
一、农村城镇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剖析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新农村建设转型发展的规划日益完善,随着城乡规划的不断发展和落实,中国各地的重点乡村都在不断完善建设。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乡村进行改造发展,大规模的变化发展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变化巨大。经过社会各方对乡村的引导和扶持发展,乡村转型变化出现各种良好的局面,如很多农村都持续引进实施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对居民养老扶持力度加大并且不断改革养老方案,农民养老资金充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利于改善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规划转型当中各项措施的实施力度加强,在政府、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居民的强有力的配合下,新型城镇化进程迅速,成效显著。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对居民的乡村生活产生诸多良好改善,但是新型城镇化仍在初期发展阶段,具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影响。如某些惠民工程并没有立足于农民的实际需要,某些与居民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有头无尾,某些具体工程只做出了形式上的转变,而忽视农民真正思想意识……这些居民生活当中实实际际问题的存在,会对乡村城镇化的转型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的转型目标
城乡规划可以从具体多方面进行处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人民群众而是城乡规划必须考虑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居民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为农村居民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建设更加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应当把居民生活和自然环境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政府相关部门的城乡规划设计人员应当清楚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城乡规划当中积极进行市场和社会调研,探究民生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规划工作当中要侧重注意把人民作为城乡规划的主体,以人为本。
2.2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相关的多方面积极统筹,城乡规划也应当注意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规划人员在城乡规划设计当中应注重区域之间的具体协调以及不同类型的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差距较大,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思路应该摒弃城市优先发展的原本观念,采取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在进行城乡规划转型发展工作时,需要注重乡村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1.3注重价值观多元化
旧有的城乡规划当中,多注重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新型城乡转型规划设计中不仅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重要方面,生态环境的建设亦不容忽视。经济和生态是难以统一的两个价值趋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需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自我国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不断进行,同时也导致诸多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异大。
我国各个乡镇转型发展意愿强烈,传统模式下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以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城乡规划已经不适应现当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要求城乡规划不仅满足当地居民的经济需求,并且要充分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当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落实所有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城乡统筹和区域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立足于城镇化建设发展,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实施科学的转型规划。
二、城乡转型规划重点城乡规划是指将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是地方积极配合中央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完善的城乡规划可以保障各种资源协调分配,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2.1区域协调
城乡规划的设计应当从以往主要关注城市转向城市和乡村相协调,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城市应当积极配合乡村转型发展。可以利用城市的经济以及生态功能完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转型发展当中,城乡功能、城乡结构、基础设施等具体因素的完善配置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城乡协调。
以往为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乡规划当中过度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往往忽略乡村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转型当中应当突破这一历史局限性,将方向转变为城乡协调互补共同发展。应当注意,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追求城市和乡镇的一致化发展,而是分别按照城市和乡村的实际需求状况,在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差异化并且协调发展的道路。达到在空间上战略合作、产业上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城乡规划转型的有效措施
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转型规划的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3.1 协调城乡之间的差异化
实施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让乡镇和城市朝着一致化方向发展,产生“同化”的结果。而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让城市和农村在不同基础上区别对待。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别作出发展规划,让二者的发展道路协调并进,各有特色。
城市和乡村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是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生态环境以及空间资源方面的协调利用,构建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做到加强对农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因此,城乡发展转型规划当中的一条重要思路是对生态和农业的用地实施多种具体保护方案和政策。
3.2统筹发展城乡建设
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小型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资源体系从属于完整的整体。在现实状况当中,为达到更加方便具体有效的管理成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转型发展规划当中,应当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转型的设计。调动和优化调整空间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的实现。
3.3分类推进村庄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转型发展规划设计应当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造农村全体特征要从实际出发;二、规划建设乡村发展时,要注重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多方面改造和整治;三、农村的规划建设不能照搬城市的套路和方法,应当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转型发展方案。
其次,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重视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乡土风情之间的相应配合。更不能忽视当地的农民的产业发展,应当尊重乡村的现实情况,不同地区要具体分类进行引导,尽力保持各地农村的生态环境特色。
总结:在我国经济日益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城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满足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社会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镇的转型发展逐步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现实状况剖析,提出相对应的转型发展措施。有利于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达到经济发展高效、社会文明和谐、互促互进互利发展效果,形成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安丰仁,周强.新农村建设北方农宅应遵循的设计原则[J].中国建筑,2007
[2]陈志强.小康建设中,如何解决好农民住房问题[J].国土资源导刊,2005
论文作者:杨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乡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 乡村论文; 城市论文; 我国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