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论文_朱明新

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427000

【摘 要】目的:比较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择7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表现为骨小梁稀疏,呈新月征,而MR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T1WI、T2WI信号,呈线样征;在7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其中有Ⅰ期41例,Ⅱ期29例,CT共检出59例,检出率为84.29%,MRI共检出70例,检出率为100%,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相对于CT检查,MRI检查诊断准确率更高,且图像定位更丰富,故应用推广价值更高。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MRI;诊断价值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组以股骨头供血不足,导致骨、骨髓细胞缺血坏死的骨科难治疾病,多由外伤、长期酗酒、长期服用激素等所致[1]。本病好发于30-60岁男性,患者主要症状为髋部严重疼痛、活动受限等,若未给予早期诊断及治疗,患者致残率极高。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是指按ARCO法划分的0-Ⅱ期患者,此期患者股骨头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为治疗的黄金时段,一旦进入中晚期则难以逆转,治疗难度极大[2]。早期诊断为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方法较多,为探究及对比CT、MRI的诊断价值,本文选取病例实施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择7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患者入院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体检可见4字征阳性。70例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在34-75岁之间,平均(52.04±4.85)岁,病程在2-12个月之间,平均(4.32±0.89)个月;其中26例单髋,54例双髋;发病原因:34例创伤性坏死,18例激素性坏死,15例酒精性坏死及3例其他。本研究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患者及家属全部签署研究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方法为:患者仰卧,由髋臼上端到股骨头下端进行连续扫描,以横断切面为主,扫描CT机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扫描参数设置为电压120kv,电流设置为220-330mAs,层厚设置为10mm。MRI检查方法为:患者仰卧,常规行横断面(序列:T1WI、PDWI)及冠状位扫描(序列:T1WI、T2WI),扫描MRI机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5mm,层间距1mm。

1.3评定标准[3] 根据ARCO标准,其中0期指所有检查均无明显异样,Ⅰ期指股骨头形状未见异常,采用CT检查正常或骨小梁稀疏,而MRI检查有局限性线条装或是斑点状不均信号;Ⅱ期指股骨头形状正常,但CT和MRI检查会出现硬化、局部囊变等征象。由1名影像科医师与1名骨科医师共同评定,意见不一时协商决定。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检出率表示为(n,%),对比选择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与MRI的影像学特征比较 CT:Ⅰ期-股骨头内星芒状结构异常,内部有点状或条状的密度增高影,骨小梁变粗但股骨头外形较光滑,呈新月征;Ⅱ期-股骨头内某处轻微变形或未见异常,在皮质下骨质可见疏松囊变或中断。MRI:Ⅰ期-股骨头上缘有斑片状的异常信号,相对低、高信号分别见于T1WI及T2WI;Ⅱ期-股骨头中间坏死区域的周围呈单线征或者双线征,骨髓内有水肿,T1、T2呈长信号,部分患者髋关节内有积液。

2.2 CT与MRI对早期缺血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对比 在7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其中有Ⅰ期41例,Ⅱ期29例,CT共检出59例,检出率为84.29%,MRI共检出70例,检出率为100%,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详细数据见下表1。

3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为骨科的较常见疾病,通常由外力损伤、酗酒、应用激素等引发,上述因素会对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产生影响,一旦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极大,患者的残疾率较高[4]。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无明显症状,仅有部分患者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因而本病的早期检出率较低,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时机,留下终身残疾。因此,早期采取恰当的诊断手段以提高股骨头缺血坏死检出率,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CT与MRI为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两种主要方法,两者均有较高的应用敏感性及特异性,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CT检查范围大,能够清晰显示缺血坏死股骨头前端的情况,且密度分辨率高,可有效显示骨小梁、骨内小的囊变和关节面轻微塌陷等情况,故诊断价值较高[5]。本研究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检查Ⅰ期征象为股骨头内星芒状结构异常,内部有点状或条状的密度增高影,骨小梁变粗但股骨头外形较光滑,呈新月征;Ⅱ期征象为股骨头内某处轻微变形或未见异常,在皮质下骨质可见疏松囊变或中断。但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坏死、骨髓水肿、肉芽组织浸润等检出难度较大。

MRI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相较于CT,MRI定性、定位诊断更为准确,且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多方位、多角度及多序列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并对水肿、信号带强度等直接反映[6]。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骨髓细胞变化先于骨质改变,因此CT检查早期未见阳性,主要以骨小梁稀疏,有片状骨硬化为主要征象;而MRI可以在骨修复前准确反映骨髓细胞的变化,并表现为病变区域T1、T2异常信号,呈线样征。本研究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MRI检查Ⅰ期征象为股骨头上缘有斑片状的异常信号,相对低、高信号分别见于T1WI及T2WI;Ⅱ期征象为股骨头中间坏死区域的周围呈单线征或者双线征,骨髓内有水肿,T1、T2呈长信号,部分患者髋关节内有积液。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CT共检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9例,检出率为84.29%,MRI共检出70例,检出率为100%,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证实相对于CT,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可能是因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骨结构及密度还未发生异常性改变,CT未能发现骨异常,而此时骨髓细胞因缺血而死亡,MRI对上述改变敏感,反应为线性类信号,故能提高本病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CT与MRI均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诊断方法,但相对于CT检查,MRI检查检出率更高,且图像定位、定性更准确,故更具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萍妹,杨万就,吴勇,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检查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04):135-136.

[2]任勇,母其文,陈世孝,等.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8):1454-1456.

[3]郭山山,黄海歆,孙宏立.CT与磁共振成像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01):53-55.

[4]侯新民,吕仁发,夏桂芳.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多中心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6):95-97.

[5]刘翠丽.早期股骨头坏死CT与MRI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03):41-42.

[6]冯继梅.MRI、CT、X线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6,14(04):134-135.

论文作者:朱明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  ;  ;  ;  ;  ;  ;  ;  

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论文_朱明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