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徐绍刚[1]2000年在《个性解放新论》文中研究指明一个社会的活力取诀于这个社会中个体活力的发挥。生气勃勃的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更加深入、更加自觉地进行个性解放,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论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此问题综合 多种学科展开研究。 论文首先综合考察了个性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明确提出思想史上关于个 性解放的三个理论形态,即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理论、马克思的个性解放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个性解放理论。论文比较系统地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出目前我国开展个性解放运动的必要性及 在思想、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个性解放任务。论文力图寻求实现了 个性解放的现实途径。 论文认为,思想解放包括内在解放与外在解放两个方面,其实质就是解放 人。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实事求是,运用辩证思维,坚持思想 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实践和自我修养,培养人的科学品质。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论文提出,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为人的个性解放提出了现实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产 生了两重性影响,需要以个性解放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着重提出,围绕 个性解放进行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领域一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论文力图从理论上论证民主与个性解放的深层次关系,认为个性自由是民 主的前提,民主为个性自由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我国实际,论文剖析了党性 与个性的关系,考察了我国现行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成就与不足,提出我国 的民主制度建设应以个性解放为基本原则之一。 论文认为,科技对人的发展日益产生两重性影响,应以个性解放引导科技 健康发展。创造与尊重个性密切相关。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开展 一场以注重个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革命。

徐斌[2]2002年在《创新与个性解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对人类社会具有古老而永恒的意义 ,创新的成果是时代的表征。在现实和理论的大背景下 ,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与个性解放具有内在联系 ,创新和个性解放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发展。但当前 ,个性解放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非常需要又非常缺乏的。我们应从确立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品格三方面着手促进创新和人的个性解放。

张荣生[3]2000年在《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造就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场个性解放运动,为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和经济主体。本文以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的关系为题,探寻西方社会产生个性解放运动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参照,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反思中国人个性解放所走过的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康发展提供人学说明。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交往方式,是社会生产从小生产发展到大生产阶段必然产生的经济形式,个性解放却是人类主体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走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必经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两个不同的层面。市场经济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要求人的独立、自由与平等,即个性解放,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所要求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性解放视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专利,认为个性解放仅仅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口号,个性解放就是资本的个性化解放。不可否认,西方历史上个性解放同资产阶级具有密切关系,资产阶级是从市场经济活动中诞生的市民阶级,社会只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个性解放的任务。因此个性解放在这一历史阶段内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个性就是资产阶级性,个人就是资产阶级个人,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必须注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个性解放也如同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发生了变化,由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它无法完成战胜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所以个性解放的任务不可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彻底完成,而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来完成,无产阶级由于自身先进的历史地位,不但能够而且会更加彻底地实现个性解放这一历史任务,这是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全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个性解放的历史背景和人学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个性解放的历史背景,2.个性解放的人学内涵。通过对西方社会历史上个性解放运动的回顾与总结,揭示个性解放的人学内涵。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的内在联系。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大生产的经济交往方式,要求具有独立自主与权利平等意识的社会公民作为经济主体,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个性解放的历史动因与经济基础,同时获得独立自主与权利平等意识的社会公民又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资产阶级革命与个性解放的关系。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个性解放的历史载体,完成了反对封建主义,实现个性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是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使得个性解放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双重作用。 第四部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的个性解放。这一部分回顾厂旧州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与各个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个性解放的学说,总结了中国近代社会个性解放的特点。 第五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人的个性解放。根据改革开放前中国人个性解放的历史状况,提出了实现中国人个性解放的社会条件,总结中国人实现个性解放的历史特点。

汤建[4]2013年在《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命题,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社会发展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努力将逐步实现的一个宏伟目标,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又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原要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为自己的不懈追求,考察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立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现实背景,在广泛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系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内涵及其蕴含在其中的深刻的时代变革特征,进而深刻揭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新实践新探索新贡献。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中共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阐释和革命性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探讨,以及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索与实践,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第二章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艰辛探索。本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考察轨迹,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进行探讨,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路径等方面深入分析。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上,明确了“三育并重"、“又红又专”等具体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上,强调在中国首先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旧的统治,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并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政权的观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个人的思维,他在探索该问题时,尤其在晚年一直存在人的个性解放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物质利益的诉求与社会主义整体利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困境,以至这一思想因为后期的“左”的思想束缚不可避免存在缺陷。第三章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继承创新。主要论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对人的发展扼杀摧残的基础上,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新的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根据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提出了提高全民素质、培育“四有”新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模式,指出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价值取向,认为在当代中国首先要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还针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青年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提出了实现其全面发展的不同路径和目标。邓小平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通过政治、经济、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特征。第四章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入推进。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分析了事情、国情以及党情的变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新命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两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党的先进性建设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进程中表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第五章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阐释。主要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的政治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集体还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规律和主要经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党的中心任务、历史使命和时代特点,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规律,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认识规律包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应当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深刻认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与时俱进,也是深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是一个多维度推进、多管齐下的历史过程。经验主要包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正确方向、必须坚持人民性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必须与时代发展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新路径、必须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互为前提。深刻总结这些经验,有助于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的素质。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最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要坚持从提升社会生产力,切实夯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李兰[5]2015年在《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个性价值体现于个人存在和发展之中,确证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个性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个性发展、丰富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人的个性问题也深刻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促进个性良好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个性健康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塑造、引导和激励功能。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综合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方法、系统性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系统探讨人的个性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过程中的动态性、整体性和优化性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向度出发,立足“人的个性发展”这一核心范畴,以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境遇为基础,以“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主线,探究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互动关联性与内在一致性,意在揭示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结合后带来的新课题,并从这一视角系统考察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路径探索、评价体系等问题,从而初步建构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框架。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分析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互动关联的学理问题,这是论文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的哲学蕴含、本质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进行清晰阐释,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其次,对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于科学认识并培育教育对象优良个性,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于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现状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解决,同时优良个性不断得以发展。该部分论证使论文的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起点。第二,分析人的个性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新课题。首先对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进行阐释,分析了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内容,以及市场经济、全球化、虚拟交往对个性发展的双重影响。这对于在教育对象个性张扬发展的现实境况下,更现实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其次,对个性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新课题展开研究。个性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迎来新课题,论文对该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三,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基于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存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原则;基于个性发展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原则;基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第四,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教育对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和法律保障。其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实现以教育者良好个性魅力引领受教育者个性良好发展的目的。再次,尊重并发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创造条件;教育对象自身也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再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尊重教育对象个性,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育内容注重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教育内容重视个性潜能的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教育内容具有特色,形成特色化教育。最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由显性为主向显隐结合、由集中教育向集分结合、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单一方法向综合方法转变,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整体提升。第五,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首先,基于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现实情境,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其次,评价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中居于中心地位,从培育教育对象优良个性,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切实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度考量,论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认知标准、情感标准、意志标准、信念标准、行为标准、能力标准,从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顾相伟[6]2010年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作为现代性的反思者和批判者,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中日益陷入片面化和物化的命运。作为一个价值规定与历史现实规定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中国仍具有根本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在当今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化和工具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丰富、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具体实现科学发展观,还可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方针和方法原则,为人的塑造、人的培养、人的教育和人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依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与演绎路径,总结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和不足,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入手,揭示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历史变革,阐释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马克思在承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论证和设计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的人性的陷阱。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逻辑的和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类总体与个体的统一,真(认识论)、善(伦理学)、美(审美观)的统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获得了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更为活跃的内容。第三章着重考察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他们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这一思想的中国化。他们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并为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都可圈可点。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阐释,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提升。第四章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视角阐述了当代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诉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和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合理内核,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五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人的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物质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物质保障;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转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着眼点是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的基点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阮青[7]2001年在《中国个性解放之路》文中认为对中国个性解放运动的回顾和总结,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活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个性的活力。研究中国个性解放运动,科学理解个性解放问题,对于新时期确立人的自主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于更好地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解放理论体系,填补中国个性解放思想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正文由九章构成。第一章是个性解放理论溯源,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思想家关于个性解放理论的基本观点。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维水平的提高,各个时期的思想家用特定方式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个性解放的主题日益清晰,个性解放的内容逐渐丰富,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断发展,个性解放的要求也越加迫切。个性解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呈现为同一个过程。 第二至九章选取近代以来颇具影响的八种个性解放思潮,即早期改革派、戊戌维新、新民、辛亥革命、新青年、自由主义、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等进行研究。阐述各种思潮对个性、个性解放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说明各种思潮对当时阻碍个性解放因素的批判和揭露,以及实现个性解放途径的设想;分析各种思潮理论上的贡献与特点,总结其在中国个性解放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结语部分,揭示中国百年个性解放运动的基本特点,即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的一致性,个性解放与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一致性,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发展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个性解放具体性与普适性的一致性;说明当代中国需要新的个性解放运动,中国个性解放任重而道远。

刘兴盛[8]2015年在《马克思个性解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关怀是人的解放,这是广为学界发扬的,但是纵观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深入发掘和揭示这一旨趣终极内涵的却为数不多,而这一终极内涵就是人的个性解放。实际上,对这一内涵的阐发和论述对我国的建设、发展以及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批判有着重大的启示和意义,立基于此,本文拟对这一内涵进行揭示和彰明。文章首先以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必然性来介绍马克思哲学作为人的解放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本性是人类对自身的关怀,但是由于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上采取的是知性化、实体化的思维方式,不免导致人的抽象和失落。马克思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消解,使失落了人的哲学重新回归现实的人及其现实世界,而这正是表明了马克思“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人自身”①的解放旨趣。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的实现状态是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而所谓“个性”在马克思那里是指个体身上的人的本性,因此个性解放的内涵就是使作为现实主体的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事实上,马克思的这一价值关怀的贞定与确认经历了纯粹思辨哲学内部的言说,在思辨与现实之间徘徊,再到在现实中确立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与资本主义所宣扬的个人主义是截然不同的,毋宁说这一思想是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进而言之,马克思对人的个性解放何以可能进行了思考,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眷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通往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存在着几种主要的障碍。马克思对它们一一进行了批判、拒斥和消解,从而还原了个人真实的生命存在,开显出个人对于人的本性的那种丰富性、整全性、发展性乃至自由性的真实需要,因而为人类实现个性的解放清扫了桎梏。最后,文章彰显了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发展的启示和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个人作为目标主体、价值主体、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的地位和意识并未完全形成和确立,这阻碍了我国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这种主体地位和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的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在“中国梦”的思想内涵里已然包含了人的真正个性的实现条件——个人与共同体相统一的理念,可以说,“中国梦”为了我们每个人,“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

周荣华[9]2006年在《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文中指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人学的核心问题,而人的解放归根到底在于人的个性解放,马克思的人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个性解放思想。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以及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价值追求,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依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组成,其中引言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写作缘由。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分析自文艺复兴个性解放的历史演变入手,说明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超越。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两次重大实践。第三部分:主要阐明对两次个性解放思潮的哲学思考,说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需要个性解放。结语简要地阐述协调个性原则与群体认同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张洪春[10]2006年在《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却时沉时浮。从神的统治、皇权的束缚、等级制的压抑,到物的奴役,时至21世纪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确立为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这样,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一致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考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详细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深入挖掘了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提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全文主要部分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1章“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哲学对实践和时代精神的提升,本章着重分析以人为本提出的深刻动因。以人为本的提出,既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要求,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还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付出代价反思的重要结论。同时,以人为本的提出也是当前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做战略性的考虑。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在中国,这种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人本论”和“民本论”思想;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可看作“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源头。本章从历史角度追溯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尤其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揭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具有的不同内涵,及其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第3章“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语境中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一种理念,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本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本主义的继承

参考文献:

[1]. 个性解放新论[D]. 徐绍刚.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2]. 创新与个性解放[J]. 徐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D]. 张荣生.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4].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历史考察[D]. 汤建. 扬州大学. 2013

[5]. 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李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 顾相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7]. 中国个性解放之路[D]. 阮青.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8]. 马克思个性解放思想研究[D]. 刘兴盛. 吉林大学. 2015

[9]. 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周荣华. 安徽师范大学. 2006

[10].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D]. 张洪春.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