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年审计年年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署公布的2006第5号审计公告,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表明,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违规投资、虚报多领预算等问题依然严重。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6年6月27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他说,此次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涉及55.1亿元。
与前几年的公开点名、集中披露、措词严厉相比,今年审计署的报告被舆论评价为“温柔一刀”,即在具体报告中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清单,而且,更多的表述是宏观的、共性的,难道审计署迫于重压要悄然变脸?
八万审计人员要面对一百万审计对象,这还不包括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审计机关任务重、责任大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在打击经济犯罪、治理经济秩序、预防和惩处腐败等方面,审计工作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不论审计哪个单位,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几乎找不到。”这尽管是个实际情况,但审计中发现的较为普遍的违法违规问题,为何屡禁不绝,而且总是屡审屡犯?
当“审计署会否悄然变脸”和“审计如何突围屡审屡犯”这两个问题成为今年的焦点话题之时,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近几年来在审计领域发生的种种事件。
尽管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并不赞成“审计风暴”的提法,但在2004年6月,他承受着各种压力,毅然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审计清单,审计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其中对7个中央部委指名道姓一一曝光,更是揭开了几十亿元的资金黑洞。
其实,在“审计风暴”之前,审计署就以“三峡移民资金和移民建镇资金被严重挤占挪用”和“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在国债项目招标中弄虚作假造成国家建设资金损失9800多万元”等重大事件的审计和披露而引发了国人广泛关注。
审计是一种制度。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表示:审计报告中没有过多地点名是2006年的一个特色,是根据最近修改通过的《审计法》的一些要求作出的变化和调整。报告更加理性,对问题揭露的层次更深,更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在审计长报告点名的同时,审计署也在推行一个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把被审单位发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的方式逐步对社会公告,通过日常的审计结果公告照样可以收到效果。
发布审计公告可谓一箭双雕。它对被审计单位是一种监督,对审计机关本身也是一种监督。我们注意到,在此前的审计报告中,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发表正面或反面的评价,也没有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只是看到问题,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到底责任在谁不是很清楚。而审计公告制度把问题分批地向社会进行公告,详尽地披露被审计单位违规情况,应当说加大了公告力度。
我们同时注意到:审计署正着力把每年一度的审计长报告被称为“审计风暴”的这种形式逐步过渡到常态,而不是在年度报告的时候集中统一地再对外报告。这是一种理性的转化,这种监督更加制度化。
其实,在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中,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今年讲截留、挪用,明年也是截留、挪用,几年之后还是如此,被审计单位处在了“屡审屡犯”的循环之中。对此,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称,由于体制等原因而总是出现“屡审屡犯”现象,审计机关一下子解决不了,那就“屡犯屡审”。
他针对“造成审计出的违法违规问题屡审屡犯”的现象总结出四个主要原因,可谓直面现实: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制度交叉现象,即双轨制,它让人可利用现有制度、体制的缺陷去牟取不正当利益。二是中国当前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执法不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一种潜规则,一定程度上造成法不责众。三是中国现有法律或规章缺乏具体操作程序,难以执行。四是人们还存在一种理念上的偏差,认为违法违规的经费只要不落入个人腰包就没有什么。
“到底有多少专项转移支付,我可以讲在中国这个土地上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李金华在谈到现在转移支付不规范时说,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不规范。比如专项转移支付农民资金,大概涉及十几个部门,大、小项目都要由中央一些部门审批。就是中央转移支付渠道,“水渠很长,从中央部门一直流到一个村,这个水渠是要渗水的,有时候流到村里面就没有水了”。要对转移支付进行规范,就必须把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清楚,要定员、定机构、定标准,但中国目前很多标准都还没有。
说到中央和地方的划分,事实上,与审计署的超脱和审计披露力度相比,地方审计机关近几年难有作为也是造成审计困局的一个原因,至少是没有形成合力。2004年,某省在“审计风暴”的劲吹之下,竟然连该省审计厅厅长所作的审计报告都没有公告,而往年这是例行公告!试想,地方政府关起门来研究问题,能起到审计公示的效果吗?
一位省审计厅厅长说,当前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要扩大到地厅级,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审计部门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厅级审计对象包括各个市的书记和市长、省直属部门领导约200多人,如果5年审计1遍,1年就需要审计40人。对一个大型企业的审计,抽调20个精兵强将也得干3个月。而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的审计,最难的是评价体系指标的构成和具体参数。这不同于企业的盈利或亏损,都有具体数字表示。一个市委书记或市长,如何评价他的经济责任?
现实中,有的部门领导人当家不会理财,这种现象非常令人痛心。现在很多问题,不能以是否落入个人腰包为标准,而要看是否按照国家规定,有没有给国家造成损失浪费,人们的理念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方面更应该注意和加强。
俗话说,“龙多不治水”。正如李金华所言,如何整合力量、强化监督,是破解屡审屡犯问题的关键。现在国家监督力量很多,除审计机关外,财政有监察专员,国家发改委有稽查特派员,金融领域有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还有其他各种专项监督等。“人多、部门多,造成重复监督、重复检查,不少金融机构、企业叫苦不迭,一年到头忙检查,成本很高。”谁都能检查,谁都不负责任,出了问题从来不追究监督部门的责任。要建立追究监督部门责任机制,使监督部门不仅要有权力,更要强调责任。
诚然,绝对地遏制各部委或地方政府不违规也不现实,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审计制度将各种违规现象加以有效遏制,并使国家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这对民众是最好的答卷。
屡审屡犯并非顽疾,屡犯屡审则是良医。当部门违纪问题通过审计公告公之于众,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公之于众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监督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监督。因为,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