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脑梗塞患者施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选取93例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并评价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6%与95.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3%与76.1%,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展开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将其残疾程度尽可能减轻,在促进功能恢复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效果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属于常见病,主要由脑血管闭塞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高发人群为老年患者。分析相关资料得知,仅有10%左右存活下来的脑梗塞患者,其各项功能可恢复正常,近一半的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等,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1]。在此种形势下,为加快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就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操作。本文以93例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间,选取93例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56.6±7.3)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56.8±8.2)岁。所有患者经临床MRI及CT检查得到确诊,并存在程度不同的偏瘫、失语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给予心理疏导等内容。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体位护理:让患者尽量采取侧卧的体位,并注意轻轻拉出患肢,置于前伸位,外旋前臂并将掌心朝上。此种体位可增加患侧的感觉输入,对整个患肢可起到牵拉的作用。而采取仰卧位时,需让患者上抬前挺肩部,自然伸展上肢,同时半屈五指,手则维持握拳的姿势,并将患肢下放在软枕上。为避免出现压疮及关节挛缩的情况,每隔2h左右还需更换一次体位。
(2)语言功能训练:针对部分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适当采用文字交流,了解其情感需求与生活需求,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让患者多听一些熟悉的或喜欢的歌曲、相声、录音等,以便对患者的听觉神经进行有效的刺激,并配合适当的手势,鼓励患者开口或思考。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从发音开始练习,逐渐从简单到复杂,鼓励患者,陪伴患者进行语言练习。同时,需要让患者接触正常的语言环境,逐渐恢复语言功能,每天进行练习并强化。
(3)肢体功能锻炼:当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以后的48h内,即可对其展开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针对瘫痪或肢体严重不便患者,需要给予适当的被动练习,可采取肌肉按摩、关节活动等方式的锻炼,以便提高患者的关节灵活度,增强肌肉功能。当患者的肢体恢复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加强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开展键侧肢体运动,并协助患者在床上练习坐起与直立练习,并逐渐开始行走与维持身体平衡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患者能够持之以恒。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减少90%以上;
有效:生活无法自理,后遗症及并发症得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减少45%以上,但不足90%;
无效:临床体征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减少不足45%。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1.0软件分析包对文中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明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为9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5.7%,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结论
脑梗塞为临床一项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恢复慢等热点,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心源性病因(如慢性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以及非心源性病因(如肺感染、肺静脉血栓或凝块及败血症等),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失语、脑疝、瘫痪及颅内高压症状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其各项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与治疗的时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越早展开功能锻炼,便可获得越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发病后的三个月以内,是患者功能恢复最快时期,有学者研究得知,在发病后的1至2周内对患者展开康复锻炼,获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恢复期的锻炼效果[2]。
在本实验,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与王跃军[3]的研究报告相吻合。这一结果表明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后,可促进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康复,大大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
综上所述,通过在早期对脑梗塞患者展开肢体、语言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的康复护理训练,可将其残疾程度尽可能减轻,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预后质量,实现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路伟春.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129-130.
[2]石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
[3]王跃军.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4,8(05):271-272.
论文作者:唐雅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塞论文; 功能论文; 肢体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