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资源价值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实现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发展中国家资源价值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实现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发展中国家重建资源价值体系的难度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难度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0)04—0024—04

一、资源价值体系建构

实现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这是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百年大计,是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人口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这一论断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理论上,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相并存的关系。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研究可持续发展,人口因素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可持续发展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是社会生存、发展以及严峻现实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整体宏观思想。

1.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农民的生育观、决策和行为,主要是在生活逻辑上的改变。生产方式的进步会使体力变得无足轻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将逐渐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这会大大降低农民的生育数量;另一方面,在价值逻辑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迟缓甚至微弱的。如在港台,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更低的生育率,并改变对男孩的偏好。从总体上讲,只有工业化程度和集体化程度均较高的地区,由于基层社区政府仍然掌握着最主要的可控资源和机会,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农民行为,人口控制才有效。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土地承包已使社区政府丧失了最主要的可控资源,因而也难以对社区成员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单纯的经济增长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是其中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而基层政权建设,是一个虽不充分但绝对必要的条件。后发展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普遍需要一套强有力的组织制度,推行人口现代化也不例外,从而使成为包袱的人“口”转化为有力的人“手”,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口基础(注:曲格平:《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P87。)。

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人。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在蕴含着人文价值发展要求。首先,必须注重文化力的生长,把提高人的现代素质作为可持续发展主题,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地位。其次,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中人的价值和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终极价值取向。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且内涵着对环境文明的重铸(注:邹平:《人类发展 前景 抉择》,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年,P6。)。

3.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可持续发展内涵。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将它们看作是形式不同的资源短缺。例如,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更新和平衡能力的短缺,污染则是环境自净能力的短缺。将这种短缺现象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分量是为了在一定生活质量基准上支持现有人口所必需的,另一分量则归因于资源的滥用(注:贾华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6年,P155。)。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的人类社会。二是资源有其固有的本质特征即价值,不以人们的利用程度为转移。三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从上述定义出发,可将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又可分为非再生性、可再生性和恒定资源三类,均存在稀缺问题。

4.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走的正是这种“贸易发展道路”。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贸易输出多余资源,输入几经物质变换、附加值大大提高的新的生产和生活资源。许多“资源型”发展中国家走的正是这样的道路。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就个案分析,很难找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速度、发达程度同资源的固定模式相关。但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注: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P186—202。)。

5.为资源建立价值体系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理由来自资源维持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未来人口不增长,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未来人至少拥有当代人同样的资源基础,以获得同样的福利产业。如果人口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上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的资源基础必须获得相应发展。而资源的维持发展意味着什么呢?一句话,意味着有足以补偿资源损耗的相应投入。传统经济核算“利润”中有一部分应被视为“资源转移”或“资源折旧”。由于资源损耗量和补偿性投入这一对应关系,可以计算出某种资源的“价格”。它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劳动投入加资源维持的结果。由于资源被定了价,就会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资源的发展变得较为现实。在技术力量进步的推动下,“资源折旧费”的使用可以导致资源的发展而非仅仅保持存量。在供求关系调节下,对某些资源的商业性经营会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形成资源产业。在资源合理定价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需要从企业净利润中扣除相关生产的资源消耗,余下的才是真正的利润,称之为净当前社会价值(NPSV.net present socialvalue)。如果能成功地使企业的净利润等于NPSV,就能遏制企业以消耗资源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倾向。资源费用就会成为有力的鞭子,驱赶企业从资源密集型走向资源效益型。最深刻的变化是价格和市场的改变。资源有价作用一旦合理到位,就会导致基础产品价格上升,受供求关系调节,较依赖紧缺资源的产品价格上升较大,这种价格是系统性的,通过一般平衡过程将形成新的价格体系。此时人们的传统生活将不得不发生大的变化,某些物品变得使人感到再也浪费不起,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再是物质享受增加的同义词,而转向依靠低消耗资源的服务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将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价格体系、市场和生活方式。基于上述理由,可以认为资源价值的形成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注:张世秋,张坤民:《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P191。)。

6.将可持续发展过程视为将资源价值引入价格体系,重构市场体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过程。与这一过程相配合,政府必须代表社会发挥积极作用,重构人们的价值体系。可持续发展过程这一描述是很理想化的,其中隐含着一些重要假设。例如,这应是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经济的社会,某些物品价格变动能通过一般平衡原理有效地影响整体资源配置。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普遍享有较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社会的技术进步潜力是巨大的,仅从这些假设中,已不难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艰难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不发达状态,发展水平越低,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就越大(注:穆月英:《世界未来纵横说》,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P181。)。

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不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有如下几方面。

1.不发达通常意味着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人口主体的生计依靠简单劳动。传统技术和小片土地相结合,技术和资本极端缺乏,人口增长太快。因人口增长而扩张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以传统方式强化利用自然资源,过牧、毁林和沙漠化等生态退化现象便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从而导致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危机,它与发达国家环境危机的本质差别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发达的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长、贫困和生态退化间的恶性循环,惯性极大。治理需同时控制人口、国土治理和反贫困,难度极大;另一方面,不发达状态意味着严重缺乏治理所需的国力。综合两方面因素不难发现,陷于贫困泥潭的社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环境危机很难成功。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当前与未来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这种策略显然缺乏吸引力。他们连现在都不能保证,又怎能顾及未来。这种态度很容易触发掠夺性开发。即使已经摆脱贫困社会已处于发展中的人民,其追求较高物质消耗的强烈愿望加上较快增长的人口规模,通常也具有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负作用。

2.应探讨技术资源的作用。抽象地说,技术资源对环境保护是一种中性力量。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既不断推出更为节能的小汽车,又推出更大马力更耗能的豪华汽车。在宏观上,技术进步使得人类能将等量资源消耗产出更多的福利,同时增加人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又强有力地推动人们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技术进步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取决于市场力量的引导、政府政策的作用和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如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实施,包括资源价值进入市场,政府奉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技术进步就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资本与技术合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类似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社会主流追求更多的资源消费,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资本将起到加速消耗资源的作用。但以可持续发展策略改造市场之后,同样在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资本作用会转向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本和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任何发展模式都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由于资本和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拥有,因而在向可持续发展转轨途中,发达国家将更加顺利,发展中国家则比较困难,穷国在这条道路上几乎走不通。当资本通过掠夺性开发获取最大利润时,技术力量可成为掠夺性开发的助推剂。而当资本只能通过节约资源获利时,技术与资本合并可成为自然资源的有效替代资源。自70年代以来,各类初级产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大致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资源的作用不断上升,就是这一替代过程的体现。技术资源贫乏的穷国在这一过程中处境则愈加艰难。

3.应考察市场发育程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资源价值市场化,只有市场充分发育才会变成现实,才能对价值变化反应灵敏,环境因子的使用价格上升信息才能准确地沿市场网络扩散,并促使替代资源发展。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充分,对环境保护和平衡处于被动状态。广大农村腹地几乎无市场经济可言。市场发育较好的大城市,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国际资本。市场对本国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相对较弱,常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暴冲击,技术和资金难以通过市场渠道进入腹地,只能以传统生产技术维持生计,导致在人口压力下贫困与环境退化恶性循环。

4.人的现代化方面的差异也不可忽视。环境保护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健全的法律体系,有效的执法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的法制意识缺一不可。

5.还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大众传媒以及普及教育发挥积极作用,树立广泛的公共意识、环境生态意识等。在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人、社会和管理体制的传统性是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可持续发展与通常提及的发展之间的区别是,后者主体上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而前者带有很强的国际性。或者说,可持续发展具有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协调发展的双重特点。全球人口与环境资源是一体的,如果一些国家因环境恶化而不能自拔,其他国家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也会受到波及。不会出现一些国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而另一部分国家滞留于环境恶化泥潭的局面。当然,经济发展又以国民经济为主体,国家利益通常支配国际关系。第三世界在转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困难。

6.对此,西方学者或出于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立场,或出于缺乏对第三世界的客观理解,易偏向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穷国不大可能取得长足发展,因为那样的话,全球经济规模会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全球可持续发展,于是得出第三世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另一种观点指出国际间“均贫富”式的再分配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但又承认很难实现。对后一类观点可从不同角度解释。如果理解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环境损失,做到与自然和谐,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要求第三世界无视国情,实施类似发达国家的做法,显然不现实。与其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还不如说是在打贸易战。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自己的发展权以降低全球对环境消耗的观点,不但带有浓厚的新殖民主义色彩,而且其本身也有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不能成功地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就不能消除,在穷困条件下人口与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就不能改变。因此,“发展优先”是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命线(注: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P2。)。

三、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在坚持发展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能否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关键是发展效益,首先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愈高,愈能保持发展后劲,积累环境治理所需的经济实力,并有足够的投入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各方面的社会进步。其次是社会效益,发展所获的利益必须公正地分配,使公众生活质量得到相应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同步,消除技术资源薄弱、法制滞后、公众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传统等各种阻碍。再次是环境效益。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合理地利用好本国自然资源,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明智的利用就是保护”这一口号对发展中国家不能说是过时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减少代价(注:韩东娥:《走向未来的战略》,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P271。)。

1.发达国家的帮助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技术援助,包括人员培训。与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不如多提供各类帮助;与其责备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不如提供治理经验和有效技术;与其责备其破坏森林,不如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解决燃料问题。至于以环保名义行贸易战之实,更是有害无益(注: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P87。)。

2.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即构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定的机制运作。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金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现代化道路,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个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节约,杜绝资源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人口承载力,增强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以缓和资源供需矛盾。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克服环境危机的基本对策。

3.节约型国民经济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节地、节水和节能为中心的集约农业体系;建立以节能、节标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省动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并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奉行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发展中国家资源价值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实现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