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发展进程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洲“四小”工业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发展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唯一 途径。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一直被很多发展经济学家定格为沿着这样一种固定而简单的顺序 发展,从进口替代(IS)过渡到面向出口(EO)。
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被认为是一种创举。即在较短时期内结束IS,进入EO。因 此,EO被视作是亚洲“四小”创造了举世瞩目,而又与拉丁美洲地区相区别的经济高速增长 “奇迹”的关键。据此,推出的结论是,EO要优于IS。支撑这种结论的理论依据是:(1)“ 出口推动”能使技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 出口能够能迅速地获得知识与先进技术。(3)出口能够使产品标准化,从而使得经济活动能 够得到衡量。(4)EO享有IS所无法享有的市场经济规模效益。
然而,在对亚洲“四小”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它们的工业 化发展进程与许多发展经济学家所谈及的进程有着相当程度的偏差。
香港学者爱德华·陈在对东亚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方面有所创建。他认为,东亚的工业 化阶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IS1(消费品进口替代)→IS2(资本货物进口替代)→EO1(生 产 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EO2(资本密集或生产技术型产品出口)。此外,还存在着一个进口 替代与出口导向同时交替出现,或相交融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EO2混合阶段。一般 而言,各国都是按照这个顺序经历上述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P60,62)
然而,事实表明,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远要比爱德华·陈所描述的更为复杂。 首先,在亚洲“四小”工业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转折期间都存在着一个或长或短的混合阶 段。混合阶段产生的原因是:下一个阶段的政策已经以法律、法令的形式明确提出,然而, 由于政策的实施与贯彻还存在着时滞,原有的工业结构仍在按惯性继续发生作用。其次,亚 洲“四小”的工业发展进程是多样化的,并未完全按照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进行。从单个经 济体而言,工业化的阶段混合型始终存在,只是主次、重点不同,并出现超越某个阶段的特 点。然而,从亚洲“四小”整体而言,工业化进程具有非同步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再次,在 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IS2阶段,韩国的IS2的阶段性尤为明显。但是,它们 的IS2发展实绩完全不同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非但没有阻碍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而给下 一阶段更为强劲的以EO带动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台湾的工业化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具有IS与EO相互交融的特点。第一阶段是从1953 年至1963年,是以IS1为中心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台湾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大米和砂糖出 口)的高峰期。据统计,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外汇收入为1亿美元,对IS1发展所需的资本 货物的进口起到了极大的贡献。第二阶段是从1964年至1973年,虽然是以EO1为中心的发展 时期。但是,IS1仍与之并行发展。第三阶段是从1974年至80年代中期,特点是在重点推进I S2 发展的同时,仍以发展EO1为基调,并过渡到以EO2为主,EO1为辅的经济发展时期。在台湾 ,IS2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钢铁、石油化学、造船等重化工业的发展。[2](P38,106,1 40-143)在全球经济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8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发展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被 称为新的转型期。在发展EO2的同时(重点放在发展10项高科技的新兴工业的出口),实现产 业结构的调整,并促进工业的升级。[3](P346)
韩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经历了四个阶段。与台湾一样,韩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很难用简单 的IS与EO来描述。更为重要的是,韩国与台湾的工业化差别还在于韩国曾在70年代明显经 历 了以发展IS2为主的阶段。[4](P6);[5](P320-347)韩国工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1955 年至1961年,这是在美援的大力支持下推行IS1的时期。主要利用美国提供的经济与技术援 助,恢复与发展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工业、纺织工业,50年代后期又发展了电力、水泥 等工业。第二阶段是从1961至1971年,为重点发展EO1的时期。与台湾一样,韩国在发展EO1 的同时,并未牺牲IS1的发展。反之,主要的进口替代龙头行业——纺织和服装仍然受到完 全的关税保护。第三阶段为韩国发展IS2的阶段,持续时间从1973至1979年,重点发展包括 电子、汽车制造、造船工业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与化学工业。应该指出的是,在亚洲“四小 ”中,唯有韩国的IS2得以真正实现。第四阶段为80年代之后,是韩国IS2与EO2交融发展阶 段。在前一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产业成为韩国的“主导产业”和主要出口产业,并给今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极其重大影响。[6](P76,78)
新加坡的工业化过程有其鲜明的特点。在1959年取得自治之后,开始推行IS1经济发展战略 ,持续时间约为7年,以图改变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殖民地经济结构和解决严重的失业 问 题。由于国内市场的限制,1967至1979年,新加坡转而大力发展EO1,同时带动对外贸易、 交通运输、金融和旅游业的发展。1980至1986年,新加坡进入EO2工业化发展阶段,在激励 机制的支持下,通过企业技术升级,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生产 ,进而在1986年之后进一步增强了EO2的发展。[7](P1-7)
香港的工业化没有经历过IS1发展阶段,这在亚洲是个例外。香港的工业化直接起步于EO1 。主要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加工型轻纺工业为先驱,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 。7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扩大了EO1的发展,塑胶、电子、钟表等新兴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 也崭露头角。[8](P3,7)80年代之后,香港的面向出口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升级转型。从劳 动密集型为主的EO1,跳跃升级至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EO2,与被认为是工业化的一般过程— —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三步曲”不同。
二、亚洲“四小”的工业发展政策与特点比较
世界银行与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亚洲“四小”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三个。第 一、经济基础好,尤其是宏观经济稳定。第二、强调发展面向出口制造业,使其成为经济增 长的主导部门。第三、政府对有增长潜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干预。这种 做法通常被称为“选择赢家”(picking winners)。第四、政府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其中 ,最有成效的措施是搞错价格政策(getting the price wrong)。[9](P4,5)然而,笔者认为 ,世界银行的分析并不完全符合亚洲“四小”的实际。实践证明,香港从未采取此类政策。 其他亚洲“四小”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及其手段亦大相庭径。韩国、新 加坡、台湾都曾采纳“选择赢家”和“搞错价格”,然而,程度不同。相比而言,韩国政府 的干预手段最为强硬,在给予很多间接干预外,还施之于很多行政干预。新加坡和台湾次之 。香港则完全相反,主要采取“不干预”政策。若对亚洲“四小”政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发展的交融阶段,政府颁布的很多经济政策是属于中性的。在这一特定 的时期内,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同时实施,其政策效应在实施过程中被相互抵消了。
(一)台湾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政策
1、IS1发展时期(1953—63年)。主要措施:(1)采取复式汇率制,对进出口用汇实行两种不 同的兑换比价,进口汇率高于出口汇率。(2)政府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政策,采取进口项目 品种限制,及在高关税下实行进口外汇配额制。将进口商品分为禁止、管制、限制、允许等 四类严加控制,对资本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优先,生活消费品的进口课征高达45%的关税。( 3)优惠资金融通,对重点发展的企业实行银行放贷低利率的倾斜政策。(4)政府对重点发展 企 业提供原料保证。
2、EO1发展时期(1964—73年)。主要措施:(1)改革贸易和外汇制度,将复式汇率改为单一 汇率,使高估汇率接近于实际汇率。(2)修订外资政策,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外资可以自由 汇出利润并享有同等待遇。(3)颁布投资奖励条例,以课税优惠为主鼓励进口生产出口产品 所需的中间产品,利润再投资以促进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4)建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 投资建厂。区内给予特殊政策,不受岛内关税和外汇管制法的约束,但产品一律要求外销。
3、IS2与EO1和EO2相交融发展时期(1974—84年)。主要措施:(1)努力维持合理的汇率。(2 )在依靠民营的同时,依靠政府积极投资,建立一些具有“二高、二大和二低”的所谓战略 性产业。(注:“二高”指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高和附加值高,“二大”指国际市场潜力大和关联效果 大,“二低”指内源系数低和污染程度低。
)(3)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并对有关项目的研究提供约占一半的资助经费。
4、在发展EO2的同时,重点放在发展10项高科技的新兴工业,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 进工业的升级(1984年之后)。主要措施:(1)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以致取消一切干预 、限制市场的政策和措施。(2)有秩序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3) 改革不适应的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合理的法律规章制度。(4)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取消进口 关税完税价格附加等。(5)放宽外汇管制、岛内居民可以持有并自由运用外汇,完全取消经 常帐户的外汇管制。
(二)韩国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政策
1、IS1发展时期(1955—61年)。主要措施:(1)实行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规 定每半年为一期,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关税平均为40%。(2)将美援的一部分资金发展 消费品替代工业。
2、以EO1为主和IS1为辅的发展时期(1961—71年)。主要措施:(1)采用统一汇率制,实行 货币贬值,并采取出口补贴制度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1967年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后, 用间接的支持出口制度代之以直接补贴制度。(2)减免出口商品生产企业的所得税、法人税 和营业税,及降低关税率。(3)提供金融优惠政策,包括为出口厂商提供各种出口信贷、外 币支付担保、中长期出口工业设备贷款、使用国产原材料信贷等等。(4)设立外贸出口特别 基金。(5)建立出口工业基地。(6)实行出口指标制度,政府根据企业的出口指标的多寡,颁 发许可证、配额或给予奖惩。(7)推行进出口联系政策,要求国外出口商必须购买一定数量 的韩国产品。(8)表彰创汇有功的企业和人员。(9)建立庞大的海外情报网和推销网。
3、IS2发展时期(1973—79年)。主要措施:(1)建立重化工促进委员会,认定参与该发展计 划企业的资格,制定吸引企业参与计划的激励政策,为计划的实施排除各种障碍。(2)政府 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投资基金,对重点产业优先提供信贷和给予大幅度信贷补贴 。(3)增加政府对重化工产业有关的基础设施的预算,并建立重化工业园区。(4)政府指令商 业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重化工业。(5)实行低利率甚至负数利率政策,降低重化工业 项目的风险。(6)限制进口中间货物和生产出口产品所需设备。(7)对重化工业实行免税、投 资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等税收刺激政策。
4、IS2与EO2交融发展时期(80年代之后)。主要措施:(1)提高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减少 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银行部门和投资决策的直接管理和干预。(2)进行汇制改革,实 行管理浮动汇率制,改善韩国的贸易条件。(3)实行关税改革,降低基本关税率,着重促进 进口自由化。(4)推动商业银行私有化运动。(5)制定产业促进法,采取较间接的手段,如财 政手段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资助研究与开发活动。
(三)新加坡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政策
1、IS1发展时期(1959—67年)。主要措施:(1)对经营进口替代工业的企业实行所得税豁免 优惠,提供信贷与财政支持。(2)对进口替代工业实施部分关税保护。(3)先前实行进口配额 限制,以后该为征收进口税。(4)兴建大型工业区,提供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
2、EO1发展时期(1967—1979年)。主要措施:(1)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厂商提供减免所得 税等各种优惠。(2)缩小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和进口限额范围。(3)设立出多个口加工区,对 区内外资投资提供各项税收优惠措施。(4)采取放宽外汇管制政策,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 开业。
3、EO2发展时期(1980—86年)。主要措施:(1)迅速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2)用实施高工 资,提高劳动成本的办法,迫使产业结构转换和企业技术升级。(3)为投资科技工业亏损的 企业提供50%的投资补贴。(4)为实行机械化、电脑化而对企业机器和设备进行新的投资可获 三年累计折旧补贴。(5)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可享受加倍的税收优惠,其固定资本(除 建筑物外)可享受50%的投资补贴。
4、EO2增强时期(1986年之后)。主要措施:(1)通过规定工资水平的增长幅度、政府协调工 作水平制定、降低中央公积金的缴纳比率、降低技能发展基金税的征税税率等措施降低劳动 成本。(2)通过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减征工商企业财产所得税、降低公用设施的收费标准 、建立企业资本基金和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3)用减免公司所得税等 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性营业总部。(4)促进高科技研究,鼓励发展技 术集约型工业企业。用提前折旧、增加对科技开发研究的财政收入。
(四)香港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政策
1、EO1发展时期(1950—70年)。主要措施:(1)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让市场机制去自发调节 生产与贸易活动。根据香港的相对优势发展轻型与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2)政府采取不干 预政策,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不给贸易企业直接津贴或补助,也很少进行限制。 (3)政府采取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将公共部门的规模减少到最小限度;发动财政剩余以 提供稳定的价格。(4)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本国与外国投资,以 保持EO1具有竞争力。(5)政府对贸易实行有限的监管,目的在于对部分影响居民生活、健康 和安全的物品进行监管。
2、EO1与EO2并行发展时期(1970—至今)。主要措施:(1)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2)健全外 贸促进体制,成立官方、半官方和工商团体三类促进贸易机构,组成了一个有效率的为贸易 服务的体系。(3)政府驻外机构、半官方机构、金融机构和各种商业服务机构都协助外贸行 业掌握海外市场信息。(4)协助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5)简化进出口手续。
三、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成果
尽管亚洲“四小”工业化阶段与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先行发展 为亚洲“四小”的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经济转型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基础从以转口贸易为主转换成以国际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多元经济。新 加坡以其“群星”五柱经济——制造业、建筑业、商业(贸易)、运输与通讯业、金融与商业 服务业支撑着经济的健康成长。香港则在贸易、制造业、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旅游 、信息等各业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们在很多领域拥有许多领先和重要的国际地位。
制造业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使得台湾和韩国从过去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社 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从默默无闻者成为佼佼者。韩国逐步形成了有国际 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如钢铁、纤维、化工、造船汽车、电子、机械等。台湾能够较好地处理 好工农业两大部类之间关系的做法,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成功地转换成一个各部门 平衡发展的工业化国家,是值得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借鉴的。尽管台湾和韩国的经济仍然存在 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其工业化政策促进经济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经验仍不失为一些发 展 中国家和地区效仿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