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与非现实_命题的否定论文

“会”与非现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与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汉语教学中存在对“会”的粗疏的理解,将“会”看作表将来情态的标记,认为“会”所引领的命题是将来的命题。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会”所引领的命题中确实常会出现一些将来时间标记,如“明天我会来的”中的“明天”。“会”表达“可能”义,在人们的认知中,“将来”常常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其次,许多欧洲语言都以词语内部有无屈折形式来表示“过去”与“现在”,而“将来”的表达却常常需要借助于情态动词,如“will、would”等,这导致人们无形之中将“会”与这些情态动词相比附。但事实上,在一些出现过去时间标记的命题中也能使用“会”,如“昨天会来客人,我真没想到”、“前天在街上看到的人不会是她”。

语言学上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由于与传统西方语言学研究的渊源极深,已经与绝对时间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一般把说话时间默认为“现在”,“过去”与“将来”则分别对应于说话时间以前与以后的那段时间流。“会”既可能在“将来”时间中出现,同时也可能在非“将来”的时间段中出现,这样一来,把“会”与“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有欠妥当。

鉴于此,本文假设了“会”的典型意义,考察了“会”在不同时段出现的条件并根据例子论证了假设的合理性,尝试着根据那些条件把已实现的事件转换为带“会”的非现实命题。

一 “会”的典型意义

吕叔湘先生(1980)认为:“‘会’通常表示将来的可能性,但也可以表示过去的和现在的。”也就是说,“会”的使用与事件时间是过去还是将来并没有太大关系,“会”的时间性质并不能依靠绝对三时模型来判断。

朱德熙先生(1982)对“会”的特征是这样论述的:“‘会’只能用于估计某事将要发生,不能用于估计某事已经发生。”他举了一个例子“看样子会下雨”,他认为表示的是对将来情况的一种估计,因此可以用“会”;但是不能说“会已经下雨了”。从他的例子来看,他对于“将来”的理解是现在我们提的时体的概念,把“会”作为一种未实现的时体标记与已实现的时体标记“已经……了”作对比。这个说法距离“会”的本质特征更近了一步。

对情态(modality)的研究传统上采取二分法,但术语也各不相同,有“情态”与“非情态”,“陈述” (declarative)与“非陈述”(non-declarative),“事实”(factual)与“非事实”(non-factual)以及“真实”(real)与“非真实”(unreal)。最近几十年来,“现实”与“非现实”的提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情态研究,这不仅仅是术语名称的改变,比较来看,“现实”与“非现实”专业性更强,内涵更丰富,其中的抽象特征更能反映“现实范畴”与“非现实范畴”的类特征(Palmer 2001)。

“会”是一个典型的认识情态动词(epistemic),它表达了说话者对事件可能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主观的,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无关,而说话者也不准备运用证据去证明它的真实性。因此,本文用“非现实”来说明“会”的典型意义。

现实(realis)与非现实(irrealis)是Capell & Hinch首先开始使用的(据Bybee et al.1994)。Mithun(1995:173)认为:现实性描写的是已经实现的、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情况,可以通过直接的认识获知的。而非现实性描写的是还在考虑之中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获知的情况。

现实、非现实还有命题性的与事件性的区分,事件的现实非现实仅只就事件本身而言,屈折语言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屈折形式上,汉语则体现在体标记上。本文在表述上,把现实的事件称为“已实现的”(accomplished)事件,而非现实的事件称为“未实现”(unaccomplished)的事件,以与“现实”、“非现实”语义作区别。命题的现实非现实特征则由两个以上的事件语义特征决定。本文所讨论的现实非现实语义特征指的是后者。

为了保持论述出发点的基础性,本文还是以绝对三时系统作为描写的基础模式,然后论证“会”借助各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对发生在时间轴上所有范围的事件进行非现实化作用的。

二 “会”在汉语中的表现

现代汉语语料已经显示,“会”所引领的命题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分别带有表示“将来”“过去”与“现在”的时间标记,也就是说,“会”的使用情况能覆盖时间轴上的所有时段。

图1

图1中S代表说话时间,即“现在”,正在说话时间的这一点标记为T3。以T3为起点,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延伸的区域为T1。反方向流动的区域为T2。T1与T2都是开放的空间,分别向时间轴的两头无限延伸。而正对T3上方有一个菱形图案填充的虚线小圆,圆圈虚线表示该区域的大小不定,可能浓缩为一个点,可能在人们的认知中被认为是一个时段,这随不同的语境可能有所变化。T1、T2、T3分别用来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将来”、“过去”与“现在”。

2.1 对T1的说明

T1代表了时间轴上的将来时间段,“将来”的不确定性是天然的,不需要特别标记。因此当事件发生在该区域时,“会”的使用是五条件的。例如:

(1)尊重和理解是爱情的基础,美貌是一种添加剂,和她生活在一起会美妙和谐,有声有色的。

(2)现在我们有些条件还不怎么好,这不要紧,以后会逐步改善。

(3)回头再说,您听了会觉得可笑。

(4)我再也不会像犯罪前那样胡来。

(5)我这么好心待她,她将来也不会对不起我。

例(1)-(5)或者带有将来事件标记,或者能看出说话时间即为现在。如果把上述五个例句中的“会”删去,句子的情况各不相同。

(1')?尊重和理解是爱情的基础,美貌是一种添加剂,和她生活在一起美妙和谐,有声有色的。

(2')现在我们有些条件还不怎么好,这不要紧,以后逐步改善。

(3')回头再说,您听了觉得可笑。

(4')?我再也不像犯罪前那样胡来。

(5')*我这么好心待她,她将来也不对不起我。

例(1')若是去掉句尾“的”,句子也能读得通顺,同时句子成了对事实的陈述,命题原先的非现实性被改变为了陈述性。例(2')删去“会”以后,句义基本未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句中还有一个非现实时间标记“以后”同“现在”对举出现。例(3')也不通顺,虽然“回头”是一个将来时间标记,但“听了”与“觉得可笑”两个动词前后相连,突出了前一个动作结束之后第二个动作发生的可能性,删去了“会”就删去了这种可能的非现实意义。例(4')若是在句尾添加“了”,句子也能成立,但句义发生一定改变,意思是“(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像犯罪前那样胡来”。例(5')删去“会”以后,句子不能成立,否定词后面缺了一个必须出现的元素。否定式表达的是命题的非现实性,既有将来时间标记,又有否定标记时,句子中的“会”是不能或缺的。

T1区域的将来时间特征与“会”的非现实语义有一种天然的结合,这也是人们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的主要原因。

2.2 对T2的说明

T2中的“会”情况较为复杂。首先,当事件发生在T2区域时,“会”也能用来表示在过去时间段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

(6)然后不论他干什么,不论他走到哪儿,都会有人盯着他,用那匡谬的偏见来理解他的一切正常的行为。

(7)他当时紧张极了,眉毛直跳,简直就认为一扭身我就会捅他一刀子似的。

(8)我没想到马术队的年轻人会如此看重他们的胜利。

(9)这结果使张昆大受感动,他原以为,为了自身的利益,三个会一齐向他进攻。

(10)后来过了好多年,村里别的姑娘出嫁时,他们还都会说凤霞出嫁时最气派。

(11)每当香港队控制球的时候,就会出现粗暴的球风和球迷们大声的嘘叫。

(12)儿子闻言有些吃惊,“您怎么会这么想?”

(13)没有,这点事我们哪会生气,没生。

(14)秦干事想要是王景这时从花丛中走来,她应该不会犹豫,她会拨开花丛一径迎向他,任他挽住,一道去走遍天涯。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例(6)-(14)及其他语料中还能看到,这个区域中的句子除了“会”以外,还有另外一些词汇标记,这些标记在句法上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会”。这些标记一般要求出现,而且必须出现在“会”的前面。从语义管辖范围上来说,语序靠前的标记比语序靠后的标记管辖的范围要大。它们的存在是“会”在T2中使用的前提,“会”则使整个命题的非现实性得到确认与加强。这些标记可分为六个小类:

①要是、如果、即便、不论、只要、即使、无论、就算……

②认为、相信、怕、害怕、担心、怀疑……

③想不到、没想到、原以为、以为、没料到……

④每当……、……时、这时、……的时候……

⑤怎么、为什么、哪、哪儿、哪里……

⑥可能、应该……

分析这六类词汇标记可以发现,这些词汇或者表达不确定的信息,或者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情感,或者表示惯常情态,总之,都没有表达确定的、已经证实的信息,而都表达了非现实的语义,因此这些标记统称为非现实标记。下文第三节中将对这六类词汇标记分别进行讨论。

2.3 对T3的说明

这一区域中“会”的研究较难进行,首先是语料的采撷,T3虽然被表述为一个区域,其实常被浓缩为一个时间点,要对这样一个时间点进行界定,形式上的标记只有一个“现在”,现实语料中同时出现“现在”与“会”的句子并不多。以下是两个带有“现在”标记的例子:

(15)石大爷现在会怎么想?

(16)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例(15)是个疑问句,例(16)是个否定句,并不是故意挑选这两个例子,而是在实际语料调查中,否定与疑问形式占了带着“现在”标记的句子的绝大部分。疑问表达了对命题的“疑”,否定表达了对命题的“不信”,它们都表示了说话者对于命题不确定性的认识,因此,这两种形式可以说先天地就已经具有了非现实语义。

通过研究者自身反省也可知道下面的句子也是成立的,但现实语料中类似的肯定陈述句非常之少。例如:

(17)他现在会在家的。

例(17)的命题“他会在家的”虽然被认为是“非常可能在家”,但它毕竟还不能推断出“他在家”这个结论。预设的命题得到了证实或宣告是“断言”(assertion)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说,说话者发布了新的信息,而听话者得到了新的信息,说话者、听话者都接受该命题,因此,该命题就被处理成为现实。与此相反,没有得到证实的命题就被处理成非现实,因为会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没有发布、得到任何新信息,说话者传达的可能只是一种态度。“会……的”所传达的信息为真的可能性虽然非常之大,但还不等于命题为真。只有当命题确实为真时,才可能被认为是现实。因此,现实语义只有一种真值,而非现实语义可以是除了该真值以外的任意一点,如果该真值可以量化,这个量可能在不同情况下各不相同,这任意一点可能无限接近该真值,也可能无限远离该真值。

三 非现实词汇标记

3.1 非现实词汇标记

正如上文所述,在T1区域中,“会”独立承担了命题的非现实语义;而在T2中,许多其他的词汇标记所代表的语义关系是“会”出现的前提条件,这些标记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不同的标记所代表的语义关系中,“会”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才可能用来表达T2区域中的非现实特征。

①类“要是、如果”是假设条件的标记,“即便、就算”是让步条件的标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表达了虚拟语气。因此这一类标记可以被称为虚拟标记。虚拟式(subjunctive)“用来表达各种态度,包括不确定、不肯定、假定”(戴维·克里斯特尔2002)。与西方屈折语不同,汉语虚拟语义的表达不依赖于词的屈折形式,而通过事件之间的深层的语义关系来实现,因此,当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足够清晰时,虚拟标记也可以不出现。

当这些虚拟语气标记在“会”前面的位置上出现时,不管事件本身已经实现还是未曾实现,事件所表达的命题都受到这些标记的管辖,从而使整个命题的语义特征发生改变或加强。而虚拟标记的添加使从句的命题变成了非现实的,“会”的添加使主句的命题变成了非现实的,虚拟标记与“会”的双重存在使命题的非现实意义得到确立。

②类标记表示了说话者对于事件“相信、不相信、担忧、恐惧”等态度,可以称为态度标记。说话者没有发布任何确实的新信息,也不准备发布新信息。例(7)“认为会捅他一刀子”并不是“已经”“捅了刀子”。对于听话者来说,他从说话者那里得到的不是某个确切的信息,而是说话者的态度。因此就命题的真假值来说,它的真值判断非常之弱。

③类标记表示了某个事件“可能发生,但最终没有发生,最终结果与原来说话者的预期相反”,我们把它命名为反预期(anti-expectation)标记。例(8)“看重他们的胜利”是我“没想到”的;例(9)“三个一起向他进攻”是他“原以为”的,与“这结果”相反。预设是非现实语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在T2区域中用来表示非现实的标记都带有清晰程度不等的预设语义,但这一类标记所表示的预设事件被明白表达了出来,与需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的预设语气不同,因此此处的“反预期标记”仅仅指向一个范围狭小的外延。

④类标记都表达了一种惯常态(habitual)。例(10)表示“(每当)别的姑娘出嫁”,结果都是“说凤霞出嫁时最气派”。虽然例句中没有出现“每当”,但可以根据语义补充出来的。它与例(11)表示“每当香港队控制球的时候”,结果都是“出现粗暴的球风和球迷们大声的嘘叫”的语义关系是一样的。

除了发生在T2的这些事件之外,还有以惯常态的典型形式“每”作为词根衍生的标记,如“每每、每次”等。例如:

(18)她是养蚕能手,担起一对大箩筐袅袅婷婷出去采桑,总会不断有人追着跟她搭讪,帮她干活。

(19)后来在他们共同回忆时都会引起既悲凉又热烈的感情……

这些“每当、每每、每次”等标记,是最为典型的惯常态标记之一,只是在语料调查中,发现得更多的是省略了“每X”而使用这一类中其他标记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常常”“经常”这两个同样表示惯常态的词语,虽然也常常跟“会”合用,但语料显示它们所引领的句子极难看出“已实现”事件的特征,因此不放在此处讨论。

⑤类标记都是疑问代词,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些代词能表示否定意义,句子也表达反问的语气。如例(12)“你怎么会这么想”表示“你不应该这么想”;例(13)中紧接着“哪会生气”后说了“没生”,自己把潜在的语义说了出来。当这些疑问代词用来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否定时,常常要求“会”的出现,来表示命题的非现实语义。这些标记,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疑问,但其语义其实可以归入否定范畴,貌似疑问而实为否定,可以称为似否定标记(negative-like marks)。说话者没有提供新信息,而且也不期望得到听话者的回答。

⑥类标记与“会”一样都是情态动词,“可能”是典型的推测情态(speculative)动词,“可能会扮成一条驴”是对“扮成一条驴”的可能性的推测;“应该不会犹豫”是对“不犹豫”的可能性的推论,“应该”在例句(14)中表示推论,而不表示义务(obligation)。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情态动词都能放在“会”前面用来修饰已实现的事件命题的。只有那些表示推测、推论情态的词才可行。

3.2 不同类型标记对“会”的句法强制作用

上文证明了在六类标记的作用下,“会”同样能用于已经实现的事件,亦即在T2区域中使用的事实。对已实现事件,上述六类标记的存在是使用“会”的前提条件,与“会”共同表示了命题的非现实语义,也就是说,除了“会”以外,非现实语义还可以由其他标记来表现。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些标记与“会”一起出现时,对它们配合时的句法强制度是不一样的。

虚拟式的存在是“会”使用的前提,但虚拟语气中“如果、要是”等虚拟标记的存在不是必需的,例如“我们(要是)不下去,两千万人会给城市造成多大的压力”中,若把“要是”去掉,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假设与结果关系依然存在,命题的非现实性丝毫不受影响。可见,在这一类句子中,虚拟标记不是必须出现的,而“会”则被要求必须出现。

与①类情况不同,②类标记与③类标记都必须出现,“认为、害怕、没想到、想不到、没料到”等标记决定了句子的非现实情态,这是“会”应用于已实现事件的大前提,而“会”则可以不必出现。例如:

(20)第一年大家都对他存在有戒心,深怕这个眼尖手快的人会出点什么纰漏。

“怕这个眼尖手快的人(会)出点什么纰漏”,有“会”与没“会”都基本不影响人们认为“出纰漏”这一事件尚未实现,“会”出现与否均可。

④类惯常态命题中,“会”必须出现,而惯常态标记“每当……时”等,却常常省略前者,而只保留“时、的时候”等,如例(10)、(11)在语义上都有“每当”之意,但实际检索到的语料却常常只有“时、这时、的时候”。

⑤类似否定命题中,“哪儿、哪里”等似否定标记出现了以后,“会”不必须出现,例(12)“您怎么(会)这么想”,有“会”没“会”意思基本相同。

⑥类情态标记中,“可能”属推测情态,“应该”修饰经由外部条件推导而来的结论,是对命题的推论 (deductive),而不同于“你应该去”中的义务,由于“应该”的双重语义特征,非现实命题中的“应该”与“会”均不能省略,省略了“会”,命题就可能成为义务情态;省略了“应该”,命题的推论性质则不复存在。

⑥类中的“可能”与“应该”虽然同属情态动词,但两者由于语义存在相当差别,在与“会”搭配时出现与否的句法强制度也存在不同,因此在考察这一点时宜将它们分为⑥(可能)与⑥(应该)。

将以上六类词语为标记的命题中“会”的出现强制度排一个序,在一根量的轴上,以1为最大量,代表“会”必须出现;以0为最小量,代表“会”不出现;其间的各个节点分别代表“会”出现的强制度的高低,由于这根量轴只是为了形象化地表明它们之间的强制度高低情况,并没有经过精确的数字计算,因此对其间的节点分别对应的数字不准备作详细说明。

图2

图2显示,T2区域中,从惯常态标记、情态标记、虚拟标记、预设点标记、态度标记到似否定标记,它们所在的命题对“会”的句法强制度由高到低。图2实际上也反映了各种词汇标记所表达的非现实语义的强弱,对“会”的句法强制度越高,其非现实语义就越弱,反之则越强。

当命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记来表现时,必有一个标记的句法强制度高一些,而别的标记的句法强制度相对低一些或者可能是冗余的。某个标记在形式上被省略时,如果部分被省略,“会”的句法强制度就会大幅度上升;如果完全被省略,则“会”在该种情况下必须出现。

四 从已实现事件到非现实命题的转换

上文论述了“会”在有过去时间标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其他标记的作用实现其非现实语义。这里讨论“会”的实际作用过程,勾画在“会”与其他标记的共同作用下,如何将一个已实现事件转换为非现实命题的生成流程图。我们用E代表事件,M代表上述六类标记的全集。E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命题的构成,图3中E>1表示事件多于一,E=1表示事件为一。

输入项1为句子,一般情况下以带有过去事件标记为典型。输入项2为上文提到的词汇标记,输入句子以后,先判断该句子所组成的时间数量是等于一还是大于一,不同的事件数量会影响词汇标记与之的搭配。若数量大于一,则取①与④类标记与之相搭配;若该句子是单事件命题,则取②、③、⑤、⑥类标记与之相搭配。输入项3为“会”,加上了输入项2之后,再在合适的位置加上输入项3“会”,就生成了输出项,即我们所说的表达非现实命题的句子。

本文对“会”的典型意义,对“会”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不同使用情况与条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最后还进行了从已实现事件到非现实命题的生成转换的公式尝试。希望本文能对“会”、对非现实情态、对汉语的时间系统的研究有所帮助。

图3

标签:;  ;  

“会议”与非现实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