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南通 226005)
【摘要】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人院先后将2013年1月—2O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重视和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和出院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χ2=44.505,P<O.05)。结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种体位时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291-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许多患者经抢救治疗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且以偏瘫居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对部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重视和加强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即从脑卒中发病开始,在抢救治疗的同时,重视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通过16O例住院患者的对照观察证明,脑卒中后早期良肢位的摆放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肢体后遗症的发生,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O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其中男112例、女48例,年龄49~75岁,平均(62.6±12.4)岁,平均住院日(47.6±19.5)d;脑梗死15例、脑出血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1],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于发病后10d内入院,系初次发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及四肢瘫痪、痴呆、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按人院先后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如脱水降低颅内压,加强脑细胞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且给予肢体理疗、针灸按摩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强化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宣教 患者人院后,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意义,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尽早掌握良肢位的摆放方法,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随时随地注意患者患侧良肢位是否正确摆放。
1.2.2良肢位的摆放方法:(1)仰卧位:在患侧下肢髋、腰部外侧放置软垫,使大腿稍向内旋,纠正患腿外旋,使两侧足尖对称;在患肢膝关节下方放置毛巾卷,使膝关节保持稍屈曲状;踝关节背曲,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患侧上肢腕关节略背屈,手心向上,手指自然轻度屈曲伸展;用软垫把患侧肩部和上肢垫高,使患侧肩胛骨尽量上抬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枕头高度适宜,头部稍偏向患侧;被子不可太重,避免压迫患足造成足尖外旋。(2)患侧卧位: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患侧腿在下方,健侧髋屈曲90°,膝关节屈曲9O°,下垫一软枕,踝关节呈跖屈位[2];髋、腰、背部放置枕头,躯干在垂直于床面的基础上稍向后仰,使患侧肩部稍前伸,避免肩部受压和后缩;患侧上肢前伸,肘关节伸直,腕关节和手自然放于床上,手指伸开,手心向上。(3)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各关节自然伸展放置于枕头上,手心向下自然伸展,枕头高度适宜,健侧上肢可放在自觉舒适的位置,下肢自然伸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垫软枕保持屈曲状,足部垫软枕。(4)床上坐位:在患者背后放被子支撑,使其上身直立;患侧前臂和手用被子支撑,肘关节呈稍屈曲状,手指自然伸展,避免过度屈曲;双腿自然伸直,在患侧下肢外侧置软垫,避免外旋,保持两侧足尖对称,避免患侧足尖外旋。(5)坐轮椅或其他坐位:选择有扶手的椅子,上身坐直,患侧上肢放在椅子扶手上或者大腿上,用枕头支撑;双脚分开,小腿放直,双脚平放在地板上或者轮椅的脚踏板上,脚趾向前。(6)站位:早期站立时,患侧上肢应适当用肩部吊带托起,防止患肢自然下垂、摇摆牵拉,引起肩关节脱位和影响血液回流等。
1.2.3搬动患者时肢体位置的保护 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等体位改变或肢体活动时,应注意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防止患侧肢体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随意摆放,引起肌肉牵拉和损伤关节。护理人员应随时指导并监督患者及家属重视并注意保持患侧肢体始终处于良肢位。
1.3 疗效评定
(1)肢体运动功能:责任护士分别于患者入院后24h内和出院时对其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3],运动功能正常为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1~70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71~90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0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2)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肩部疼痛、肩手综合征、关节脱位、关节挛缩及废用性肌肉萎缩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人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55.0%(χ2=44.505,P<O.05),见表2。
3.讨论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多为弛缓性瘫,数月后肌张力增加,出现上肢以屈肌痉挛和下肢以伸肌痉挛为主的异常运动模式[4-5]。而在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初期,往往只注重对其的急救和药物治疗,而忽视了良肢位的摆放,致使许多患者虽然挽救了生命,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脑卒中患者瘫痪的急性期,如果任其肢体自然放置,对其肢体肌力和功能的恢复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常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和足内翻状态,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站立与正常行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且使良肢位摆放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观察组患者出院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因此,重视早期脑卒中偏瘫后患者良肢位的摆放,时刻注意保持其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对患者将来肢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对预防关节变形和压疮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29(6):379.
[2]孙亮英.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4(12):31-32.
[3]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5-45.
[4]杨中香,光琪.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长江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6):175-175.
[5]陈玉红,吕霞.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10):137-138.
论文作者:朱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脑卒中论文; 上肢论文; 屈曲论文; 功能论文; 下肢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