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论文_徐啸涛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论文_徐啸涛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 要:本文以高职学生工程实践为例,结合专业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专业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行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模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衡量劳动者技能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准入制度相互融合的体现。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既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问题,又关系到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问题,这项工作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高度协调和配合,这已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所验证。

高等职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立足于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把职业技能作为能力的导向,把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教育的载体,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标尺,真正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以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引领高技能人才创新

以行业需求促多证书选择,拓展就业方向多证书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主要是专业推荐给学生的证书种类较少,缺乏准确的行业需求调研和就业定位引导,部分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以应付毕业要求,没有达到通过考证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的目的。因此,需要加强以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调研,及时制定本专业(工种)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相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的对应关系,通过论证和修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既符合职业院校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资格证书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意向,选择性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增加学生考证类型和数量,拓宽未来就业方向。

高等职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将引进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评价的标准,是我校在建立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中进行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继续完善。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加贴近实际、能力本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继续努力。教师的眼界宽广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从而也影响学生未来成就的高低。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妥善考虑和解决教师能力及如何培养教师能力的问题。因此,每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需要安排一名高职称教师或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兼职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组织一批工作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承担专业课实践教学,担任校内实训基地或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同时,派送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去企业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中心,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时刻与社会接轨,与时俱进,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实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现在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创造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和韩国的校企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引进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创造性地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如:天津的校企融合职业教育创新改革,上海的职业教育新课标制定与实施,南京的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无锡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广州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学分制改革,沈阳的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改革及广东的政府、企业、学校三股力量紧密合作的“顺德模式”“宝安模式”等。

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一定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如何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根据企业提出的上述专业与用人需求、培训教材要求,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一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二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学生角色与工程师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程师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这样实现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回”模式、“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交替进行”的“多轮”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制造业应用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有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发展,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开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参与顶层设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设校企共建课程、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按企业需求“量体裁衣”,实行订单培养,创建“动力互需、机制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这是高职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教学科研相融合方式

职业资格鉴定是在国家职业分类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所具有的技能和水平作出的科学、公正和权威性的客观评价。 要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尤为重要。因为职业资格标准直接关系到鉴定者行为检测的尺度,同时也为被鉴定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高职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行业和职业的需求,但又要有别于现行职业标准,要在现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提炼和创新,使其与高等职业教育顺利接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为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控与保障体系,为高质量规范培养行业高级职业人才提供保障。该体系具有模块化特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保障模块、学生学习质量保障模块、校内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模块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模块四个部分。在课程培训方式上,可以联合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直接将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上课即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代替期末考试,获得证书即修完课程拿到学分,通过“岗课证”的融合创新,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 的积极性,又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鉴定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从事具体职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一个人在社会有效地从事职业活动,除了要求他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工作中,运用于处理和解决具体的问题。职业资格鉴定是分层次的,对受不同教育的学生,其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是不同的。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是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制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能力、熟悉专业、能及时解决现场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是简单的参加一、两项考核,而是要通过这一系统工程,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但是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单纯地适应一个职业岗位,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坚持走“综合化”的道路,既加强文化课教学,又尽最大的努力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扩大专业学习的内涵,以适应更多的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专业综合化过程。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的重大改变。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教师,要从根本上落实“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其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按教材和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去讲授,而是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三,要充分理解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听讲,自己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会出现由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缺乏而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造成完成学习任务困难的情况;第四,要多方合作。案例的搜集、问题的设置以及实践机会的寻找任务很重。任务与问题既要涵盖全面、有代表性,又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并且重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但是企业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参与和支持的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实施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还没得到很好的落实,针对岗位、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四、就业准入与高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如果脱离企业闭门造车,就难以实现与企业的真正融合。通过深度合作,特别是把企业文化及早引入校园,让企业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能够实现学生提前与企业情境对接。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能力标准和软技能标准,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校企共同参与培养,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软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时代、适应经济发展的一个迫切的要求,“软技能”这个术语已经被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地应用,但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定义及学习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这是个系统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更会做事、更会做人,做一个“职业人”的同时做好一个“社会”。最终达到一个发展均衡的职业教育,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将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五、结语

通过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环节,推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质培训认证,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其就业和创业创新能力,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能增强高校的市场竞争力,较大程度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紧密衔接。

参考文献

[1]傅永强 吴文山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2]张莉琴 袁玖根 张翌呜 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职技高师人才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3]蒋永荣 李天煜 蒋东云 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喻穹 黄新文 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

[5]谢春 何玲 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培养模式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9)。

[6]周勇义 张黎伟 高等学校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作者简介

徐啸涛(1979~),男,浙江诸暨人,2004年获南京邮电学院硕士学位。现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移动通信、物联网等。

论文作者:徐啸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论文_徐啸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