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现代体育的三大理性支柱_运动论文

现代体育科学化的三大理性支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支柱论文,理性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01)01-0108-0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体育界逐渐抛弃了运动教学论及体操教学法的思想体系,转而提倡完善健美人体的发展论以及身体锻炼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海廷格与梅勒关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三项指标的综合实验研究成果的问世,欧美各先进国家的有识之士,广泛而深入地展开了追加实验研究,先后问世的《巡回锻炼》、《健身运动处方》、《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三部专著,成为划时代之作,为现代体育科学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被称为现代体育科学化的三大理性支柱。正是这些破旧立新的理论及实践,开创了现代体育方法的新天地,使体育跨入了体育科学化的新时代。

一 巡回锻炼

巡回锻炼,这种新奇的健身锻炼方法,1957年由英国利兹大学体育教师摩根与亚当逊创造,60年代之后,风靡欧美各国。该方法是用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如跳绳、踢毽子、垫上滚翻等运动手段,组合成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不变的巡回锻炼程序,按照各自运动节奏的应变关系,进行实效性的身体锻炼。

这种锻炼方法,首先开始于德国的大学教师E ·寇赫为了合理并有效地利用时间与器材而进行的实验研究,但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55年,前苏联古金娜发表了《中小学体育课组织》一文,同年又有前苏联的富拉科曼《增大体育课锻炼密度的方法》的发表,标志着探索巡回锻炼这一新奇健身方法的实验研究已经全面展开。1957年摩根、亚当逊经过4年的共同努力, 发表了关于大学生进行巡回锻炼的实验研究成果,并出版了专著《巡回锻炼》。由此引发了如前民主德国的哈金科留盖博士、蒂列尔博士、吉特利赫博士等科学家们更为广泛的对中小学生的巡回锻炼方法的追加实验。1963年,德国“体育教学法研究会”通过并报上级批准,确定“巡回锻炼”为强化体育课的方法,随后被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摩根本人于1957年又专访了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现场示范表演,从而使“巡回锻炼”方法迅速传播到许多国家。

世界各国广泛推广应用,是认为它的优点有:(1 )手段简便多样,趣味丛生,能唤起学生更大的积极主动性;(2)不同体质的学生, 可自主调节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量,强化主体意识;(3 )整班学生平均分布在6—10个手段点上,自我把握,同时锻炼, 大大增加了每个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学生多而场地器材少的局限;同时也从传习式的体育教学中解放出来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了以身体锻炼为核心的身体教育过程。

80年代,新奇的“巡回锻炼”方法也传入我国,其理论与实践也曾火爆一时,但我国体育工作者误将其纳入运动教学法中使用,即把属于体育方法的“巡回锻炼”方法,改变成运动教学的“循环练习”法,因此,收效甚微,无济于事。

二 健身运动处方

巡回锻炼方法,在广泛推进体育大变革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健身运动处方”的新课题。西方各发达国家从70年代初,已将这一课题的研究纳入了议事日程。首先有加拿大皇家金斯敦大学的里德与海姆森,经严谨而系统的实验研究后出版了专著《健身运动处方》。日本紧随其后,在日本体育科学中心下成立了以铃木镇次郎为首的“全日本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下设20多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各年龄段的中小学生进行处方研究与应用实验研究。80年代,日本在大中小学中推广健身运动处方已卓有成效,并形成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一套操作程序(体育工作方法):

如此完整的程序设定,一改过去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呈现出全新的格局。身体医学与体力的诊断之后,针对确定的锻炼目标,开具运动锻炼处方,可谓有的放矢,能够达到“抑其过而补其不足”的目的。

体育课的健身运动处方,是依据整班学生的共性(又有个性的自我调控)而设定的锻炼计划或方案。其手段简便易行,其数量可似前苏联的设10个,可似瑞士的设6个,可似日本的设7个,也可如我国同济大学的设为12个,不拘一格。运动量一般是以学生最大承受能力的50%为准。如某个学生俯卧撑极限负荷达50次,而50%即25次;45分钟的体育课中每个学生实际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学期开具一个处方,中间有2~3次的测评与调整。

科学的程序与周密的处方,一举把完善健美人体的目标,真正变为现实性的操作细则,从而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体育科学化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三 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

在推出“巡回锻炼”、“健身运动处方”之后,国际体育界又提出宏观地把握机体在运动锻炼时生理上的“最佳负荷量”的新课题,此举进而触及了体育科学化的核心。这表明不仅要关注人为的施加于人体外在的运动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人体承受外在的运动量的同时,要把握其生理上的反应量,如:血压、脉率、体温等。通过测定脉率、血压,换算出最大心搏量与最大心输出量(采用塔斯尔·扎费亚洛夫计算法),并以此得出了科学地反映运动全过程的最佳锻炼效应的区域性的脉率(心率)指标——“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

70年代,各国学者对“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美国洛杉矶加洲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劳伦斯在研究体力消耗与体质增强关系时,提出110—150次/分钟的指标;加拿大的里德与汤姆森针对青年人又提出130—150次/分钟的指标;德国的心脏学家莱因多尔与霍尔曼大夫在实验研究身体运动锻炼对心脏直接起良好作用的运动最佳负荷阈限时,发现脉率在120—140次/分钟时,心搏量最大,从而心输出量也最大。这时进行身体运动锻炼,各组织器官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血液供应,健身效益无疑也能达到最大价值。

权威性的实验与论述,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日本于80年代在全日本中小学中开展应用实验研究,又提出120—150次/分钟的指标;我国学者林笑峰教授通过追加实验研究,提出适合于我国青少年身体运动锻炼的指标120—140次/分钟。

综合上述指标,90年代原山西矿院体育专业,在毕业生实习教育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中学生的心搏量从开始到进入极限值,有5—7分钟的急速上升过程,从心搏量达到极限又下降至这一段为心搏量极限区间(91~96毫升)。一般认为,正常人的运动锻炼多以有氧代谢为主,故取其极限强度的70%为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脉率在110次/分钟以下时,血液与心电图均无明显的变化;脉率在130次/分钟左右时,心搏量、心输出量达到最佳状态,健身效果可望最佳。若超过150次/分钟以上时,心搏量开始下降, 而又要求心输出量继续维持机体运动的需求,则不得不以脉率的迅速加快作为补偿;这时心搏量与心率两者的曲线形成了“喇叭口”状态,这是负债运动时相的征兆,是警告的信号。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中小学生锻炼身体的最佳运动负荷, 保持在120—140次/分钟的阈值区间较为理想。而45分钟的体育课,若有2/3以上时间的锻炼强度能置于此阈限内,健身效果则必然是最佳的。

四 结束语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科学化的研究,先后树起了《巡回锻炼》、《健身运动处方》、《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三大理性支柱,由它们撑起了现代体育科学化的大厦,开创了现代体育科学化的新天地。它坚定地抛弃了200多年来以运动为中心、 以人体为手段(工具)的运动教学体制,以及从泛化、分化到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运动教学模式;完善了以人体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的身体发展论思想体系与通过异化诱导同化优势法则的增强体质的规律;理顺了锻炼身体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客体的中介项及三者之间的固有关系,促使体育的任务(目标)与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空前地统一起来;从理论到实践拓展了人类体育之真义,有力地转变着当代人类的体育思维与观念。

标签:;  ;  

科学现代体育的三大理性支柱_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