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起到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繁荣的作用。建设更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将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农业等领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行业的有效建设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能够实现农田水利灌溉和农户生产生活用水的自动化集成,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用水效率。因此,引入信息化技术是农田水利工程逐渐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主要的特点是人口多、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匹配。因此,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将信息化结合“互联网+”智能化科学水平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田水利发展的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实现改造传统生产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支撑桥梁。
1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的1/4,水资源和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区域呈现的基本国情是严重缺水、季节性变化大、年际缺水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因此引起地下水超采引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以改善防汛抗旱,解决干旱缺水的现状,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这些农田水利改造工程都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保障。我国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农田水利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加强水利基础研究、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集成和推广,强化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行规划、设计、建设、投资、管理、运行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做好项目和数据存储,实现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信息更新。动态监控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考核与评价,进而不断提升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应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智能信息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技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农田水利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汇集、处理动态的农田水利信息,为宏观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支持提供开放式水利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
2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问题和现状
2.1缺乏统一认识
农田水利工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水利工程进行现代技术改造的过程,是对水利工程在管理、制度和技术上的全面更新。对大多数的农村干部和职工来说需要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虽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铺天盖地的发展开来,但还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发展趋势,在实践工作中不能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常规的工作管理体系,职责、任务不明确,机制、管理不通畅,难以实现数据、信息、监测的公开共享,制约了信息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2.2整体发展滞后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开动晚、技术水平低、整体发展滞后。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农田水利的信息化建设,但总体依旧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农田水利工程中开展信息化管理的非常有限,已经应用起来的规模也很小,信息量很少、节点远远不足。在相对比较大的灌区内数据监测点配置是0.5万hm2设置1个,其它的中型灌区才刚刚启动这项工作,难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缺乏统一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统一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在数据的采集、维护、存储、共享等管理上形成可以交换和分享的空间,共同完成数据建模、系统架构等项目任务,达到在硬件管理、平台支撑和环境维护上的互通。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些元数据代码、工程设施代码都没有规定的一致的标准,使已经建立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相互间的资源共享都难以实现。农田水利项目中的信息技术文档设置不够规范和完备,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景象。
3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对策
3.1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各级政府主管应长期规划实施方案,根据当前需要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增加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为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准备。结合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相应工作,扎实落实项目管理经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当前先进软件的测试、应用和开发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要不断促进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推动水利农业水利工程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高效之根本目标。而技术人员是农业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者,其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水利工程工作的质量。在农田水利工程作业过程中,农业人员应以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与监督能力,及时在众多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增强对农业信息的捕捉,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构建一支高水准,高专业能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强化农田水利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根本途径。
3.2安全信息化技术管理环境建设发展
在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构建安全、运营、资金等关键因素的管理标准,保障项目的顺利高效的实施;开展综合信息化管理设施建设,国家到地方层层数据监控体系,形成综合数据库;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应与农民签订管理保护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鼓励农村集体和个人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运行保护中来。加大执法力度,以法律手段警惩各种人为破坏和损毁,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人员保护信息数据、信息设备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设备附近设立警示牌,强化人们对设备的保护意识。在软件方面增强防火墙等保护层,以强化对数据信息的保护,为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提供安全的环境。
3.3完善信息技术配套政策
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完善的农业生产信息,最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开展提供制度与技术的保障。农田水利工程中,配套的政策应充分发挥技术带来的优势,规避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完善的配套政策中应包含信息技术售后服务,技术指导服务,以及政策扶持等。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政策保障。以促使农户摒弃传统农业管理观念,强化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能力。以政策扶持手段,促进农户强化机械生产之理念,提升对农作物的种植工作效率。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完美融合机械生产与人工辅助,进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劳作质量,提升劳作效率,实现农户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强化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使用效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农田水利操作。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战略的发展和保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着眼未来、创新农业的历史性使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能够将水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政府、专家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加强对信息化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研究,以开发出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农田水利工程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旭华,伍思琪.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分析及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21):77-78.
[2]王海燕.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06):101-102+104.
[3]刘红坤,薛挺松,陆晨,高祥.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11):15-18+23.
论文作者:张海鹏,赵学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农业论文; 信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