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保护”还是“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许多以前不为人所知的边远乡村都成了旅游者的目的地。由于保护观念和相关措施的滞后,不少旅游点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传统文化的流失,游客“行为污染”的侵害和过度商业化,也对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威胁。
侗族大歌正在流失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是,有学者指出,在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动中,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加快流失的危险。
侗族学者吴定国认为,过去,农人们一旦忙完田里的活就回家聚在一起唱歌玩乐,侗族大歌是他们别无选择的交往和休闲方式。而开展旅游活动以来,村里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不少侗族村寨的年轻人更愿意守候在自家电视机边看没完没了的连续剧,在火塘边围坐歌唱的生命历程已经被电视和影碟所替代。
他说,与城市文化的接触和追逐流行音乐的心理,使不少侗族青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兴趣渐失,侗族大歌所代表的侗族文化不再是年轻人的必然选择。现在,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不到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10万。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和“集体展演”作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侗族大歌,生命力旺盛在于不可断裂的代代相传和人心所向的民间习俗,一旦失去有文化认同感的传人和唱歌互动的民风,这些习俗将很快烟消云散。
吴定国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旅游村寨依附于迎接游客的演出需要,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旅游文化”模式。由于一切服从于经济的原则和附和外族人截然不同的欣赏角度,侗族音乐将可能偏离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侗族特有传统音乐文化的逐步丧失。
在保护中获利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说,贵州的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但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已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而民族村寨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就会失去吸引力,从而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如果培植不善,不仅不能为村民带来长远的利益,反而会给村寨带来令人遗憾的破坏。
“利益的分配机制十分重要。”杨胜明说,乡村旅游中保护传统的重要措施是要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利益。只是一个旅游企业致富远远不行,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这样他们才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他们是否能主动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保留了十分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许多村寨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由于村里没有规划,很多新建的房屋使用瓷砖和水泥,和当地的苗乡侗乡风貌极不协调。现在,许多村民已经把新建的房屋拆掉,有的则准备用木板把水泥墙壁包裹起来,以使所有的建筑风格一致。
在开展旅游以后,贵州许多农民已从旅游中得到了收益,雷山县郎德村的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240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500多元。“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说,“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
给游客看精华
“那些来到贵州的外国旅游者,是想来看看中国的腹地,来体验这里人们的生活的。应该找出当地的精髓是什么,你们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并找到一种方式让它们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外国游客面前,这就是乡村旅游的要点。”来自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说。
科林·比姆正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这位来自新西兰的专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他说,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
谈到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比姆非常主张要重视发掘每一个旅游点的独特之处,并主张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他说:“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总之,旅游是一个大产业,它的资源需要发掘和保护,可以允许旅游者亲自体验这些资源,但千万不能破坏这些资源。”
“行为污染”要不得
中外旅游界专家呼吁:在旅游活动中,尤其是在以民族歌舞和民俗展演为特色的一些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尊重当地民族民俗传统文化,避免造成旅游中的“行为污染”。
美国著名旅游人类学家、北美民族学赫斯特博物馆馆长内尔森·格兰伯先生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2002年夏的一天晚上,我和妻子来到云南丽江欣赏著名的东巴乐团音乐会。演奏中,一群年轻人走进演奏现场,不停地高声谈论。然后,他们从中间过道一个一个走上前,直接站到大多年过8旬的乐手前面,打起‘V’字形手势,叫同伴用闪光灯照相机照相。照完之后,还没等一曲结束,就又吵吵闹闹地离去。”
内尔森说:“这群年轻游客的举动就是‘行为污染’。作为游客,他们首先应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和文化。”
在贵州的一些民族旅游村寨,游客强行与进行歌舞表演的少数民族姑娘合影、对当地民俗进行不礼貌评价等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迅速,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大国,国民旅游年出游人数达到8.95亿人次。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族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方式,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举止也反映出游人的素质急需提高。此前已有不少媒体曾披露部分游客在欣赏民族文艺表演时出现打瞌睡、吵闹等不礼貌行为,有的地方已成为一种“公害”。
云南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张晓萍建议,在游客参与民族民俗活动前,导游应该把将要表演的内容和它的价值向游客详细介绍,让游客知道它的精髓在哪里、如何欣赏。同时,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应先做“功课”,大体知晓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民俗和禁忌所在,避免发生“行为污染”。
旅游人类学的实践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彭兆荣认为,乡村旅游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地方知识”,而以“地方”为单位的研究在当代人类学领域已经公认为一种对传统研究的范式革命。因此,乡村旅游必然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分析单位”,是旅游人类学的一种实践。
他认为,乡村旅游至少要满足游客的两项基本需求,既是寻求一种真实性,又要满足好玩和放松等需求。乡村旅游理想的风景画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优美的风景画,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别致的风俗画,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宗教、仪式、歌舞、服饰等;异族的风情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系自然传承下来的,而不是那些“做出来”的民族村、民俗村,或人为“设计”出来的景区和景点。
这样的乡村风景画,游客置身其中,才可以与传统和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能享受宁静祥和的氛围。他们可以在这里逃避都市喧嚣,缓解工作压力,将现代社会淡漠与疏离的人际关系暂时解脱,体验和体会怀旧的感觉。
他说,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
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只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链接
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同时,乡村旅游已在各地开始积极探索,贵州省还开展了乡村旅游的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
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
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
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
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
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
四是古村落的开发;
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