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 要】目的:分析56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并总结5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类别。结果:5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肠道致病菌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可疑食品检出30株;环境标本检出7株;呕吐物检出3株。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因此在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同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道致病菌;致病性弧菌
【中图分类号】R3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120-01
Analysi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 56 Foodborne Dise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 microbes in 56 foodborne diseases. Methods: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56 patients with foodborne diseases,and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Results:Of the 56 patients,810 were detected,including 116 strain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65 strains of pathogenic Vibrio;35 strains of intestinal pathogens;3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13 rotavirus positive specimens The Among the 810 specimens,76 were found in anal swabs,30 were detected in suspicious food,7 were detected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and 3 were found in vomit. Conclusion: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foodborne diseases are mainly pathogenic Vibrio and intestinal pathogen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ifferent specimen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est specimens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Source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foodborne disease;intestinal pathogens;pathogenic vibrio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病。据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而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患报告的数据。本文选取2016--2017年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对他们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5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40岁。所有入选的患者均没有其他特殊疾病。
1.2方法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TCBS、SMA、SS、Baird-Parker等致病菌分离培养基购自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微量生化编码鉴定管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厂,其余培养基按GB4789-94配制。肠杆菌科诊断血清购自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霍乱弧菌诊断血清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生产;轮状病毒诊断试剂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以上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89-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和《霍乱防治手册》有关章节进行。根据患者症状与流行病学资料对标本进行增菌、分离,取得菌种做血清学和生化试验,最后全面分析作出微生物学诊断。
1.3食源性疾病的疾病特征
食物传播: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暴发性: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h);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散发性: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地区性: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中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2.结果
5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
3.讨论
据相关疾病统计结果得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该病分为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及中毒性食源性疾病,其中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较为多见。
监测结果显示,致病菌和病毒的检出率随性别、年龄的不同有所差,这与我国其他地区报道的病例年龄分布相。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居多,可能是由于男性群体社会活动频繁,易接触到有害食物的机率较大。对检测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微生物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海产品在销售过程易受海水的污染,被污染的海产品的摄入易导致人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加工运输过程中生熟不分引起交叉污染的肉制品以及因储存不当而导致变质的乳类及其乳制品的摄入也会导致人体感染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另外,不良的饮食方式如生吃未经任何烹调的海鲜、进食半生半熟肉类以及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等也会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今后的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健康饮食习惯相关知识的宣传。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因此在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同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同时相关机构应加强饮食方面的卫生安全预防知识的宣传,完善食源性监测体系,从而能够有效地达到预警、防控,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甜. 2016年天津市东丽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实验结果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2):44-45.
2.董和桂,高颖慧,闫立青. 综合性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结果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1):44-45.
3.罗建忠,王建平. 2013-2015年新疆兵团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11):1145-1148.
论文作者:吴步东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疾病论文; 检出论文; 食源性论文; 微生物论文; 病原论文; 标本论文; 弧菌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