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_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浅谈论文,如何实现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一、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如有的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也确实能出现“议论纷纷”的“热烈”氛围,但很快教师就会接着问题:“谁想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根本没给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一番“热闹”之后,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指名一、两个学生予以“汇报”。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讨论,是只“合”未“作”;这样的合作学习处于无序状态,教师、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或讨论中的角色定位。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学生往往因为习惯于被动地听课而放弃了自己主动活动的机会;或者是教师经常会由于教学时间、进度的限制而减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或者是本身对“互动”理解得不够,以为在课堂上多问几个问题,多做几道练习就行了,殊不知这样做还远不够;或者抱着与学生交流的态度,也想方设法要“互动”起来,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却有限,在看似轰轰烈烈的课后,追问几句“与学生在知识上交流了吗?在情感上交流了吗?”就得不到下文了;或者是师生在课堂上缺少平等、友好、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缺少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得师生之间的活动“动”不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呢?

二、化学课堂中实现有效“互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能有序地紧凑地进行。

2.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

3.呈现灵活多变的动态性原则

教材类型的不同,学生对学习需求的差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选择,都能影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不断交流和反馈,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处于动态之中,动态教学成为“互动式”教学的突出特征。

4.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原则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乏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是:教师权威和学优生权威。教师权威导致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成为教师见解的附庸,鲜有自我的独特见解。学优生权威则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以及教学信息主要流动于教师与学优生之间,使学困生很少分享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因此,要使教学互动真正开展,必须先创设一个人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平等、民主动员号召力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有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解放出来”。所以,民主性原则是“互动式”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化学课堂中实现有效“互动”应该遵循的基本策略

要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现代的化学学习的促进者、由化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策略有:

1.趣味引发“思维互动”

用学生感兴趣事的事例把他们带入化学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化学史,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史,实际上是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把化学逻辑的推演过程与学生的认识化学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是实现“思维互动”的绝佳材料。例如,学习“活泼金属能够跟酸起置换反应而放出氢气”时,可以结合当初许多化学家的误解即活泼金属是“氢的化合物”,及他们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后来又是怎样得到纠正的,用什么样的实验才能检验出活泼金属究竟是化合物还是单质等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讲解和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融入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之中,缩短同知识间的距离,主动探索问题,实现思维的“有效互动”。

(2)引入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必要性。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生活当中。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的生活,生产中的价值,能有效缩短学生与化学自身的心理距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胶体的知识时,笔者除了演示教材上的氢氧化铁胶体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外,还专门用小烧杯装了少量的豆浆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做实验,以“豆浆为什么会变成豆腐”为切入点,演示豆浆变成豆腐的过程,将胶体的聚沉性质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胶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笔者又让学生课后思考:

①为什么明矾可以净化水?

②为什么同一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容易发生堵塞?

③为什么在河流的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

由于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探索,实现了思维的“有效互动”。

(3)引入新知热点,即通过展现最新化学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引入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以及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对活跃学生身心,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可以介绍氢能源的三大优点:无污染、热值高、可再生。同时介绍氢能源目前只限用在航空航天等高尖领域和造价昂贵的新型汽车能源研究中,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却是举步维艰,是什么原因导致氢能源发展缓慢呢?请联系学过的知识和查阅有关资料,来说明影响氢能源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出影响氢能源发展的因素有:①制备成本高;②制备过程中的污染严重;③氢燃料的转化率低;④氢的运输成本高;⑤氢燃料的安全系数低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所以氢燃料无法普及。此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热爱化学、献身化学科学研究的情感。

2.问题启发“思维互动”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启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的“导火索”,因此,化学教学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出’问题”。即在教学中运用新颖的信息,激起学生认知的惊异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与过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足够的新颖,这样才能够引起好奇心,从而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首先,利用(铜—硫酸—锌)原电池和门铃组成闭合电路,当铃声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急切想知道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在这种愿望的迫使下,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各种假设,再进一步追问:如何用实验的方式来检验自己假设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之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纷纷动手进行探究。如此,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

(2)“发现矛盾‘出’问题”。例如: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师先设问:生活中发生了火灾用什么灭火呀?同学们纷纷回答:用水,泡沫灭火剂(主要成分是)或干粉灭火剂进行灭火。接着教师再设问:水或一定能灭火吗?并在学生的疑惑中,演示“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的实验。由奇异的实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和可以生火?同学们在急切知道结果的渴望中,完成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的学习。

(3)“意外失误‘出’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易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想当然”地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激化思维,产生问题;然后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解决。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

(4)“创设悬念‘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情景:“有一艘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货轮正行驶在海上。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突然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造成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制矿砂。为什么精制矿砂会使钢板出现漏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原电池的知识。这样设置情景,就会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悬念顿生了。”

3.实验促进“思维互动”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以“盐类的水解”为例:

(1)提问:盐溶于水后的酸碱性如何?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哎,这个问题以前怎么没考虑过?

(2)实验:让学生用pH试纸分别测定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钠溶液的pH。学生做实验后,疑点来了,怎么会是这样?

(3)揭示:教师引出水解概念、实质,学生茅塞顿开。

(4)拓展:盐的水解规律及应用。

这样的阶梯设置,围绕盐的水解现象、实质、规律、应用,学生的思维跌宕起伏,最后得到升华。教师要巧妙利用实验、实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探索。当学生对化学产生极大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了最佳时期,聪明才智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化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要讲科学、讲艺术、讲效果。让化学课堂动静相宜,张弛有度,才是化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基本特征。

标签:;  ;  ;  ;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