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改革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考试改革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考试改革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基础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具有悠久的考试历史,考试在中国人的教育和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在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及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改革也逐步深入。就教育改革的深层矛盾来说,考试改革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攻坚任务。而且,就中国社会改革而言,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也蓬勃发展,伴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而兴起的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考试也问题多多。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各种类型的资格考试不下百种;主观地说,考试几乎成了中国人不可改变的命运。对于决定中国人命运的考试改革不能不慎之又慎,因此,就已经进行的考试改革和正在进行的考试改革而言,几乎都未能触动考试之根本。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考试改革,除了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权力与利益外,而且还受制于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遗憾的是,关于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都一致集中于考试的操作层面,这样的研究相当于“修补术”,其结果只能是使考试“千层百纳”,越来越让人看不清考试的本来面目。如果说这样的研究对考试改革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使考试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就像“船在大海中航行没有舵手”。为了厘清考试改革的思路,有必要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考试改革的根基。

一、考试改革的本体论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本体论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他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尽管中西方哲学在对待本体问题上众说纷纭,但就本体论而言,无论什么哲学流派都是要探究事物存在的根本。从本体论来看待考试改革,则是要探讨考试改革的根本。在这一问题上,从未有聪明的哲学家发表过任何高见。探其原因,可能在于考试改革作为一项社会实践也许进入不了形而上领域。但是,即使不能把考试改革的本体与世界的本体等量齐观,也并不能就此放弃对考试改革本体的思考,至少在教育哲学的层面上来说,考试改革的确存在一个根本,尽管对其根本的认识像人们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一样千差万别。概括起来,考试改革的本体论分为两种。

第一,功能论。这种观点更多地关注如何考的问题,即如何考才能发挥出考试的功能。一般认为,考试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功能,二是评价功能。就考试的选拔功能而言,“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受到较多的关注和批判。批评者认为,这种考试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教育围绕着考试转,教育成为考试的附庸,考试造成了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是造成“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功能论者着力探讨如何考试才能展示被考者的能力。就考试的评价功能而言,功能论者认为,注重结果的考试(主要是“试卷考试”)不能全面体现应考者的水平和能力,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成长记录、面试等应受到重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至今仍是功能论者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肯定,围绕考试功能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甚至可能是考试改革永远的任务。

第二,实质论。功能论关注如何考,实质论关注考什么。有观点认为,考试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因为知识并不能全面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也有观点认为,考试不仅要重视考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考查考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更有观点认为,考试不能只重视能力的考查,还应该反映考生的情感和态度。

二、考试改革的认识论

简单地说,认识论就是认识世界的理论,是主体对其存在的客观世界及其状态的一种思考方式,是主体理解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尽管“认识论”一词是从黑格尔之后才出现的①,但是在黑格尔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几乎可以说,每一哲学流派都有自己特殊的认识论。从认识论发展的历史来说,大致分为两种,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每一种认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如唯物主义就可以分为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人们所持的认识论不同,对待世界和实践的态度也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行为也会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考试改革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必然要受到某种认识论的制约。在中国来说,影响考试改革的认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用主义认识论、后现代主义认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物质第一性,同时注重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直接指导中国社会改革的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认识论,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理论,这一理论也同样指导着中国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可以说,中国考试改革是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理论,反过来又以考试理论来丰富和完善实践。这种从实践出发,边改革边完善的思路所坚持的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二,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认识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同步进行的。敞开国门,各种思潮也一并涌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遭遇到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潮。这些思潮尽管不会成为我国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但是对我国考试改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我国的考试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深受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想影响。就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言,其对考试改革的影响主要是其知识论。无论是实用主义知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知识论,都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但就中国考试改革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纠缠于其学理上的探讨,只是在实践中吸收了“有用即真理”、“做中学”、“知识即权力”等思想。例如,受实用主义知识论的影响,我国不断地调整考试的内容,越来越注重考察实用性的知识和考生的实践能力;受后现代主义知识论的影响,考试内容与形式开始重视知识的价值性和情境。

三、考试改革的价值论

19世纪,奥德首先提出价值论这一概念,它与本体论、认识论构成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支,也是构成哲学发展的主线。与本体论和认识论不同,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认识论关注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价值论关注的则是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委身于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能够将世界改造成为什么样的。就价值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而言,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价值基本原理、评价论和价值观念论。哲学中的价值论运用到考试改革的研究中来,主要是要探讨考试改革的应然取向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改还是不改主要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也就是说,考试改革的价值论主要关注要不要改革,以及什么要改,什么不要改。就考试改革中所出现的价值观念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进主义改革论。这种理论认为必须要进行考试改革,改革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考试本身的需要。持这种观念的人相信改革的价值,甚至有些人对改革的价值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改革总是好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些人从考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出发,经过理论的夸张,认为考试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甚至更夸张地说考试问题已经危及人的发展和民族存亡,已经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为了应对反对者的批评,持这种观点的人则进而提出,尽管改革也存在风险,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不改革则一定是死路一条,改革则可能带来生还的希望。在中国的考试改革过程中,这种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从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到高考单独招生,从校内到校外(主要是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各种水平考试),从考试的内容到考试方法,围绕考试所进行的改革如火如荼。尽管如此,持这种价值观的人仍觉得不够尽兴,还提出“系统、全面”的改革设想,对于与考试有关的一切必欲改之而后快。

第二,保守主义改革论。这种理论对改革持消极的态度,怀疑改革的价值。与激进主义者相反,保守主义者不认为现存的考试存在不改不行的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可以接受的。针对人们对考试所提出的各种批评,保守主义者有的从个人经验出发,大谈特谈某种考试(比如高考)的好处;有的则从理论上提出考试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和危害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发展自行解决的。

第三,中庸主义改革论。这种理论认为,改革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改革又是万万不能的。中庸主义者既承认考试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来解决,又承认改革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中庸主义者提出,考试是涉及教育成败和社会稳定与否的敏感性问题,既要改革,但又不能盲目地改革。但是,中庸主义者的态度实在太暧昧,他们根本提不出究竟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能改。

注释:

①王恒:《历史的真实呈现:从认识论到存在论》,《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标签:;  ;  ;  ;  ;  

考试改革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