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争力要素和空间尺度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刍议——兼与城市竞争力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刍议论文,城市论文,尺度论文,要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借鉴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旅游竞争力”成为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大多数文章关注更多的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城市社会经济状况与旅游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子和评价方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以及实证研究等都有精到见解,即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相对而言,涉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对象、对手,即“谁在竞争、和谁竞争、竞争什么?”等问题系统研究较少,故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因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竞争主体、争夺对象和竞争对手的理解不同,研究中的视角和所选取的竞争力评价影响因子也会不同;对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不明确,就可能导致对竞争力的理解产生偏差。
2 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
从竞争的一般定义来看,所谓竞争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为了某一目标或利益针对特定对象而进行的争夺或较量[1]。竞争关系的成立至少需要具备3个要素,即利益独立的竞争主体、具有稀缺性的竞争对象和最终的竞争结果。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1 竞争主体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主体是城市。目前,竞争力研究中涉及的主体有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和国家。城市面对的是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复杂开放系统,而不是企业或产业的仅仅考虑经济利益的封闭系统。因而城市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子目标和有所侧重的城市定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城市竞争力所追求的终极目标”[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竞争主体是城市旅游业而非城市本身,即处于城市与企业之间的产业。基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将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的“竞争优势”理论[3],可以将城市旅游竞争力主体分解为具体表现在微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集合在中观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在宏观层上的由政府主导机制下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3个层面。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使它在竞争力研究中与其他产业竞争力存在着很大差别。首先旅游产业是由旅游者联系起来的性质各不相同的企业构成,分散于社会经济的巨系统中而又高度关联,最大限度地获取旅游产业效益成为城市总目标的次一级分支目标。其次是经济活动和收入不完全由旅游构成,投入产出不能够相对准确地核算和确定。因此,在涉及城市竞争主体的学术性表述存在模糊性,这也是有些专家所阐述的“既不是企业竞争力,也不是产业和城市竞争力”却“既有产业竞争力的属性,也有城市竞争力的属性”[4] 的原因所在。
2.2 竞争对象不同
城市竞争的对象是多元的和变化的。同一城市不同阶段的竞争对象大不相同,除了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之间对能源、稀缺性资源等传统的有形资源具有一定对抗性竞争之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创新能力甚至成为城市竞争的内部核心能力。当不同城市的非基本要素和条件突出了城市的某些功能并决定城市的功能定位时,城市功能事实上就成为了城市之间竞争的目标,例如,西北纺织中心、珠三角文化中心等。甚至在某个阶段,城市竞争的是GDP等绩效。城市间的竞争并不遵循“零和博弈规则”[5],即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上升并不必然以别的城市的损失为代价。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是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4],体现在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从而获得回报的能力[6]。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伴随旅游者消费开始而生产、旅游行为结束而停止且不可储存的特点,只有旅游者的到达才使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吸引物或旅游产品产生价值。因此,特定区域内城市旅游业竞争的对象是客源市场,谁的市场份额大,谁的城市旅游产业就具有竞争力。尤其对于相同类型城市或同构旅游产品来说,客源市场是此消彼长。
2.3 研究目的和结果趋同
城市竞争力研究一般是用一系列显性指标反映城市总体状况,采用建立指标分析模型、竞争力指数计量等步骤,在一定区域内城市间进行竞争力综合排名。近年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年度排名、“中国百强城市排名”评选等既是城市间新一轮竞争目标,也是城市竞争结果的表现形式。通过城市竞争力研究,发现城市优势和潜力,首先是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城市定位、促进城市发展提供指导;其次是改善竞争环境,吸引人才、资金;再次是引导城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活动[7]。
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有异曲同工之效。例如,沃波(K.Wober)[8] 等通过旅游需求等5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勾画出1975年以来欧洲39个首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图。国内张争胜[9]、苏伟忠[4] 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分别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郑州、北京、南京、西安4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和排名。目前,表述城市旅游竞争力使用较多的仍然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而许多影响甚至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又是经济学分析软件所无法解释的,无论在指标体系的对应性、测评模型的适用性及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公认的、简单易行的测评方案和权威性排名。国家旅游局主持进行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选实际上是对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实力的评估[10],目前,该评估颇具权威性。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不仅在城市内部对自身旅游实力进行梳理,提升旅游产业在城市内部的地位,赢得政府的支持力度,而且在研究构建区域范围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以及如何进行区域分工与协作、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11]。
2.4 城市旅游竞争力在城市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
城市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来看,其大小取决于城市各个功能及其要素的综合作用,这些要素中可分为基本和非基本的两类,基本影响因子是城市各功能或产业竞争力的共同的必要条件。例如,区位条件、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等,而对非基本影响因素来说,实际上取决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组合,不同城市的城市发展影响要素组合都不同,不同组合决定了城市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凸显城市该项功能的专门化程度[2,5]。当城市要素的组合构成了吸引旅游活动的潜在能力时,就促使城市旅游产业作为该城市的一项功能或主导(支柱)产业参与区域、国内或国际竞争,并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分支系统(图1)。城市旅游业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诸如解决就业、具有乘数效应的旅游经济等方面又有明显的推动,这是旅游中心与政治中心、交通中心、工业城镇等成为城市职能体系的原因所在[12,7]。了解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有利于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置于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大系统中,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更有针对性,科学化、简洁化和更具可操作性。纵观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的影响因子越多,评价体系结构越庞大,其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城市竞争力结果的相似性也越大。作者选用参考文献[9] 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前20名省会城市和与其相对应的旅游定位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对它们两者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旅游中心定位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43904(图2)。因此,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应致力于该产业的核心能力[13],以及影响该核心能力的核心因素,避免与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雷同和重复。朱竑借用序位-规模分布理论,以多年入境游客数为指标研究旅游城市的旅游规模分布规律[14],李景宜用竞争态反映入境旅游业的动态变化[15],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途径。
3 基于空间尺度的城市旅游竞争力
3.1 城市旅游的范畴是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建立在一定空间范围和背景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间的比较,离开“空间范围”,“竞争力”就失去意义。城市旅游竞争力尤为如此,因为区域视角、国家视角或者全球视角的比较可能导致同一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的不同。而对于城市本身来说,致力于形成一定空间尺度的有效竞争才是至关重要的。
从空间概念上理解城市旅游一般包含2层含义:一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10],是旅游业接待异地旅游者活动的综合,这里应剔除城市本身输出客源而发生的旅游行为,如旅行社接待量中的居民组团输出部分和本市居民在当地旅游景点发生的消费部分、旅游饭店营业收入中居民餐饮消费部分等;二是城市旅游是一个行政范畴,包括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心城区以及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城市等级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与中心市存在密切联系的外围郊县组成[16]。换言之,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不仅仅是指城市的市区范围,实际是在比较包括乡村在内的城市行政区域的竞争力[6]。
3.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特征
城市旅游业是以消费和愉悦为导向的城市产业,是以具有垄断性和不可转移性特征的“吸引物”使旅游者做空间移动到城市来旅游。根据空间竞争理论,城市旅游竞争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目的地城市在同一区域出现引起的。首先是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空间分布、比邻距离和空间联系、空间范围等因素对每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都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其次是城市与客源地之间的区位要素差异、游客的交通运输成本、城市自然条件和景观特色、与旅游相关的要素禀赋条件等差异均影响着旅游竞争力。无论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型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巨型城市带,还是我国沿海的六大城市密集带等所构成区域[16] 的城市间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以远距离客源地或国际客源地为竞争对象的旅游竞争,比邻城市间则互为客源地。
3.3 不同级别城市旅游竞争的区域结构特征
城市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不同级别的城市在地域空间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城市旅游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尽相同,相应的目标市场在消费水平、关税、汇率等方面对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综合旅游竞争力方面一般没有比较的基础。
3.3.1 特大城市的旅游竞争是国家级别的大尺度竞争。在国家城市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使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表现为某些与旅游密切相关又超越旅游本身的城市功能之间的高层次竞争,特大的城市规模级别及其连带效应为其带来了庞大的旅游客流(图3)。如城市是否能成为国家级别的旅游中心,是否能成为高级别的会展和会议城市,是否为国家级乃至国际的经济文化或产业中心,是否为高级别的交通枢纽等等。北京2008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第16届夏季亚运会及每年两季的商品博览会的举办都在我国新一轮的大都市旅游竞争中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我国旅游业发达城市均为入境口岸城市,有3个已成为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全国性的民航航空枢纽,这是其它缺乏这种城市功能的城市所无法竞争的优势,事实上,这对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图4)。
3.3.2 大城市主要指省会城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城市具有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是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旅游业所具有的交通、集散、整合等旅游功能影响一定范围的纵深腹地,区域旅游中心职能特征起着主导作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旅游中心定位排名[7] 除上海、广州和北京外的前36位城市中,省会等大城市占了61%,作者选取了其中旅游中心定位排名、生产要素排名、旅游基础设施指数排名、自然风景优势指数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省会等大城市的旅游中心定位排名指数与旅游基础设施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0.929,大于非省会城市,而与自然风景优势指数的相关性为0.866,小于非省会城市,说明这类城市的旅游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旅游业功能和特色的竞争。
3.3.3 中小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资源特色的竞争,即以独特的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营销,吸引游客。由于中小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城市旅游业往往作为一个整合的旅游目的地,而城市的旅游集散地作用相对较小,无论旅游产业地位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在旅游接待量上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表现在综合旅游竞争力上是与大城市没有竞争的基础(图5)。
4 结语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其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的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客源市场。尽管一个城市所拥有的与旅游有关的要素组合是旅游竞争力的基础,旅游产品具有以“吸引力”为核心的特点,使得城市旅游产业对旅游吸引物、气候、区位等要素都有较强的依赖性,但现代旅游吸引物内涵的宽泛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与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高度重合,因而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应致力于该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界定“城市旅游”的范畴、区域空间特征以及旅游竞争的空间尺度,才能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更有针对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更科学化和更具可操作性,进而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