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有商业银行地区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比例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对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资产负债管理(以下称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控制经营风险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在经营与发展的计划和决策中根据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内在联系协调好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把风险控制在预定目标前提下,实现最大盈利。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掌握、应用是一个反复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计划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
1、 计划管理是国家专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采取的基本管理方式,体现着计划经济体制对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采取的基本管理方式,体现着市场经济体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它们都是银行经营的基本方法,但二者体现在不同体制下银行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和手段。
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资产与负债二者比例的最佳度作为本身控制计划的主要前提,并作为指导性原则加以坚持和实施,从而在严格资金来源决定或控制资金运用前提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取得最好的营运收益,达到把风险程度与收益程度最优组合之目的。
3、就全国或全行而言, 要有一个统一要求目标和所要实现的比例管理原则。它对地区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目标具有决定和指导意义,是地方银行坚持的基本原则目标;而各地区行比例管理的实施状况和能够实现的程度又对全国或全行目标的实现具有保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当全国或全行的比例管理目标已经形成,地区行的具体实现情况如何对全局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然而,各地区、各行之间,也还有差异性,因此,一不能同步推进,二也不能拉大差距。
4、从现阶段看,地区行在比例管理上表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不同。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等原因和多年金融业务发展与全国或全行水平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而比例管理的比例高低与经营负荷程度上不同。
二是,条件不同。多年来计划体制所带来的信贷规模与资金分配以及工作上的差别人为地拉开各行差距,所形成的比例高低、效益好坏和发展快慢而体现的比例管理条件的不同。
三是,潜力不同。潜力是业务发展的客观存在和可能性。存款增量的客观可能和贷款效益的承受能力等银行经营的不同环境往往表现于各地区行发展潜力的不同。
四是,认识不同。除以上客观因素外,各地区行对比例管理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它也作用着地区行实现比例管理程度的不同。
五是,手段不同。措施是地区行能够正确地发挥认识程度与客观条件的重要手段。由于地区行领导与机构的办事措施与能力的不同,比例管理所达到和体现程度也不同。
所有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对地区行实现比例管理目标带来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而处理和解决好这些,对全局而言至关重要。
二、地区行的比例管理的客观性
1.地区行比例管理是全行管理的客观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的比例管理,是一级法人制度下的资产负债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因为市场经济所要求,商业银行本身性质所决定的。然而,各地区分、支机构的比例管理本身又是实现全行经营管理不可分割、并保证其实现的组成部分。因此,地区行比例管理的实施与实现则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的客观要求。
2.地区行比例管理的实现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经济、自然条件、经营基础、管理能力和水平等千差万别,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多年来所形成的基础、环境、潜力和经营能力远不如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与发达地区行比已经拉开非常明显的距离。然而,那些较为发达银行的比例状况也不一定与全国要求完全一致,所以这些不同地区全部达到全国统一比例管理目标要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因此,在全国或全行同一比例管理目标原则下,对地区行的政策定位、措施定位、工作定位和时间定位上亦应有不同的要求。
3.全行统一比例管理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尽管各地行条件和基础不同,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的差距,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就多数地区行而言,可以接近或达到全国的基本目标。以乌兰察布盟农行为例,目前在全国农行中属三类行的三类行,是典型的不发达地区的不发达行。1997年末全行存贷比例为113%, 而这是由上一年的134%下降的水平。经过测算,今后三年, 存款达到每年按15%的递增率,贷款增量分别按20%、25%和30%比例控制时,本世纪末存贷比例可以达到75%左右,也就实现国家目前提出的基本目标水平。
三、地区行应有的基本政策原则
1.坚持统一比例管理原则
一是,资金来源的总量与规模,决定着资金运用的总量与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源决定运用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取得较好经营效益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比例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所以,地区行首先必须坚持组织资金的总量决定使用贷款总量原则。然而,在一个时期内,在既定的总量条件下,增量与增量结构状况同样决定着资金使用的增量与增量结构,地区行应当予以重视和把握。
二是,资金运用的规模、结构及其效果同样反作用于资金来源。对一个地区、一定时期说,如果资金来源属趋于时显上升,但资金使用的增量、重点、结构上不尽合理,不良贷款同步增加,在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时,虽然贷款有增加,但依然跟不上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也制约新的资金来源潜力和基础。为此,地区行在十分注重组织资金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贷款的有效使用,通过合理的信贷支持培植更多的资金来源潜力。
三是,中介业务也作用于比例管理水平。中间业务是建立在银行对企业结算和支付功能基础之上的,为此银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银行可以通过信用、专用和储蓄卡等工具为客户提供结算、支付的同时,吸收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又可以通过代收代付方式,为企业和单位提供社会、经济和经营信息,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培植新的储源;还可以在办理中介业务中了解贷款对象、掌握贷款单位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制约贷款单位的资金活动,使银行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因此说,银行开拓中介业务可以直接创造经营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培植储源,增加资金来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地区行比例管理尽快实现。
四是,正确把握比例管理整体作用。所谓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含:①对某个银行来说,资产与负债自然以一定的比例关系而存在,可能是正比,或是反比;②在正常经营条件下负债规模必然决定资产规模;③在一定情况下,资产的质量和增量还作用于负债的质量和增量;④作为银行代理的中介业务可以连接和促进资产负债的有效组合;⑤在资产负债比例关系的时常变化中选择最优组合是银行最佳效益经营的基本目标。所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在资金来源决定资金运用下的各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区行,尤其是不发达地区行必须全面、准确和科学地应用比例管理政策原则。
2.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现原则
银行只有实行比例管理,才能真正步入商业化经营轨道,才能逐步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际惯例承认的国有商业银行。但对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因为是由众多个地区行所构成之原因,还必须坚持在统一目标和要求下,对各地行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和必要的分类,并对其采取不同的指导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
一是,分类指导必须以整体利益为中心原则。分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整体利益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整体目标和利益,则必须对各地区行实行有区别的指导。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分类和对其实行不同的指导,从而有步骤地实现共同的目标水平。只讲同一目标和比例要求,不讲分类、分步骤原则,那么同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只讲分类、分步骤,不要求同一目标,分类指导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决策行除了坚持其符合整体利益要求的同时,承认地区行间的客观差别,并在政策、措施和工作上,应采取明确地分类指导和分步推进的方法。
二是,把握地区行间的衔接体现总体平衡原则。在一个商业银行,对一级法人来说,全行是内部有差异的结构整体。它们纵向间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地区行间则属横向联系关系,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在同一目标要求下实现比例管理。因此,地区行由于各自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实现比例要求程度也不同。一些基础好、经济环境好、有较好潜力的行,往往效益较好、有活力;反则效益差,缺乏活力,自然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是由计划体制转入市场体制后客观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银行转入商业化轨道后自然形成不同的起跑线,它们尽管以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积极推进商业化经营方式,也很难在一个时期内完全适应要求。
因为如此,决策行一方面要求以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努力提高它们各自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工作扶持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行倾斜,尽可能在内外因结合上缩小之间的差距,为全行整体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分类指导以分步实现之目的原则。我国银行,从目前的商业化转变到完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从现在的基本比例管理转变到完全比例管理将会经过一个历史阶段。为此,在各行共同积极努力下,需要一个经过分步、分阶段整体推进的过程。
3.坚持比例目标与限额控制相结合原则
为了面对各所属行从不同的起点向比例管理目标体系迈进,地区行必须建立以基本比例指标为主体,以限额指标为补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体现:一以比例指标要求为管理的主体和目标;二现实比例相差过大的两极单位以严格的限额指标做控制;三以中心比例为总趋向,不断缩小限额控制对象和范围;四比例行和限额行共同体现上级行给予本行的比例指标要求。
4.坚持比例管理的有效整体控制原则
据以上所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个相关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管理体系。地区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各因素之间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最好的组合结果。
四、地区行比例管理应采取的基本措施与方法
1.认真学习,加强宣传
银行实行比例管理,首先要求自身准确地掌握好这一管理办法。这就要求地区行,从领导到每个职工都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理论,认真分析本行所处的现状和国家赋予自己的管理要求和工作责任。资产比例管理的理论与操作方法涉及内容很多。就理论而言,有狭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综合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之别。综合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还可以分为资金汇集法、资产分配法、比例管理法、期限管理法、差额管理法、利差管理法、期货交易法、期权交易法、利率调换法等等。因此,只有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管理目标。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社会宣传,让企业和社会理解银行实行比例管理的目的、意义,从而支持和配合银行做好比例管理工作。
2.建立适应自身的管理细则和办法
在总行全国整体比例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下,各地区行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具体细则与办法。在这细则办法中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控制手段、考核办法、保证措施与工作责任以及相关的规定等。就眼前看,各地行由于实行比例管理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低,监测控制能力差,比例管理质量不高,需要一个认识、提高、完善和强化的过程。在总体上坚持总行或上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地区行制定细则办法不易过死、过细和过严。在经过几年的实践,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使比例管理办法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和更具有生命力。
3.健全监控、监测体系
为了保证比例管理制度的正确落实,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地区行按照上级行要求,必须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控、监测制度体系。它应当包括:存贷款比例、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资本充足率、系统内资金借入借出比例、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比例等监控指标和风险加权资产比例、固定资产增值比例、股票贷款比例、利息收回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外汇资产比例等监测指标。
4.严格执行资本金、存款准备金和备付存款制度
资本金、存款准备金和备付存款是商业银行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数额的资本金、符合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备付金就不能称之为银行。因此,它既是银行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基本保证。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国家专业银行内,在一些地区行确也存在资本严重不足、存款准备金和备付存款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现象。在国家统包统揽条件下,银行吃国家大锅饭的那个时期,对地区行的经营几乎没有风险可言,而当今在市场经济环境、商业银行条件下,这种情况绝对不可以存在的。
现有的各商业银行资本金是由各专业银行转化而来的,其中主要包括国家拨入的发展基金、历年提留的信贷基金、每年计提的呆帐准备金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已经有相当数量占用在不良贷款和低效用途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区行正常运转和今后发展。
为了充实资本金,目前应当要求:一各行积极清收不合理占用,恢复和保持资本金的完整性;二在每年新增利润中按规定计提一定数量的资本金;三国家依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规模,应适时增拨资本金,并逐级充实到地方行。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为客户支付存款而在人民银行存储的资金。它一作为审慎管理工具,保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清偿能力;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贷币乘数的变化影响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对储备的需求;稳定商业银行的资金需要等;三作为税收工具,通过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不计息,实现对商业银行的一种税收。
备付存款也是商业银行为了始终保持良好的存款支付能力的保证措施。
资本金、存款准备和备付存款都是商业银行实现比例管理、保持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地区行应必须认真加以坚持和落实。
5.准确利用利率,促进比例管理
国家规定颁布实施的银行利率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公民与银行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促进企业经营和银行商业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国家规定的这些利率都分别从不同角度促使和体现银行商业化趋向或商业银行规范行为目标,地区行应当通过全面、正确地执行这些利率来驱动和促进自己尽快实现比例管理目标。
6.严格规定使用顺序,保证资金正常流动
在目前,资金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把资金按安全、流动和效益原则,以一定时期的需要和可能区别确定严格的使用顺序,以此安排地区行所面对的资金需要。这也是有效掌握控制、体现比例管理要求的一项措施,应当加以采用。
7.建立和坚持内部检查考核保证制度
比例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自然成为各地区行工作的重点。为此,地区行领导对辖内比例管理部门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要求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必要的比例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对本行比例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不同形式的检查,并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面地考核、评价,通过这些检查、考核与评价,发现本行包括管辖行在比例管理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在研究对策的同时,对有关行、部门和个人采取必要的奖罚,以保证地区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的有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