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域教授临证经验分析论文_姚馨婷

范振域教授临证经验分析论文_姚馨婷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白塔岭办事处燕大社区卫生服务站 066000)

【关键词】 范振域;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178-02

笔者的老师范振域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是国家第二批、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范振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临床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范老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潜心于临床,临证经验丰富。其学术思想鲜明,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证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辨证方法,治疗效果独到。2012年至2015年间,我有幸跟随范振域教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跟师临诊中真切 感受,从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从独立实践中反复磨练,学业上获益丰厚,思想上感触良多。现就其范老临床经验中的几则验案分析如下:

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动悸,脉结代”范畴,《黄帝内经》虽无心悸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1]177。《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1]344。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首先提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病名,论述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且记载了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本病的基本治则,创立了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成无己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张景岳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的心悸怔忡,创立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范老认为本病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或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所致,在临床上常应用五参饮随症加减。五参饮首见于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五参丸,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人参一两,苦参一两半,沙参一两,丹参三分,玄参半两。[2]126”现代药理发现,其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是符合心律失常病机的。

案1 陈某,男,50岁,2012年10月29日就诊。主诉:口干伴心慌、胸闷1个月。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过度紧张劳累而出现口干,并且口干一发作即出现心慌、胸闷,伴有心烦郁闷、寐差,食可,二便正常,舌质红少苔,脉沉弦。证属气阴两虚、气机郁滞。治宜补益气阴,活血通络。方用五参饮加味:人参须12克,北沙参15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苦参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茯苓15克,生麦芽2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夜交藤40克,百合20克,柏子仁15克,郁金10克,水煎服10剂。二诊时,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减轻,口干亦好转,但睡眠仍较差,原方加炒枣仁20克,续服10剂。三诊时,患者自诉除了睡眠稍差外,余已无明显异常,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随访至今心慌未发。按 经临床观察,本方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者,效果尤佳。范老在应用本方时常随症加减,如:心慌甚时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不安者加麦冬、百合;失眠者加夜交藤、柏子仁;胸闷胁胀、善叹息者加郁金、香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胃痛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1]714”《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3]105”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外台秘要》中:“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4]”这里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提出质疑,直至金元的《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医学真传》书中说:“夫通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5]”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范振域教授治疗胃痛充分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根据中医理论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确立中医临证治则,巧妙用药。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与脾一升一降,共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胃痛患者定为失其生理功能之常度,治疗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若胃失和降,治疗以黄连、半夏、厚朴理气化痰、共凑辛开苦降、使胃气通降而不伤正。范老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所开方药均药味少而精,尤其擅用一些小方,如在治疗胃痛时喜用百合汤加味。百合汤,出自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百合汤: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百合一两,乌药三钱。[6]”方中百合用量较大,主要用于治疗气郁化热导致的胃痛。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润;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百合味甘性微寒,养阴益肺,清润之效佳。乌药味辛性温燥,行气止痛,温散之力强。故两药相配,一凉一温,一走一守,柔中有刚,润而不滞,辛而不燥,对消除脘腹胀满,气郁化热之胃痛,胃气不和之胃痛效果甚好。案2 任某 男 45岁 2013年1月8日就诊:主诉:胃胀痛半年余。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出现胃部胀满且痛,食后尤甚,伴有纳差,心烦易怒,寐不实,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消化道内窥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诊为胃阴不足兼有气滞之证,治宜养阴,行气解郁。方用:百合汤加味。百合30克,乌药10克,枳实10克,北沙参15克,干姜8克,娑罗子15克,半夏10克,陈皮15克,小麦50克,丹参20克,砂仁8克,柏子仁15克,远志6克,紫苑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5剂。二诊时,患者自诉服上药后胃胀痛稍减轻,仍心烦易生气,寐不实,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方用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20克,柏子仁10克,远志6克,干姜8克,陈皮40克,小麦50克,牡丹皮12克,栀子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5剂。三诊时,患者自觉胃胀痛明显减轻,心烦亦减,睡眠好转,二诊方续服5剂。其后患者诊治多次,均以百合汤加减进退,先后服药35剂,胃胀痛未再发作,随访近1年时间,其中有2次发作,均以此方治愈。

按 当代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合用百合汤、良附丸、丹参饮三方创立了三合汤以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范振域教授在临床上也常用三合汤治疗各种胃病,但范老师用其法而不泥其方,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如范老是用百合汤、丹参饮和芍药甘草汤组成三合汤治疗胃灼热;用良附丸、芍药甘草汤和金铃子散组成三合汤治疗血瘀胃痛。另外,范老在辨证时常观其舌下络脉,以判断有无血瘀血热,若其舌下络脉色紫胀满,且病程久长,故断其气滞同时兼有血瘀,即“久病入络”,故在上三方的基础上再合一个失笑散组成四合汤。

参考文献

[1] 张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素问[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7,344,714,

[2]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

[3] 张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灵枢[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5,

[4] 唐.王焘.外台秘要集要[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5] 清.高世栻.医学真传[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4.

[6] 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2006:110.

论文作者:姚馨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6

标签:;  ;  ;  ;  ;  ;  ;  ;  

范振域教授临证经验分析论文_姚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