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州 672100
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CT与MR诊断在小肠缺血性坏死中应用价值。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8年3月期间的70例小肠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分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3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MR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CT与MR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2.53%,远高于对照组的77.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诊断在小肠缺血性坏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检出率,同时还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情况,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CT和MR诊断;小肠缺血性坏死;诊断价值
小肠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够典型,使得早期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虽然晚期诊断较为简单,但晚期患者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坏死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较差。因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本次研究了70例小肠缺血性坏死患者,分析了CT与MR诊断在小肠缺血性坏死中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我院2015年2月到2018年3月,70例小肠缺血性坏死患者,且在研究当中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女患者12例,男患者23例;患者年龄15~46岁,平均(32.24±5.23)岁;3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16~47岁,平均为(34.69±4.6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小肠缺血的诊断标准:①存在心血管与动脉硬化病史;②腹膜刺激为阳性;③血清乳酸水平增高且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降低;④白细胞数量增高;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CT诊断:扫描前2h内让患者饮用500ml水,检查开始前30min饮用300ml水,检查开始前15min再次饮用500ml水,确保小肠、胃与十二指肠处于充盈状态;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进行常规平扫后为患者静脉注射含碘量高的造影剂,注射完成30s后获取动脉期像,60s后获取静脉期像,180s后获取延迟期像;其中电流设置为250mA、电压为120kV,螺距为1.5,层厚为5mm,矩阵为512×512。
实验组采用MR诊断:让患者在检查当天空腹口服2.5%甘露醇1500ml,随后实施MR检查;检查的序列为:①压脂T1W1冠状面、横断面成像;②压脂T2W1冠状面、横断面成像;③增强T1W1冠状面、横断面成像与LAVA成像。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的检出率[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版本统计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的方式,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来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s)描述为准。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对比 [n(%)]
35例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77.14%;而35例实验组患者中共检查出33例阳性情况,其中11例患者为早期病变,临床检出率为94.29%(33/35);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检出率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小肠缺血CT表现
在CT检查中,小肠缺血CT表现主要因素为缺血性坏死病变时间、范围以及程度;在早期的临床检查中表现为肠腔扩张且皱壁增厚,而晚期则为肠壁环形狭窄、增厚,且肠系膜血管中有积气;使用CT三期扫描能够清楚的显示出血管造影的主要特征[3];例如,肠系膜上部动脉分支变窄,或是动脉弓痉挛等情况;早期患者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CT值均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不同期像间CT值的变化会越来越小,而当小肠出现了缺血性坏死后,则征象更为明显。
3.2 小肠缺血MR表现
小肠在腹腔中通常呈现出蜿蜒曲折的状态,因此在患者口服甘露醇后,T1W1会表现为低信号的状态,而增强的肠壁则会表现为高信号的强化状态[4]。若是患者小肠出现了缺血性坏死,则会使得肠壁增强出现异常,且异常的程度与病变的活动性成正比关系;当肠壁增厚超过3mm,且伴有肠管狭窄的情况时,肠系膜受累程度会随之加深,对于侧肠壁冗长则会呈现囊带状,而肠周围的纤维出现增生则属于稳定期的表现。此外,LAVA冠状位增强扫描在小肠缺血中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患者出现病变的肠段强化会显著低于正常的肠壁[5]。
CT检查在小肠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因此,MR检查在现阶段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小肠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在此次研究中:35例实验组患者通过MR检查,共检测出33例阳性患者,其中11例患者为早期病变,患者临床检出率为94.29%(33/35);3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CT检查,共检测出27例阳性患者,临床检出率为77.14%(27/35);由此表明,MR诊断的准确率远高于CT检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CT检测,MR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小肠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检出率,同时还能够检查出早期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初,曲春瑜,陈圣欢,刘红艳,卢俊英.小肠缺血性坏死的CT及MR征像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07):1718-1719.
[2]宋博,李百鑫,计学文,张鹤,王晗.CT联合MRI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肠系膜静脉血栓性小肠坏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6):105-106.
[3]蒋锐,顾明,柯振武,何次,阳红艳.CT联合MRI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肠系膜静脉血栓性小肠坏死[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09):980-982.
[4]刘文徽.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及肠道血管病变的CT影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5]周连高,翁晔敏,林静,张贤龙,王琍瑜,包雪英.小肠梗阻的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9(03):250-252.
作者简介:朱宝才(1976年12月-)汉族,云南祥云,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影像诊断及治疗。
论文作者:朱宝才,杨丽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小肠论文; 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检出论文; 实验组论文; 肠系膜论文; 冠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