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校长教育话语的“中间地带”——论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基于学校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话语论文,理论论文,地带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50-03
在当前学校场域中,我们面临着建构校长教育话语的重任。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未来,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认清三者的分工造成教育的分离,重建政策、理论与实践全新的“中间地带”,解放思想,突破理论瓶颈,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是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投身课程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命题的核心——“中间地带”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命题 教育工作有三个层面: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在当前的教育语境中,这三方面的话语权分别被官员、学者、校长把守着,分工十分明确。这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非常明显。当下的情况大有改观,新课程改革渐入佳境。教育决策与理论研究的“指挥所”开始搬到教育实践的前线。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当新课程改革渐入佳境时,也预示着这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历史的拐点上,在教育政策话语、教育理论话语、教育实践话语渐进融合的过程中,三者交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地带,可称之为教育管理者的“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应是教育政策话语、教育理论话语、教育实践话语基于学校的融合.而且会使校长队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模型的建构——基于“中间地带”的逻辑判断
“中间地带”首先是基于“事”之上,它是从事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的人在做教育这个“事”的时候形成的,也就是说他们做了“交叉”的事,如图,我们从这个模型中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做这三件事时存在的一个“中间地带”。
图“中间地带”的“事”
既然“中间地带”的事有人在做,那么它是什么人在做,他们是些什么人,这些人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成就如何?不难发现,这些先行的“拓荒者”都是有所建树的。
这些在新课程改革初始阶段就踏进“中间地带”的都是些“三栖人”。以他们的远见卓识抢占了教育的制高点,他们清晰地看到了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关联,并认真地对待了这些关联,他们也就首先拿到了“话筒”,拥有了课程改革的话语权,这些都是基于学校的建构与融合,既然是基于学校的,那么从教育管理成本的角度,我们又如何看待校长的角色与学术担当呢?
三、担当的意蕴——给力“中间地带”的时代诉求
“中间地带”的真实存在,重构校长教育话语,具有厚重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正处在寻求突破的攻坚阶段,它迫切需要一大批上层次、上水平的校长引领教师继续前行,把新课改成果不断向纵深推进。“中间地带”这个概念的建构.为校长的教育话语重建,试图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同时,为新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拓展新的空间,以期在理论领域发出一点“草根”的声音,这是对新课程改革植根学校土壤实践的理性应答。
(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应然追求
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教育家型”校长,这必然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校长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发生重大改变,这是涵养未来“教育家型”校长底蕴的要求。因为对一个教育家而言,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不能割裂。单纯的教育政策制定者造就不了教育家,单纯的教育理论家也算不上教育家,单纯的教育实践者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三者复合体。教育家队伍必定是以校长为主体的,“教育家型”校长必须是进入“中间地带”开采这座富矿的校长。
(三)是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准的必然要求
校长对教育实践话语的过度追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教育政策与教育理论的关注,长期的“偏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使校长专业化水准所必需的要素失去了均衡。进一步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重塑优化校长的公众学术形象,与时俱进,这是每位校长的不容回避的责任,是校长智慧生命成长的再一次精神突围,这应该成为校长自身综合素养建构的文化自觉。
四、智慧的力量——基于“中间地带”的校长教育话语重建
(一)拥有思想——校长教育话语重建的坚强基石
在校长教育实践的话语中,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境界,基于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理解和教育理论素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实践智慧。“以人为本”“儿童立场”“教师立场”,理应成为校长教育实践的工作方向,也应然成为校长管理思想的内核。校长的全部教育实践、教育管理.其生命来源是校长对教育思想、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对校长自身生命成长的认知与追求。正是对这些教育思想的凝视,使校长更能深刻地洞察教育的内涵。校长对教育的远见卓识也应来源于此.也正是校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其拥有教育话语权无可争辩的地位。当追溯这种思想源头时,校长会发现自己站在了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勾画的诱人风景的“中间地带”,校长话语的重建也为此获得了力量源泉。校长所站的“中间地带”坚硬的基石,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话语融就的“合金”,同时也让校长拥有了一座教育的“富矿”。
有思想才会有所担当,因为这些思想基因里往往蕴涵着校长对学校发展、民族教育与文化的深刻印记,它会自觉地溶在其教育主张里,滋养其学术魅力,承载起校长的学术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有效建立起校长教育智慧话语的逻辑基础与逻辑判断,同时,重建校长学术地位与公众形象。
(二)潜心治学——校长教育话语重建的根本路径
“学习赋予校长灵性,承载着校长的理想之舟”。校长要重建教育话语,不仅要有智慧的实践底色,而且要有雄厚的学术功底。而“潜心治学”则是为校长重建教育话语打底子的根本路径。
任何办学思想的拥有、经验的获得、信息的摄取、观念的改变、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地位的建立,都与潜心治学密切相关。校长学习的过程就是其智慧积淀的过程。学习是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的命脉,是修养、立言、立行、立功、立德的关键,也是成才、成名、成功、成就的不竭动力。校长必须从政策、理论、实践层面研究教育,看待教育,以期从教育问题的全面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宏大背景之下,自觉地把政策、理论转化为实践层面的正确思路与行动,提升自身洞察教育观念、破解教育难题的能力与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就是要与有思想的人对话,与有智慧的人交流。学习的范畴不只是狭隘的政策学习,向理论学习,也包括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通过学习。在积淀校长教育智慧的同时,也丰富着校长教育话语的深刻内涵,培养着其对教育的情感,追寻着对小学校长办大教育的价值认同。
(三)遵循规律——让校长的教育话语弥漫厚重的人文情怀
对教育的一切想象力,都应源于校长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校长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和认知水平,决定着其教育目标追求与教育境界。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办教育是不容违背的教育“天道”。因此,如何让教育规律在校长的外显的教育话语中弥散厚重的人文情怀,给学校教育烙上人性的印记,这是校长时刻要琢磨的事。
坚持“以人为本”,将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归结到“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规律上来,它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自觉,应该成为校长更为宽广的文化胸襟和核心价值追求。
(四)超越自我——让校长的教育话语生命永葆青春
成功的人总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对校长而言,开辟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地带”,重构校长的教育管理话语,需要其勇于否定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是对校长自身的挑战。如果校长能够对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者的思索成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真正进入这三方的“中间地带”,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话语,那么也就不会丧失面对任何教育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五、三种教育话语基于学校融合的愿景
“中间地带”在哪里?三者的融合之路怎么走?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应具有什么样学术担当?校长教育话语的重构应寻求一种什么样的语境认同?这是我心中存在已久的、思索已久的命题,虽然不能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应更看重追寻的过程赋予我们的心灵的愉悦,甚至痛苦。我想,“中间地带”构筑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它对沉睡在我们校长心灵深处的思想与理论的一种深切唤醒,对教育基于学校的理想化诉求,是校长个人教育认知的自然流露。
肖川教授曾说过: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让人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人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性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我们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借用肖川先生的话,那么这样的校长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智慧的管理者,也很难拥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话语。
总之,三种教育话语的智慧融合源于思想,发端于学习,归宿于人本,迈向“中间地带”是一个苦苦追寻的过程,它是展现在远方地平线上的美丽图景,寄托着校长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收稿日期:20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