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物流系统的概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系统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一方面耗费了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废弃物的数量连年上升,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遵循循环经济思想,建设“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议题。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实质是所有资源能够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充分和持久的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技术、法律、政策等因素外,也离不开物流系统的支撑和保障。物流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通过包装、储存、运输及信息处理等手段,正向物流需要及时、准确、安全地将各种物资资源送达生产场所或消费场所,以提高资源使用的精益性;逆向物流需要及时、准确、安全地将各种废弃物送达回收场所或处置场所,以实现资源再生的规模性。物流系统还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全面监测各种物质资源的流量与流向,准确把握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与使用特性,从而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系统普遍存在设施规模小、布局分散、利用率低、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难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保障,是制约资源循环型社会构建的障碍这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微观、中观、宏观各层次的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均存在管理割裂与运作分散问题,缺乏整体优化思想和有效协调机制。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支撑和保障循环经济的物流系统构建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支撑和保障循环经济的物流系统构建角度,分析循环物流系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此提炼循环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正确把握循环物流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二、循环物流系统的内涵
对于循环物流系统的内涵,国内、外研究机构及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目前,国外暂未发现“循环物流”、“循环物流系统”两词的对应外文。但是在2002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次增加了“reverse”(逆向)一词,将物流定义修订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逆向流动以及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这一定义将物流系统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正向物流扩展到正向和逆向物流。
国内,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1],尚未收录“循环物流”、“循环物流系统”两词,具代表性的解释有:2003年,宋耀华[2]认为“循环物流系统是指物及其物流衍生物发生的空间和时间的位置移动的循环系统,是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2004年,谌国栋[3]认为“循环物流系统不仅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是作为联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桥梁的物流系统,它既包括正向物流系统,也包括逆向物流系统。”这两个定义均认为循环物流系统是包含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循环系统,但又各有所侧重:宋耀华的定义侧重对循环物流系统的流体和流向进行描述解释;谌国栋定义侧重于说明循环物流系统是联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重要纽带。
归纳以上国内外对于循环物流系统的解释,共同之处在于将循环物流系统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整合系统,本文认为仅从物流系统的流向这一角度概括循环物流系统的内涵不够全面,正向物流系统与逆向物流系统只是循环物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而不是循环物流系统的全部。因此,本文认为循环物流系统的内涵,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是为满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物流服务需求,由物流服务需求方、物流服务提供方及其他相关机构形成的一个包含所需物流运作要素的网络。
三、循环物流系统的外延
循环经济理论[4]认为,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以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为首要目标。在企业层面上,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上,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据此,并考虑循环物流系统的自身特点,本文认为循环物流系统的外延包括企业、产业链、社会三种类型。
(一)企业类型
企业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组成的闭环系统,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
企业构建循环物流系统具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首先,从技术角度,企业使用原材料的种类有限,企业熟悉其原材料的性质,具有再生利用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再生利用,可以避免浪费和减少原材料输入;其次,从管理角度,企业内部的循环便于操作,可以减少距离成本和避免交易成本。
(二)产业链类型
产业链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涵盖所有产业链上的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链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
由于产业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或层次不同,产业链往往由多种类型、多个国家的企业构成。同时,产业链类型中存在若干个不同范围的资源循环。因此,产业链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与企业类型相比,研究和构建均会有很大难度。
(三)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流活动,还包括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物流活动,其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社会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
社会类型的循环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在一定时间内,使得自然环境系统向社会经济系统输入的资源最小化,同时社会经济系统向自然环境系统输出的各种废弃物也达到最小化。
四、循环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基于上述对循环物流系统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并应用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等理论,本文认为循环物流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系统目标多元化
正向物流系统目标侧重于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供应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更多追求经济效益。逆向物流系统目标侧重于最大量的回收处理随时产生的固体废物,更多追求环境效益。
循环物流系统则需要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具体表现为:循环物流系统除了实现物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外,还包括促进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优化布局与充分利用,推动整个经济系统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型发展模式。因此,循环物流系统具有系统目标多元化的特征。
(二)系统边界延伸
物流系统具有五大流动要素[5]: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本文据此论述循环物流系统边界的延伸。
1.循环物流系统的流体
循环物流系统的流体有两种:一种是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以服务消费为目标的流体;另一种流体是消费过程完成后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而单向物流系统的流体仅包括其中的一种。
2.循环物流系统的流向
循环物流系统有两种流向:一种是流体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途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另一种是合理处置可回收利用物品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而单向物流系统的流向仅包括其中的一种。
3.循环物流系统的载体
单向物流系统一般侧重于研究承载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物品的载体,例如汽车、商品仓库等。而循环物流系统的载体除此之外,还包括运输废弃物的专用车辆、针对回收品功能进行测试的专用设备等。因而,循环物流系统的载体范围更广。
4.循环物流系统的流量
流量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量与流向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流向都有一种流量与之相对应。因为循环物流系统有两种流向渠道,所以其流量的范围也比单向物流系统要大,这也增加了流量计算的难度。
5.循环物流系统的流程
流程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流程与流向、流量一起构成了物流向量的三个数量特征,三者相互对应。因为循环物流系统流向、流量的范围比单向物流系统要广,所以循环物流系统流程的范围也相应延伸。
从循环物流系统的流动要素可以看出,其系统边界与单向物流系统相比有很大程度上的延伸,也增加了循环物流系统的研究与构建难度。
(三)系统功能扩展
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1]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里提到的基本功能是正向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循环物流系统是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有效整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回收、检测分类、再加工等扩展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1.回收功能
循环物流系统的回收功能是指将顾客所持有的产品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返回销售方。这里的销售方可能是产业链上任何一个节点,如来自顾客的产品可能返回到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也可能是下游的配送商、零售商。
2.检测与分类功能
循环物流系统的检测与分类功能是指对回收品的功能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产品结构特点以及产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进行分类处理。
3.再加工功能
循环物流系统的再加工功能是指对回收产品或分拆后的零部件进行加工,恢复其价值。例如,对于使用过的包装材料,一般需要经过再次加工维护后才能重新利用,这种再加工功能一般可以由包装回收商来完成。
4.报废处理功能
循环物流系统的报废处理功能是指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品或零部件,通过机械处理、地下掩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销毁。考虑到环境效益,循环物流系统的报废处理功能应以机械处理方式为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循环物流系统是能够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保障的物流系统,由相应的主体、客体、工具等要素构成,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循环物流系统包括企业、产业链、社会三种类型,具有系统目标多元化、系统边界延伸、系统功能扩展等基本特征。
构建循环物流系统,就是应用科学方法,促进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优化布局与充分利用,推动整个经济系统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型发展模式。为此,今后在构建循环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应融合多学科理论,研究循环物流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行循环物流系统实证研究,并研究循环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