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账户论文,启示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一直是经常困扰许多国家的一个问题,泰国从80年代末开始,在短短的4年里完全实现了资本账户的开放,这直接导致了1997年的经济危机。相比较而言,智利要谨慎得多,而且采取多种措施避免对经济的过多冲击,从下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泰国和智利两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不同:
一、两国开放方式不同
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泰国和智利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方式,即激进式和渐进式,大量事实证明,激进的开放形式,使泰国陷入了经济危机,而智利在70年代的激进开放也同样使该国陷入金融危机,80年代后更为谨慎的渐进开放,使智利的经济各项指标越来越好。
激进式开放主要是认为资本项目自由化与贸易改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的改革应该在经济改革的初期阶段同时进行,由于金融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可以同时实现,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活动都应在世界通行的利率水平和通行的贸易品价格水平基础之上进行。80年代后期以来,泰国为获取私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外资,在短短的四年里,实现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激进的,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泰国资本账户开放也有一定的条件,但是这种快速的自由化带来的冲击也是无法承受的。
渐进式开放主要是认为只有具备国内借贷活动能够在均衡(没有任何管制)的利率水平上进行,国内通货膨胀率被维持在可控制的水平上,并使本国货币没有必要持续贬值,具备充分的套利条件才能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而在条件不具备时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会造成不良后果。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一项风险巨大的自由化改革实验,想要成功地完成这一改革需要诸多前提条件,智利的实践证明,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政府管理宏观经济和确保金融稳定运行的经验也相当有限,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拥有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下仓促行事,势必会加大开放的风险,并可能最终导致失败。当然,坚持等到所有前提条件都具备才开始放松各种管制措施,也会失之而立于谨慎和保守,会错过及时利用外国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所以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宜采取渐进式方式,但也不可过于保守。
二、两国在开放中汇率制度发挥作用不同
泰国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该国在1984年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后,篮子中的币别与权数根据外贸比重定为美元80-82%,日元11-13%,马克6-8%,港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元共占0-3%,其中美元比重占绝对优势,此后不久根据对外交易中美元的实际使用比重又扩大了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此泰铢与美元汇率大致固定,盯住一篮子货币制与盯住美元制已无区别,泰铢汇率水平长期盯住美元不变,无疑会逐渐远离均衡汇率。
智利采取的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使比索汇率的弹性逐步增大,对美元的每日最大波动幅度在1988年由4%扩大到6%,1989年再扩大到10%。1985-1996年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到1992年比索每日汇率波动的法定最大幅度从原来的10%增加到20%。汇率安排进行市场化,由市场决定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这可以逐渐理顺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差异,实现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逐步改革的汇率制度,从而使智利能自主和独立地调节经济,而且余地更大。另外,智利根据经济实际通货膨胀情况使比索贬值。贬值幅度约3.5%,而比索的贬值抑制进口,而促进出口。据统计,出口额增加了大约2.6%,增加了产出并增加了就业,使国内经济迅速发展,连续保持3.6%的增长速度。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固定汇率制在抵御外来冲击和调节国际收支方面有无法弥补的局限性,这正是泰国失败的一个原因,而浮动汇率制却能解决以上问题,这也是智利成功的一个原因。
三、两国在开放中对资本账户流入的措施不同
泰国开放资本账户的重点是鼓励资本流入,而对资本流出方面相对谨慎。最主要步骤是1993年曼谷国际银行业(BIBF)的开业,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地域优势,在东南亚前中央计划经济体与国际资本间设立一个金融中介,但他缺乏实际需要,事实上将泰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泰国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大幅度开放国内股票市场,如减低红利税、证券出售的资本收益税和对红利汇出境外征收赋税的税率等。上述快速开放资本流入的措施,加上高利率政策和国内股票市场改革,以及高速经济增长,使泰国在6年间经历了占GDP9-13%的净资本流入。其中,非银行净资本流入从1991年每月200亿泰铢增加到1995年底的每月400亿泰铢,在危机爆发前,商业银行负债,包括BIBF贷款,从1991年底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419亿美元,非银行私人债务也从206亿美元增加到318亿美元,在这种快速流入、流动性充斥和缺乏可盈利的投资项目支持的情况下,使大部分的流入资本流入了股票和不动产,造成金融泡沫。(见表1)
表1 泰国金融机构在风险业务投资资产的比例(1996年底) 单位%
资料来源:Eandid Nijathawom & Thamisom Dejthamrong Capital Flows Exchange Rate and Monetary Thailand's Recent Experience Quarterly Bulletin Bank of Thailand Vol.34 No.September1997Figl.
1991年,智利政府开始对外国贷款征收一年期无偿准备金(URR),见表2,目的在于在不影响长期资本流入的前提下限制短期贷款,此后,URR上升,覆盖范围逐渐扩展到除外商直接投资以外的多数外资流入。为此,智利政府制定了一些配套措施,有人认为,资本控制的直接效果是外资流入的减少和高利率及低实际汇率。从统计资料看,1991年智利国际收支统计中的外资流入出现下降,但是,错误和遗漏项目上升显著,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外资避开资本管制,的确,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区别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交易更加困难。其中重要原因是与智利有稳固的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作基础,同时金融体系内在稳定性较强分不开。
表2 智利资本账户控制措施及有关规定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1997)和EYZAGUIRRE LEFORT
四、两国在金融压制清除后,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差异
商业银行资产占GN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规模的一种疗法,从表3可以看出,智利的这一比例在资本账户开放中变化不大,这是因为在1990年之前,智利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外资流入,并且在1991年后,智利放开了某些资本流出的限制,同时限制某些资本的流入,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外资流入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效应。而泰国的情况就不大一样。在1991年之前,银行资产的增大速度尚可称平衡,但之后,银行资产占GNP的比重从89%上升到1993年的102%的高水平,即使不排除两国货币化速度不同,自主性基础货币增长速度不同等因素对这一比例变化造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指标在两国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应归因于他们关于外资流入的对策不同。智利和泰国两国的贷款占GNP的比重变化情况对照也很鲜明:在这段时间里智利的这一指标总体是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有好几个年份回落;泰国则从1988年的51%猛增至1994年的89%,究其原因是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同,及监管力度不同,泰国银行对外负债形势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是投资于国内市场,而不是投资于外国证券或把资金贷给国外而导致外币净负债急剧上升,智利则不然,一直谨慎地控制资本流入,商业银行的外币负债呈下降趋势,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基本保持平衡,这说明在资本开放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对策,资产账户开放所导致的银行体系等结构的变化不利于经济的稳定,监管体系不健全、力度不够更是无法控制由此产生的后果。
表3 智利和泰国的银行业务情况(占GNP的百分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泰国失败的教训和智利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会有很大启示。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应该更加谨慎,而且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比如良好的金融环境、相应的监管措施、灵活的汇率制度、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充足的外汇储备、充分的企业活力等等,另外在开放初期,适当的管制也是必要的,等到开放成熟以后再放开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