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及对策研究——《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城镇论文,贫困人口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课题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贫困人口实地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经济收入
1、家庭经济收入与人均经济收入分析
1998年,西藏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6261.72元。表1.1表明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者人均年收入1582.9元、人均月收入131.91元,平均拥有储蓄的家庭占9.95%,最高储蓄为3000元。月人均收入50~300元占受调查人数79.01%,其中月人均收入150~299元人数居多,月人均收入高于300元人数仅占3.31%。
表1.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月平均收入分布
现阶段西藏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需的状况,劳动者收入低。私营经济单位就业者占从业人口比重不足10%,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差,不具备在私营经济单位就业的能力。表1.2反映了受调查者在不同就业单位的收入状况,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单位就业者收入高于个体被雇和集体经济单位就业者收入水平。
表1.2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不同就业单位收入状况
单位
人均年收入(元) 人均月收入(元)
国有经济
7135.11
594.59
集体经济
3793.5
316.13
个体经济
10916.84
909.74
个体被雇
2973.27
247.77
离退休再就业
0
0
在受调查人员中,无收入人口占总数的73.45%,非就业者收入来源较单一,家庭副业生产收入仅为2.83%,而有3.01%户家庭依靠亲人赡养和赠送,0.56%户靠变卖财产来维持生存。
在被调查的723人中,获失业救济金的仅仅有3人,享受政府救济津贴人口占12.5%,人均月津贴为313.77元,享受初级医疗保险津贴人口占2.45%,人均月津贴30.11元。
表1.3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社会保险津贴来源
来源
人均年津帖(元) 人均月津贴(元)
失业救济金
975
325
养老保险金
7272 606
政府救济金
3765.27
313.77
医疗保险金
361.23
30.11
2、职行业构成与收入水平分析
表1.4反映了不同就业单位、不同性别的受调查者月平均收入差异,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居多,集体经济单位和私营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偏低。被调查的男性就业人数占43.76%,女性就业人数占25%。男性主要在国有经济单位做工,女性以个体被雇方式做工为主,一般从事清洁、保姆、服务人员等工作,收入水平比男性收入要低。
表1.4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不同性别就业差异
*括号内数字为样本量,以后各表同此。
3、对收入满意程度分析
在对181户家庭调查中,回答对个人经济收入感到“还可以”的人数占24.86%,“非常满意”的占0.53%,“满意”的占14.92%,“不满意”的占40.88%,“非常不满意”的占18.79%。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受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现状是不满意的。
(二)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消费支出与恩格尔系数
1、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分析
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家庭户一年内平均每人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各种商品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的人均支出。平均消费率作为测定消费支出与生活费收入的相关因子,平均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额/人均生活费收入额。据统计受调查者平均消费率为81.34%,收支基本平衡。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者用于食品支出比重为79.26%,教育、衣着支出比重分别为7.41%和6.49%,居住、交通、通讯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娱消费支出明显偏低。形成这种不合理消费结构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低下,以致实际收入不可能提高对耐用消费品(分别属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两类)、交通、通讯、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表2.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消费支出
单位:元/年
饮食消费仍是每个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调查者粮食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35.66%,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51.53千克,人均酥油消费量仅6.37千克,而副食和烟酒茶支出分别为全部食品支出的22.04%和10.57%。食品消费支出中粮食支出比重明显偏大,其次为肉类、酥油和蔬菜,用于卷烟类消费支出高于蛋奶、水产品、茶和酒类。表2.2中可以看出,食品结构单一,“吃”的质量很差。
表2.2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食品人均年消费支出
单位:元、千克
2、恩格尔系数分析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如果恩格尔系数在60%及以上,为贫困阶段,而在50~59%之间为勉强度日的维生阶段,在40~50%之间为小康生活水平阶段,20~40%之间为富裕阶段,20%以下便是极为富裕的阶段。从受调查者情况看,恩格尔系数高达79.26%,这表明目前的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的阶段。
(三)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状况
1、就业生活质量与劳动力结构分析
在劳动适龄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就业机会,不仅是一种劳动力的闲置,也将使个人失去经济来源和工作的乐趣。
1.1受调查者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
劳动适龄人口(15~60岁)占总人口比重称之为成人系数。受调查者成人系数为71.07%,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为23.97%,老年人口(60岁以上)仅占人口比重的4.82%。劳动总负担系数为40.5%,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72%,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6.78%。而劳动适龄人口中15~29岁人口比重为41.28%,30~44岁人口比重为31.2%,45~59岁人口比重为21.51%。受调查者中男性与女性各年龄组人口分布差异不大,青壮年人口就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72.48%。这些数据表明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者中具有充沛劳动能力的人口占多数,但其中有就业收入的仅占26.56%,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
1.2 在业人口职业构成分析
在西藏城镇的贫困人口中,从业人员就业结构随着职行业结构和就业素质的变化比过去有所改善。表3.1反映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为19.77%,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为40.11%,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为40.09%。从职业的构成情况来看,工人、服务人员、农民的比重就占77.39%以上,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偏高,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工作人员、行政办事人员和干部的比重不足10%,比例明显偏低。
表3.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结构
1.3 非在业人口构成分析
“低收入、低消费、低就业”是西藏城镇贫困化问题特点之一。受调查者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供过于需,劳动力素质差,再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企业体制改革导致隐性失业的显性化。非在业人口中市镇待业、失业人口比重为41.74%,料理家务人口比重为21.63%,在校生人口比重为33.21%,离退休和民政对象人口比重为3.42%。
1.4 对受调查者就业满意程度分析
就业生活质量除了用就业行业或职业来辨析生活质量的高低之外,还可通过对就业满意度的计量来见分晓。总体来看,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就业和非就业者对现状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占72.93%。“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前十位原因是“无收入”、“找不到工作”、“闲暇无聊”、“受人冷眼”、“没有人问及”和“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劳动收入低”、“福利差、”“住房条件差”。对就业感到“一般”或“还可以”的占27.07%,位于前三位的原因是“领导与同事关心”、“基本达到温饱”、“自己劳动技能差”。
2、失业与待业人口结构分析
随着西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城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加之企业体制转型力度加大,下岗职工人数和失业人数增加。据本课题组对城镇贫困人口失业或待业调查表明,其比重高达63.37%(包括料理家务人口)。
2.1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段被调查者的失业与待业状况
在受调查者中,文盲率比重为40.95%,小学学历人口比重为29.74%,初中学历人口比重为25%,高中学历人口比重为2.16%,职高及大学学历人口比重占3.02%。城镇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人口比重明显偏高,表3.2反映了受调查者不同年龄组情况,其中文盲程度相差不明显,小学文化程度人口集中在15~29岁年龄组,30~44岁和45~50岁年龄组人口中具有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几乎没有。受调查的男性人口中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比重远远高于女性人口,两者之间文盲率比重相差不大。
表3.2 受调查人口不同年龄段的文化教育结构
2.2 失业与待业人口形成原因
受调查者中因企业亏损导致失业的人口占22.22%,企业停产导致失业4人,被单位解雇导致失业3人,自愿失业1人。企业亏损是形成失业的首要原因。西藏企业自身面临资金严重短缺、设备陈旧、经济效益差、人员富余、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没有企业能为城镇较多的失业或待业人群提供再就业机会,而且无业可就。由于西藏地区社会保障体制实施晚,起点低,地方政府财政无力,经费来源途径单一,使得失业救助无从谈及。受调查者中仅3人享受失业救济金,而西藏地方劳动力服务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对于城镇贫困人口群失业或待业的处境显得爱莫能助。
受调查者中待业与失业人口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集中体现在:(1)行业与失业人口劳动就业面狭窄,大量外来人口补充到西藏劳务市场,对城市贫困人口群的就业形成了巨大压力;(2)地方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不能创造再就业机会,受调查者中只有极少数人得到了再就业救助;(3)待业与失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劳动技能水平差,就业观念落后,缺乏敬业精神,这种现象成了再就业最大的阻力。受调查者在回答“您尝试找过工作几次”、“您去参加过文化、技能培训吗”时,回答“不足10次”和“没有”者占绝大多数。失业与待业时间调查中,半年至一年的人数占10%,一年至两年的人数占9%,而两年以上人数占81%,其中待业或失业时间在3~5年的人数为84%,待业时间较长的达8年。(4)受调查的女性失业和待业的主要原因是充当家庭主妇角色,在家中照顾丈夫、小孩和残病人;(5)西藏城镇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贫困人口主要靠卖青稞酒、蹬三轮、做清洁和搬运工人、出租房屋、做点小生意等来艰难地维持生计,这些弱势人群应当尽快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四)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居住水平
居住水平,包括居住面积或间数、住房设施和受调查者对居住状况的满意度。居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尺度,人均居住间数大体反映居住的数量,住房设施反映住房的质量,满意度则反映受调查者对居住状况的主观评价。三者合而为一,将能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居住方面的生活质量。
1、居住面积、间数或住房设施
在受调查者中,拥有私房(含自建、自建公助)的家庭占19.33%,80.66%的家庭主要是租用单位的公房,少量是租借私房。从居住面积和间数上来看,受调查者住房总使用面积大致可分为5档:12~39平方米的住户占38.12%,40~80平方米的住户占51.93%,80~150平方米的住户占5.53%,150~500平方米的住户有8户。每户有房(不包括厨房、厕所)2间或3间的占82.19%,1间的占6.9%,4间或5间的占5.82%,6间以上的有2户。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居住拥挤率较低,人口居住面积宽敞,受调查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达18.42平方米,80.66%的公房拥有者享受着与非贫困人口同等的福利分房权利,但相对来说,住房面积、间数和住房质量远不及非贫困人口。
居住水平既反映在人均居住面积或居室间数上,也反映在住房设施上。表4.1中的受调查者独自拥有厕所的家庭占28.18%,拥有自来水的家庭占34.46%,独自拥有厨房的家庭占53.04%,煤气或电拥有户占85.08%,拥有浴室仅一户。西藏城镇人口中没有独自厕所和自来水的人口比重很高,还有14.92%的家庭住房中无煤气或电,生活照明或燃料以煤油、柴、牛粪为主。
作为小康标准的住房设施,应当做到一家一户拥有独自的厕所、浴室、自来水、煤气和暖气。然而我们看到,目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居住质量差,不仅没有完善的住房设施,而且仍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居住在旧式平房和危陋房内,室内的陈设也相当简陋。
表4.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生活设施单独使用状况
2、居住区环境满意度
居住区环境满意度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研究居住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主观指标。对此,受调查者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35.19%,感到“一般”或“还可以”的占46.93%,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17.87%。
城市贫民受调查户附近生活设施中普遍存在公共浴室、公共自来水、公共厕所稀少的问题,成为影响贫民对住区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城镇贫困户住区(除少数企业单位)内供水、供电、菜市场、副食店、交通邮电、地下管线、污水和垃圾处理场所等生活设施不齐全,认为日常生活“不方便”的住户占多数。同时,居住区附近的治安状况如何对住区居民的生活影响比较大。通过调查,西藏城镇贫困户居住区的治安状况总体上较好,37.99%的家庭感到治安状况“较好”或“非常好”,46.37%的家庭感到治安状况“一般”或“还可以”,有15.65%的家庭感到治安状况较“差”或“很差”,安全感差的家庭集中在城市贫民住区。
(五)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
1、受调查人口文化程度分析
课题组调查将不同文化层次的受教育年限分别定为小学以下0~4年、小学4.5年、初中7.5年、高中10.5年和大学14年以上。以上教育年限取值的根据是:小学以下即为文盲半文盲,这种人群对西藏地区的发展无法构成积极的推动力,故等于未受教育;小学4.5年,是考虑到最低限度读了四年半书之后,才有可能脱离文盲半文盲状况;初中和高中分别取值教育年限的中值,加上前面小学或初中毕业的教育年限(在调查问卷中,没有标明是肄业还是毕业生,如以毕业年限计算,显然夸大了教育程度);大学为14年,系以大学肄业三年计算,一旦进入大学,中途辍学、退学者属极少数。对表5.1和表5.2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表5.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文化程度
表5.2 受调查者适龄人口入学、辍学程度
(1)根据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小康”量化指标,中学入学率为55~60%。在受调查人口中只有2.05%为大学文化教育程度,4.44%为高中文化教育程度,45.45%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层次峰值是小学及以下程度,而中学入学率则为24.92%。
(2)受调查者男性文化层次略高于女性人口,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层比重为33.62%,而女性为49.42%;大学文化层次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不大,都是相当稀缺。
(3)表5.2反映了受调查者适龄儿童入学和辍学情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远高于初中、高中人口,高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3.8%。但适龄儿童辍学人口中,小学人口辍学率差异不大,男性初等教育入学率略高于女性人口,男性与女性适龄儿童初等、中等教育辍学率差异不大。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者青、壮年组文盲和半文盲率相当高的根本原因,是贫困人口群受小学义务教育条件不很成熟。
(4)在回答对现有教育程度是否感到满意的问题时,87.3%的人感到不满意。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付不起学费,或者家庭经济困难。对是否有能力供子女上学直到实现他们所希望的教育水平问题,80%以上的人认为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但他们希望子女都上学,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将来经济收入高,二是将来社会地位高。显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低是他们关注的两大问题。
2、受调查者不同年龄段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状况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贫困人口教育质量的客观指标,课题调查组对拉萨市城关区45个贫困户进行了相关调查。由表5.3可知,受调查人口受教育结构处于不发达型模式,初等教育在教育结构中占绝对优势,是教育结构的重心所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所占份额较少,呈较传统型的更为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
如果把不同的年龄当作是其相当年代的反映,则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等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54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极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
表5.3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年龄段别文化教育结构
单位:年
(六)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健康与婚姻家庭生活质量
1、受调查人口健康生活质量分析
由于我们在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进行抽象调查时,只取得了婴儿死亡数据,也就不可能得到“1岁预期寿命”数据。此外在调查问卷中设有“与您同龄人相比较,您认为自己身体怎样”的问题,基于本项是以同龄人相比较来感受自己健康的,因此,原则上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课题组成员调查时对受调查家庭户主的“潜在积极乐观态度”进行了主观判断。
从总体上看,受调查者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状态,37.57%的人口感到“较差”或“很差”,49.72%的人口感到“一般”或“还可以”,12.26%的人口感到“较好”或“很好”。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现阶段享受初级医疗保障水平极低,受调查者(453人)人均年医疗费支出水平为173.49元,人均月医疗费支出水平为14.46元。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城镇贫困人口健康条件基本得到一些保障,如受调查户中仅有5个婴儿发生死亡,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妇女安全健康妊娠条件差,孕产期妇女营养水平低,婴儿体弱或疾病。另外,课题组成员对贫困户主的“潜在积极乐观态度”的调查中,有34.81%的户主为“较差”或“很差”,59.12%的户主为“一般”或“还可以”,6.08%的户主为“较好”。而受调查者由于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贫困,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使其自信心不足,自我参与社会意识差。这一调查结果应引起政府关注。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切勿忘记医疗卫生保健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医疗卫生保健的体制问题,应将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医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婚姻与家庭生活质量分析
除极少数独身者和年老丧偶者外,人的一生中60~70%的生命之年都处于婚姻状态中。影响婚姻家庭生活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夫妇双方的家务承担情况,夫妻的感情如何等。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户家庭规模平均为4人,家庭户类型构成中二代户占63.13%,三代户及三代以上户占9.5%,一代户占24.02%,单身户则占3.35%,二代、一代家庭户类型占绝大多数。受调查者在被问及“夫妇感情”、“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时,认为“非常疼爱”的占14.97%,“疼爱”的占64.67%,“还可以”的占19.76%,“不疼爱”的占0.59%,“很不疼爱”的为零。受调查者家庭状况趋于和睦,夫妇之间相互体贴和照顾,这也体现出藏民族尊老爱幼、善良、质朴的传统美德。但是,也应看到受调查者中“妻子”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工作量,生活负荷重于“丈夫”,在长期慢性疲劳状态下,身心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妻子”没有多少娱乐活动,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和接受生产及生活知识技术的培训;相反受西藏传统文化束缚,妇女的家庭地位低,受“丈夫”酗酒殴打事件也时常发生。可见,提高贫困人口群妇女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产生贫困的原因
1、历史性的
历年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告诉我们,西藏城镇中等收入及以下户居民的消费性支出费用比重大。这说明,一方面国家所制定的各种对农副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和西藏农副产品高的边际成本等,会直接影响到西藏城市居民的消费,加大城市民民在食品消费中的支出;另一方面西藏城市居民家庭长期在生存生活水平和温饱生活水平间徘徊。1997年最低收入户(其中包括困难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67.7%、69.52%、60.7%、56.6%、60.26%、46.24%和40.63%。这说明,中等收入户以下家庭仍处在绝对贫困阶段,只有极少数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开始步入小康行列。西藏城镇居民1990、1993、1995、1996、1997、1998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66.29%、54.19%、57.6%、57.14%、55.67%和52.9%,表明90年代西藏城镇居民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速度很缓慢。同时,由于国家将统“保”转为统“包”,责任分散在国家、企业、个人,由三者共同负担责任,加之各项制度改革到位,西藏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费用比重明显地提高,费用增加。拿1998年同1990年相比,衣着消费支出较稳定,而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略有下降,医疗保健由原来的0.7%上升至4.28%,交通和通讯支出由0.88%上升至4.76%,教育支出由3.6%上升至6.61%,居住支出由2.0%上升至5.36%。另外,除食品和设备用品方面以外,其他方面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均大于1。90年代中后期,西藏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逐渐在拉大,越来越多的城镇贫困居民支出费用不足,食品消费量少质差,抵御风险能力差,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2、阶层性的
西藏城镇贫困阶层性的原因既有中国城市的共性,也有西藏地区城市的个性。(1)政府为城镇贫困居民的食品、营养、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提供社会保障力度偏小,受调查者中失业和待业人口比重高达63.37%,但享受失业救济保障的人数寥寥无几。除了交通运输业、部分街道小区能为少数失业或待业贫困人口提供再就业机会外,政府再就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由于难以保全所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退休保证金,再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离退休保险金不足,加重了部分离退休职工家庭的负担。同时,受调查人口的消费补贴,如房租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取暖补贴、水电气补贴、生活困难补助等“明补”金额极小或无。(2)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择业观念陈旧,就业难和再就业难现象导致就业面下降,这样既减少了家庭总收入,又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家庭从业人员负担系数。受调查者劳动总负担系数为40.57%,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72%,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6.78%。失业或待业人口普遍缺乏择业精神,宁愿坐等政府救济,不愿去尝试做脏、累、苦的差事。尽管外地人说西藏的钱好挣,但待业职工却“不动凡心”,西藏多数城市的修鞋、擦鞋、收废品、卖菜等几乎都成了外地打工族的天下,而失业或待业人口仍然处境未改。面对市场竞争,外地打工族和本地市待业职工的心态明显反差,一个是背水而战求生存,一个是背靠国家等饭吃;一个是适应社会需求拾遗补缺勤劳致富,一个是顾面子宁愿受穷也不干活。(3)在市场竞争中,由于行业性亏损和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致使西藏三分之一的建筑性企业面临严重经营危机,有的已正式破产,失业人员再就业更困难。像西藏商业、水泥制造厂、皮革制造厂等企业单一的产品结构远远适应不了市场竞争需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效益欠佳,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隐性失业人员增加,隐性失业人员仅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收入,而且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某些行业职工最低工资也难以保证。
3、家庭性的
调查表明,受调查的西藏城镇贫困者生活费收入为1582.9元/人·年,消费性支出为1287.51元/人·年,恩格尔系数为79.26%。他们的家庭往往就业人口少,就业者在非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工资低,福利少;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不但从市场分配中获得收入少于其他人,而且从政府分配中获得收入也少于其他人,他们同时受到市场和政府的双层忽视。
受调查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量为4人,无收入者占家庭平均人口数的比值为2.93,贫困户离退休再就业人员为零,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35.94%,贫困户家庭承受生活能力差,基本上收支相抵或收不抵支,生活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例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教育、住房等方面支付费用也在加大,同时还要承担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多余支付费用。受调查者中文盲率偏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数的72.8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为6.49%。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缺少技能使得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获取微薄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家庭的这些特征,也就是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资金少、生活不稳定,同时福利差,如分不到住房或者分到的住房居室条件差,所在居住区卫生不好,治安较乱,没有初级公费医疗或者单位无力报销医药费,等等,所有上述这些因素,使得贫困家庭无法摆脱贫困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三、西藏城镇“反贫困”对策
如何尽快解决城镇贫困问题?国外有人以为当一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这部分人口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全面的经济增长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应该以救济性扶贫为主。显然,这种观点对解决西藏城镇贫困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西藏城镇贫困同西藏区域性贫困和西藏农牧区的贫困一脉相承,要想从根本上清除城镇贫困,西藏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思路应由救济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开发性扶贫转变;由扶持贫困区域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
1、西藏城镇“反贫困”主体——政府是清除绝对贫困的核心力量,政府的“反贫困”主要意愿和决策支持是清除城镇贫困的关键。
1.1政府直接参与“反贫困”战略的实施
政府财政支出形式中,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使得扶贫资金难以抵达贫困人口手中。这是因为:(1)绝大多数扶贫资金都是以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贫困户由于还贷能力差,又难以找到担保,因此,很难得到这笔资金;(2)由各级地方政府充当投资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诸如民族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业等绝大多数都是按传统的计划模式经营,往往经济效益较差,而且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大多被各类“强势人群”所占有,贫困人口根本无法享受工业化的利益。现阶段政府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却很少得到改善。因此,西藏城镇阶层性反贫困战略应在政府直接参与下,由民政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
1.2建立西藏“反贫困”领域的管理体制
西藏政府“反贫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是:(1)制定符合西藏当前情况的农村、城镇的贫困线;(2)建立一个独立和客观的反贫困管理、监督制度。
2、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机会,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收入构成中,来自财产的收入很少,转移支付性收入也不足,绝大部分是生产性收入,特别是劳动性收入。这样一种人口、经济、资源结构格局,一方面出现了贫困人口越来越陷入困苦境地,一方面也出现了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大量浪费。为此,应扩大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机会的途径:
(1)加速城镇化,实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西藏城镇量的增加极为艰难,根本没有大量发展新兴小城镇的余地,应扩大现有城镇的规模,集中产业,形成增长极。西藏政府应当促进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加工业发展,诸如农林牧副产品加工业、旅游新产品加工业、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加工业,通过结合西藏本地资源优势,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生产力。这就一方面为城镇的贫困人口提供了获得就业收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大量来自农牧区的民工或移民提供了获得收入的机会,有利于减轻农村和城镇贫困。
(2)政府机关实行“消肿”计划,事业单位精简“吃皇粮”人员,促进国有企业尽快转制。
(3)建立西藏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西藏劳动力在市场上分为三个主要群体:本地劳动力、外来城镇居民、外来民工。这三种人的就业机会、就业范围、工资待遇、在生产中的分工和地位有很大差异。外来城镇居民大多具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一般从事个体经营(诸如餐饮、服装、耐用品、装潢、电脑业等)、业务(像文秘、营销、广告设计、会计、律师等)、技术和管理等工作。外来民工主要在建筑、修路和企业中打工。绝大多数脏、累的工作由外来民工承担。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劳动力受到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性的制约,一般在企事业单位担任工人、服务人员、保管员、保安人员、临时工等角色。这三种劳动力在横向上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西藏政府要保护本地城镇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的劳动权利,单靠现行劳动力市场自行调节是不公平的。为此,应针对西藏区域性劳动力结构特征(包括农村劳动力),以解决当地城镇和农牧区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为根本,建立西藏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4)对贫困人口进行信贷支持
一种选择是银行扶贫帖息贷款方案,但鉴于贫困人口还贷能力差,银行管理和机会成本之高非银行正常利率所能弥补,故只能靠政府扶持;另一种选择是社会福利方案,其经营得到政府或援助捐赠人的补助,难题是如果持续经营,需源源不断地给予补贴,但这也只能使少数人获得优惠,多数贫困户一旦失去补贴,即可能返贫。对贫困人口进行信贷支持,在资金方面向贫困人口提供较大的投入,投入的力度一定要达到足以解决贫困用户改善其生产条件的水平,资金来源除国家财政和银行扶持贷款外,也应积极引入国际社会支援和社会各界捐赠投入扶贫。
3、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特别是初等教育、职业培训、初级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他们利用经济机会、竞争就业上岗的能力。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贫困根源于不利的生存背景,根源于缺乏教育训练,根源于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贫困”行动是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1)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利用教育财政拨款,在贫困人群相对集中的街道增建新教学点,减免贫困户上学儿童的学费,给贫困户上学儿童提供食品补贴。同时规定贫困户是否送自己家中的适龄儿童上学,是能否得到反贫困援助和能否参加其他反贫困项目的必要条件。
(2)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途径:利用财政拨款和贴息贷款,为贫困人口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养殖、民族传统手工艺、饭店服务、计算机运用、汽车驾驶、家电维修、市场营销、会计、文秘等技术培训。对企业的职工特别是新招收的临时工,要轮流进行岗位培训,把技术、文化合格水平与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将给予物资和资金投入的方式转向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上来。
(3)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途径:利用财政拨款,为贫困人口建立定点医疗网点,为贫困户的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为贫困户的妇女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用品和为产妇提供接生费用,为贫困户婴儿免费提供免疫服务。
(4)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社区内拥有适当的公共资源,依靠住区成员共建必需公用设施,清除垃圾,建设绿地;社区内共建活动室、图书室、文化补习室、职业技术培训室,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如孤儿院、敬老院等,改革社区机构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体制。
4、为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那些因丧失劳动能力,因不可抗拒的自然或社会灾难而暂时或永久地陷入贫困状态中的人口的基本需求得到保证。
(1)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保障标准制度因地因时而异;应考虑居民吃、穿的需要,兼顾住(主要是租房)、医、交通、教育的需要;应考虑本地物价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符合西藏城市居民实际的保障标准。其次,必须使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相分离,明确职责,实行行政管理机构、经办机构、监督机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分级管理体制。再者,实施以社会管理为主、社区和单位管理为补充的多层管理体系。
(2)城镇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中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食品价格补贴、配给食品补贴和补充性食品补贴。现阶段西藏政府对城市居民的食品“暗补”方式,倒成了给有钱买粮吃的人给予食品补贴;不仅补粮食,还补菜和鱼肉蛋,而没钱买粮吃的人,则要自己去想办法。应将使这种普遍的食品补贴方式转变为向贫困人口群体的食品“明补”,直接提高他们食品供给水平和食品营养水平,使大多数贫困人口免于饥饿。
(3)城镇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供老年养老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初级医疗保险,保证残疾人和失去劳动力贫困户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可由国家办的社会保险、地方办的互助性保险及企业的保险福利措施相结合。
(4)实施“一帮一”救助工程的主要途径:以地方政府领导、一般干部为主,实施对城市贫困户、特困户“一帮一”的一户对一户或几户对一户的帮困工作;实施对企业贫困户跨企业性的帮困工作;制定政府“一帮一”反贫困工作体制。
标签:贫困人口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