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浅析论文_潘楠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浅析论文_潘楠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借鉴先秦儒家的仁学和平庸,注重正义,将以信为本的思想融入现代组织文化管理中去。组织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育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组织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组织;儒家组织;组织管理

一、组织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指一种系统,其中许多元素以某种方式相互链接。从狭义上说,组织是人们专门用于社会管理的。就是指人们为实现想要实现的目标,而形成的集体,组织不仅仅是社会细胞的组成和社会的基本单位的组成,也是社会中的基础组成。从管理的角度看,所谓组织,是指在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精心设计的结构和自觉协调的活动体系的社会实体。

二、儒家组织管理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以混乱和大萧条为特征。面对这种情况,各种思想流派都在寻求一种使社会和国家富强的方法。因此,儒家思想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在不同人的意见中脱颖而出。

先秦儒家的管理中,特别强调“礼”在管理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人的言行,实行国家的管理。孔子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来管理社会的要求,做到在自己的职位就做自己的事情,不在自己所在的职位,就不要越职管理。孟子也强调礼作为管理的标准,他强调没有规则,做不成事情。认为“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规范,是规范整个社会关系,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工具。孔子之后,荀子提出了“正确的名称和正确的位置”理论,要求社会中的个人根据自己的地位行事,并遵循组织的基本规范。“礼”被视为人行为的前提,是组织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基础。

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活动,通过将人与“礼”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实现。因此,先秦儒家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上。组织与管理将组织与个人紧密结合,以组织的稳定性为管理目标。

(一)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1、以民为本,公正廉洁

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实现“礼”治理的基本手段是“仁”。孔子把“仁”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他看来,“仁”主要是关于“仁爱”,即实现组织的管理,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孟子特别强调了在天下施行仁政。孔子与荀子是不同的,在他的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他自己的独特的组织和管理思想,仁的管理策略往往是民族和平的基础,在荀子看来,“礼”是社会的一种整体必须遵循行为准则,如果不是仁慈的治理作为基础,“礼”不能继续下去,那么就没有政治上的“好”或“损”。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精神,体现在管理者具体实施管理行为的过程中。这种精神要求管理者关心人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被统治者,在此,孟子认为,只有具有爱仁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才能身居高位,成为合格的管理者,而如果让没有这种精神的人当权,他就会责怪国家和人民,施行暴政,使民不聊生。荀子认为一国之君不是一出生就是当君王的,上天想要立君王,也是为了人民可以更好的生活。

2、举贤用能,知人善任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才能在整个组织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政治的存亡与否,所以管理者应该十分重视选用人才。孔子认为这个人在位时,他的政治就能被执行,如果这个人不在统治地位了,他的政权就衰落了,他的政令也不能被执行了。荀子认为,要使组织的政治繁荣,实现伟大的事业,就必须选拔人才。可以看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才能否被利用是组织的关键,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人才呢?

首先,有必要全面检查这个人的言行。孔子认为,如果你想选择一个令人满意的人,你必须从他的工作动机,原因和行动的行动,他做了什么等方面来认识一个人,不然就会被一个人的外表所欺骗。孔子特别注重观察个人行为,从他的实际行动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可以被任用。这是对孔子在学习中对长期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起初他对于人的判断,是听了他说的话后就相信了他们会产生相应的行为;但是现在他对于人的判断是,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决定这个人是不是与组织的要求相符合。一个人的实际表现是考察他和改变他的地位的标准。其次,要雇用的人才必须是有才能的和有德性的,并且才能和德行要同时具备,并且还要有谋略有勇气、勇敢。“德”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思想和诚信的人,对否心中有人民,是否能使百姓快乐生活。“知”是指被任用的人是否具有从事该工作所需的能力。荀子认为,我们选择的人才必须是德智都具备的人。找出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人才。先秦儒家认为,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是遵循适当的原则。充分观察人、理解人之后,把每个人安排到适当的位置,把礼做为人才的行为规范,形成完整、有序的组织架构。

3、需求管理

管理者应当关注被管理者需要的满足,先秦儒家认为民众的需要是有先后的而且是复杂的,孔子认为如果想管理好一个国家,必让民众吃饱饭,然后富起来,才能教育他们。先秦儒对民众需要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义利之辩中,孟子提出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要舍生取义。孟子是非常直接的,正义和利益都是人类生存的欲望。但是当这种需求发生冲突时,应该果断地选择决定性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追求利益了,相反他们认为对于个体来说,利益是个体努力的目的,就组织来说,利益是组织合作的目的。人的需要是有不同级别的,是多个方面的,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之中,利益是个人生存合作的基础,然而当这个基础与义相违背时,就应该毅然舍利而取义。作为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应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同时也应当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民众是有利益的需求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民众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对被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相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先秦儒家对被管理者的论述较少,但他们对被管理者所提出的要求仍然值得我们探索。

被管理者应忠于组织。在孔子看来,作为一名被管理者,行政机关的职责主要是反映管理者的意志。君主和臣子之间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还有对双方的尊重,所以他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君”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君主承担着治国安邦、强大国势的重任。实际上,我们应该着重强调忠诚的重要性,“忠”并不是一味奉承,更不是唯命是从,而是帮助君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帮助君主更好的治理国家。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这一思想。他认识到作为被管理者,对君主的忠诚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被管理者,让君主施以仁政继而获得民心。可以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十分有开创性的并且影响深远。荀子则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荀子看来,这种主观能动性既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依靠后天培养的,而是人们“群”的结果。就是说,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只有融入组织之中,才能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彰显个人的魅力。但他也提倡,作为臣子应该“从道而不从君”[3]。在先秦儒家看来,有“道”之政是国际兴旺、经济发达的社会,是处处体现和谐的社会。作为臣子就应当为君主考虑,积极建言献策,才能使得国家外无无远忧愁,也无内患。

(三)对组织运行提出的要求

先秦儒家的组织管理思想中不仅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出了要求,而且对组织的架构和行为准则也有明确的观点。

1、礼法并重,纪律严明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认为,纪律是管理组织和组织运作的保证。而这种保障作用,主要是借“礼”来发挥的,先秦儒家仪式的本质是人类组织中外部规范的内化,也就是说,这种规范一定程度上依靠着人格的塑造,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持久力;如果把“礼”看成是先秦儒家组织管理的内部手段,那么法律则是控制组织强力的外部手段。人们认为,遵循各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规则是人民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礼与法的关系中,进一步认为礼是法律的准绳,法是依据礼的原则并为维护礼而制定的,两者都是管理国家和组织的根本原则,并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律制度结合起来。

2、明确分工,协力合作

先秦儒家认为,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各部门的明确分工以及通力合作,这种合作并不是组织内部职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合作使得效率达到最高点。孟子认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4]这种分工合作的思想是我们应当认真品读与学习的,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不仅认为整个组织的运行需要分工与合作,而且着重强调了合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群”,而人之所以能在生活中结成群体,是由于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在他看来,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所以才能相互依靠而结成集体,依靠群体力量来实现体现自身的价值。他认为组织需要能够运作和协调,更需要各个部分的合作,所以在荀子看来,一次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而且他们还认为,稳定与统一必须是组织管理的目标。

三、儒家的组织文化

孔子认为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社会效益,做到仁和中庸,重义轻利,以信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组织文化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这意味着管理者要以人为本,组织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所以就要做到“克己复礼”。关于“仁”的方法,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在管理过程中将善的方面推广到实践中去,这是他的思想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从消极方面推己及人。有关“和”的思想,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拉山头,不搞小集团。对于实现“和”的方法,孔子提出“中庸之道”通俗地说就是要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过犹不及”。在处事待物和组织管理中,孔子提出即既要有主见,但又不主观;既有一定指归,但又不固执。对人要分寸掌握要适度。同时认识和掌握度,要因时因地而异,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义以生利”,“利从义出”,要“重义轻利”,即儒家的组织文化要以社会效益为重,在实现社会效益中追求组织自身的效益。组织和管理者只有在群体中树立起积极的形象,公众或被管理者才能对他有信任感,所以组织管理才能更加有效率,因此,管理者要以信为本。

四、对当代组织的启示

对管理者来说,当代组织管理者最需要具备的是“伯乐”精神,知人善任,正如先秦儒家所认为,组织管理中用最重要的是遵循适才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地了解个体才能后,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以礼为规范,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行有序、协调高效的组织结构。在选拔人才方面,当代组织应更加侧重建立自然系统,意识到在组织结构中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是“被雇佣的劳动力”,他们投入的是脑力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态度、感情和发展目标,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做为管理者应该站在被管理者的心里层面进行管理,更注重被管理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与被管理者来说,对公司的忠诚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孔子所说,作为一名被管理者,主要就是执行管理者的命令,体现他的意志。同时孔子也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对当今组织管理来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当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组织内部各部门的高效运转,才能使得组织效率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论语·泰伯[M].

[2]论语·为政[M].

[3]荀子·王制[M].

[4]孟子·尽心上[M].

作者简介:潘楠,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哲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学。

论文作者:潘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浅析论文_潘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