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体验,从活动中探究论文_巢锋远

在生活中体验,从活动中探究论文_巢锋远

——谈谈数学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

广东省广州从化希贤小学 510900

数学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韵味十足的生活情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无味。但数学学科又真切地反映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并且加以运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实际意义。

一、立足日常生活的事与物,注重学生数学的“生活”经历

1.创设情境,积极利用身边事、身边物。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可谓真不少,但我们广大教师加以利用的又有多少呢?在“简单的统计”中我就2次利用了讲台上的粉笔,并且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第一次: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我手拿一个空的粉笔盒让学生看,并回答出“粉笔盒里什么也没有”。然后,我拿起一支红粉笔,学生答“红色”。我接着拿起2支绿色的、1支红色的、1支黄色的、1支绿色的,分别让学生说出颜色,放到盒子里面。我突然问:“刚才放到盒子里面的有几支红笔?又有几支黄笔?”由于刚才老师只让学生答出颜色,没有要求记数量,学生给问呆了。这个时候,我引入介绍了收集数据可以用画“正”字法,学生的求知欲给激发了,兴趣提高了。)第二次:要求学生收集老师呈现红、绿、白三色粉笔的次数,我按顺序出现粉笔1支红色、1支白色、2支绿色、红白各1支、绿白各1支、黄色1支(学生又一次呆住了,统计表里只有红色、绿色、白色,没有黄色,该怎么办?学生的欲望又进一步提高了。接下来的一个练习,对学生进行“听写”,老师报数据,学生按要求记录。由于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了知识,经过小测检查,发现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得很好。

又如:在“米、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列举了铅笔、铅笔盒、床、门、投影机箱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要求学生先估计出每种物品的实际长度是几米、几厘米或几米几厘米,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看实际测量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差距有多大。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2.跳出教材,融入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到现实生活中来,在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之前可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算法的时候,很多教师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看似十分精练,其实效果不高,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效果会很明显。比如:李阿姨带了185元钱,买了一件上衣用去98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李阿姨会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阿姨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她还剩8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于是,对于185-98之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得就相当牢固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因素,把生动的生活实例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结合。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我们可以把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实践参与的活动内容,把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接受时显得准确、清晰、易于理解。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买卖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全体学生(每生有自制的元、角的代币纸片)当顾客买商品。讲台上是商店,黑板挂满了商品(一些商品的图片)。指定班干部上讲台表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各自准备“付钱”。

班干部:每千克4.75元的苹果,买6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8.5元。

班干部:每千克7.16元的葡萄,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7.48元。

这个时候,座位上的学生楞住了:手上只有“角”,没有8分,怎么办呢?

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活动是教和学的有效载体,有合适的教具和情境策划,抽象的数学也可以生活化,并用体验的方式来学习。

三、活用校园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学校是教师与学生每天工作、学习的“阵地”,又有多少教师能利用校园中的生活资源呢?学校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周围环境中的每件物品都蕴藏着丰富的隐性资源。数学课程一定要重视和开发这一资源,并将教育意图渗透在其中,充分利用校园生活资源,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学度量时,我让学生自己带着各种工具在校园中测量多种实物,并且一一作记录。有的同学测量门,有的同学测量花坛,有的同学测量乒乓球台,有的同学拿1米长的木尺,有的同学拿皮卷尺……有个同学拿10厘米的直尺去度量跳高用的沙池的长与宽,旁边的同学就说:“应该用1米长的木尺去度量才对。”有的同学将尺子一把一把地接起来,有的同学用手量,有的同学用脚量……校园的空间比教室广阔多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感受了数学的生活资源,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数学技能。

又如,学习完“统计表”后,正值学校买回一批体育器材,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题目是“分析学校体育器材购买情况”,制成统计表,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分析:学校买回的体育器材中,哪种数量最多?哪种单价最高?买回的小足球有几个?单价是多少?这次买体育器材一共用去多少钱?……

教师这样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与数学紧密联系的生活资源,尽量缩短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更多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究,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论文作者:巢锋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在生活中体验,从活动中探究论文_巢锋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