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进一步的证据_信息加工论文

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进一步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间论文,顺序论文,证据论文,距离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近年来,时间信息在语言理解的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情景模型是一种用已有信息描述情景的心理模型,用以整合来自文章和读者的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在构建情景模型中运用了多种知识,比如有关于世界方面的知识、语言方面的知识、个人经历等。现在有相当多的资料表明对文章的理解涉及情景模型的建构[1]。一些研究也表明情景模型会影响信息的组织及其从LTM的提取[2]。

脚本情景模型(the script-based situation model)是情景模型中的一种,是对在一般的时间空间框架下发生的高频系列事件的表征。Kintsch和Mannes指出这些脚本并不是固定的或完整阐述的已存在的循环再用的知识结构。相反,他们是出现过程中的结构,由一个骨架构成,也就是一张列有事件名字的整齐目录,提供脚本事件时间排序的基本信息[3]。

大多数有关情景模型的研究分析了空间关系,而对时间关系的研究就比较少。一些研究探讨人们如何使用时间标记通过推理、理解和记忆提取范式来构建情景模型。这类实验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首先,时间的转变如何促使读者更新当前模型或转向一个新模型。其次,时间的组织方面如何影响信息整合成一个单一的情景模型[4,5]。

然而,情景的时间定位并不总是在呈现信息中清楚地显示出来。Dowty提出一个默认假设,即情景记录的顺序与情景的顺向次序相一致,这个假设叫印象假设(the iconicity assumption)[6]。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为这个假设提供了经验上的依据。Mandler发现,与记录顺序是顺向次序的句子相比,记录顺序不是顺向次序的事件导致更长的阅读时间[7]。这个发现同样与Freyd提出的更普遍的理论——动态心理表征理论(the theory of dynamic mental representations)相一致[8]。动态心理表征以两个标准为特征:第一,时间维度不可避免地置于该表征中;第二,内在的时间维度同外部的时间维度一样:定向而连续。这样,时间信息被认为是所有日常LTM表现中一种重要尺度。与反向次序和随机次序相比,一些研究者在使用各种不同的范式时,更喜欢按常规事件的顺向次序排列[9]。

动态心理表征理论认为时间维度不仅仅是常规事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嵌入于个别事件的心理表征当中。van der Meer、Kruger和Nuthmann验证了这个预测[10]。他们的实验中呈现带有时间连词(before and after)的事件特征对(event-feature pairs),详述了各项目的预期时间取向。结果显示按时间顺向次序排列的项目(如after heating-warm)与按时间反向次序排列的项目(before heating-cold)相比,前者加工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11]。这一理论预先假定读者具有关于强调未来时间的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同样地,Kintsch讨论了知识对于构建基于脚本的情景模型的影响,他认为构成脚本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通常是非定向的[12]。在有关杂货店购物的脚本中,“穿过货摊和走向柜台交钱是相联系的。但如果掉转顺序两者就没有联系了。”事件的顺时序的知识也被运用于语言理解中。

van der Meer提出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会涉及到基于脚本的情景模型建构的观点,这主要包括:第一,如果句子中所描述的事件包含时间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应该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中已经被提取了;第二,如果这个事件的时间信息是指向未来的话,那么以将来时间为导向的时间应该可以获取,而且比以过去时间为导向的事件更快地整合成情景模型;第三,根据Kintsch的研究认为,词义的建构过程在300-500毫秒内完成,而词干的推断则需要500-1000毫秒的时间。那么句子的呈现时间越长,事件的时间信息对于建构基于脚本的情景模型的影响就会越大[13]。他们实验的材料都是选用一些日常生活中高频发生的事件,通过控制句子的呈现时间以研究人们对于这些高频发生的事件的情景模型的建构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些高频发生的事件中,对于非常短的呈现时间,不管是无关项目还是顺时序项目和反时序项目,他们的反应时间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中等长度的呈现时间,需要经过精心处理,所以,对于顺时序项目的反应时与反时序项目和无关项目的反应时相比,顺时序项目反应时有明显的降低。这说明在语言理解中按照时间顺向顺序排列的事件的优先存取性。

另外,强印象假设(strong iconicity account)认为时间上连续的事件也许会比较容易整合。如果读者能够在时间上将每一个即将出现的时间定位在最近的事件后,会促使情景模型的建构;如果跟着的事件没有立即跟着先前的事件出现,那么该事件要整合起来会困难得多。van der Meer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一点。实验采用单句的形式来进行,在句子中只出现一个事件。结果显示,时序距离对语言的理解有很大影响,对于较远距离的事件比近距离的事件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这是由于在普通事件中,近距离的事件要比远距离的事件提取的时间要快,所以近距离的事件就比远距离的事件更有力的整合到情景模型中去。

何先友等在2005年探讨了在短语条件下(在……之前与在……之后)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将来取向的事件的加工具有优先性[14],本研究进一步分别在简单句条件下和在复句条件下,探讨不同SOA下时间顺序关系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探讨时序信息加工的优先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时间距离在语言理解中究竟产生什么作用。

2 实验一

实验一探讨在句子语境中不同频率事件的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2.1 方法

2.1.1 被试

60名华南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900ms、1200ms、3000msSOA条件下各20名。

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

2.1.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在何先友2005年实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的维度上筛选,把典型性低于3的作为低频事件材料,把典型性高于5的作为高频事件材料。材料由90个实验项目和90个混淆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一个句子—探测词。材料是以下列方式组成的:在三个连续的事件中,其中一个事件作为句子成分,另一个事件作为探测词。时间顺序的安排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材料中一半项目用A型材料,一半用B型材料。对于A材料,将一个包含三个事件序列(例如:起床、刷牙、洗脸)的中间事件(刷牙)在句子描述出来,然后和一个探测事件(起床或洗脸)结合起来,这个事件在时间上先于该句子中的事件(起床)或是后于该句子中的事件(洗脸)。对于 B材料,这三个连续的事件序列中(例如:睡醒、穿衣、下床)的中间事件(穿衣)是作为一个稳定的探测事件与另两句子相结合,这两个句子各包含一个事件,句子中的事件在时间上先于(睡醒)或是后于该探测事件(下床)。另外还增加了相等数量的不相关的句子—探测词。这些不相关的句子—探测词与A、B材料相结合。材料的句型是简单句,由9到11个汉字组成,探测词都是由2个汉字组成。表1和表2是实验一材料的样例。

2.1.3 实验设计

采用3×3×2的混合设计,第一个自变量时间顺序关系为被试内变量,包含三个水平:顺时序、反时序和不相关;第二个自变量SOA为被试间变量,包含三个水平:900毫秒、1200毫秒和3000毫秒,这是根据van der Meer等的研究确定的,因为1000ms左右表示的是受控的加工,增加呈现时间可以控制对句子精细加工的程度,但他们是通过掩蔽来实现对呈现时间的控制,900ms、1200ms和3000ms条件下分别有200ms、200ms和2000ms的掩蔽时间,因此,实际呈现的时间是700ms、1000ms和1000ms。我们认为在掩蔽时间内,我们无法保证被试的注意力在相应目标上,因此,我们实验中取消掩蔽,三种SOA全部是句子呈现时间;第三个自变量事件的频率为被试内变量,包含两个水平:低频、高频。因变量为探测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1.4 实验程序

实验在IBM电脑上进行。每次实验开始时,首先出现在显示器中央的红色注视点“+”,要求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始终盯住注视点,接着呈现先前信息,然后在不同SOA条件下呈现目标。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准地判断目标事件是否正确地描述了以先前信息为特征的情景,即目标事件与先前信息描述的事件是否相关。如果相关,就按“F”键,如果不相关就按“J”键。被试按键后,经过1500毫秒的间隔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2.2 结果和分析

删除平均反应时3个标准差外的极端数据后,900ms、1200ms和3000ms条件下分别还有16、19、17名被试,共52名有效被试。实验一各条件下反应时平均值与错误率见表3。

对表3中的反应时与错误率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反应时方面,时间顺序主效应显著,F(2,49)=7.697,p<0.01,表明不同的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作用不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顺时序和反时序项目之间的差异显著,无关项目与反时序项目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顺时序与无关项目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句子语境中,顺时序的项目的加工达到了与无关项目同样好的效果。这一结果与何先友2005年的结果基本相同,本实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句子语境有助于时序项目的加工。

频率主效应显著,F(1,49)=6.10,p<0.05,高频事件显著快于低频事件,表明事件发生的不同频率对语言的理解存在不同影响。SOA的主效应不显著,F(2,49)=0.437,p=0.649,这表明在句子语境中,900、1200和3000ms的SOA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时间顺序与事件频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49)=22.248,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高频事件中,不同时间顺序之间有显著差异,F(2,153)=13.505,p<0.01;在低频事件中,不同时间顺序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2,153)=3.314,p<0.05。从平均数可以看出,高频事件中,不同时间顺序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时间顺序、事件频率与SOA之间的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F(4,49)=0.608,p=0.658。

在错误率方面,时间顺序的主效应和事件频率主效应都不显著,F(2,49)=0.136,p=0.873,F(1,49)=0.087,p=0.769;SOA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2,49)=2.169,p=0.125。但时间顺序与事件频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高频事件中,不同时间顺序之间的错误率无显著差异,F(2,153)=1.568,p>0.05;在低频事件中,不同时间顺序之间的错误率有显著差异,F(2,153)=3.647,p<0.05。

实验一结果表明,在句子语境中同样发现了不同时间顺序关系与语言理解的不同影响,顺时序有助于促进语言的理解。但实验一结果没有发现SOA的影响,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本实验中最短的SOA为900ms,与何先友2005年的研究中1000ms非常接近,这一时间间隔可能足够了,因此增加到1200ms和3000ms后的效果就不明显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本实验材料提供了语境。

总之,实验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不同时间顺序对语言理解存在不同影响,语言理解中存在着时间顺向事件加工的优先存取性。实验一结果是在简单句中获得的,实验二将在复句中进一步探讨时间顺序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同时我们认为事件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可能产生影响,因此,实验二还引入了时间距离这一变量。

3 实验二

实验二目的是为了研究在复句中句子事件到探测事件的时间距离(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和时间顺序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模式与实验一基本一样,只是材料由简单句变成了复句。在复句中,除了一个连续事件外,句子中还含有另一个事件对这个连续事件进行干扰。实验二的逻辑是如果语言加工中确实存在顺向时间顺序的事件加工的优先性,那么,在复句中,应该得到的结果是:反时序事件>顺时序事件;如果句子描述的事件与探测事件的时间距离影响语言的理解,那么,应该得到的结果是: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

3.1 方法

3.1.1 被试

被试为32名华南师范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他们未参加实验一,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

3.1.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240个实验项目和混淆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验一的项目库中取出。按照时间的距离不同和不相关的项目一起组成了12个句子一探测词。240个实验项目和混淆项目的句子的结构和长度基本上一样。表4是实验二材料的样例。

3.1.3 实验设计

实验二采用2×3被试内设计,第一个自变量是时间顺序,包含顺向和反向两个水平;第二个自变量是时间距离,包含三个水平:近、中、远。因变量是对探测词的反应时与错误率。

3.1.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同实验一,只是在本实验中只采用了1200ms一种时间间隔。

3.2 结果与分析

按同样的标准删除了一名被试的极端数据,31名被试的数据进入最后的分析。实验二各条件下反应时的平均值与错误率见表5。

对表5中的反应时与错误率分别进行2×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反应时方面,时间顺序主效应显著,F(1,30)=7.693,p<0.01,时序项目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反时序项目的反应时;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2,30)=6.420,p<0.01,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近距离与中距离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近距离和中距离都与远距离的差异显著,p<0.05。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30)=1.414,p=0.251。

在错误率方面,时间顺序主效应、时间距离主效应和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F值分别为:F(1,30)=0.088,p=0.768;F(2,30)=1.991,p=0.145;F(2,30)=1.552,p=0.220。

实验二结果表明,即使是在复句中,仍然发现顺时序项目的加工显著快于反时序项目的加工,这一结果与实验一结果一致,这进一步证明了顺时序事件在语言加工中存在着存取的优先性。同时,实验二结果还表明事件之间的时间距离在语言加工也存在着重要影响,在近距离和中距离的项目中,被试的反应时要比远距离的项目要快,这说明了对于时间上连续的事件,人们还是比较容易整合,但相隔时间较远的事件整合就困难些。但实验二结果没有发现近距离与中距离之间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近距离与中距离的事件发生在同一场景,被试建构了同一情景模型来表征近、中距离的事件,如对本实验中的“当我们正在选景时,天下起了雨”与探测词“调焦”(近距离)和“拍摄”(中距离)两种条件,被试可能建构了“某人在某地摄影”的情景模型,对同一情景模型内的事件提取的差异就不明显了,而远距离条件则是“冲印”,被试则还需要建构一个“某人在照相馆冲印胶卷”的另一个情景模型,因此,不同模型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导致反应时的延长。

4 总讨论

本研究的二个实验探讨了时间顺序关系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在简单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事件频率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了在复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在哪种条件下,都一致发现了顺时序的项目加工都优于反时序项目的加工,同时也发现了不同的时间距离对情景模型的建构也产生影响,远时间距离不利于情景模型的建构。这些结果与以往关于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扩充和延伸了这方面的研究[11,13]。

实验中是否存在着有利于对顺时序项目优先反应的因素呢?实验一中的简单句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它们不是导致顺时序项目反应时更短的原因;实验二中的复句的结构都是由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当……时”加一个简单句构成,因此,它们的结构也是相同的,同样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导致顺时序项目反应更快的原因。

脚本情景模型认为被试的心理表征是一张列有事件名字的整齐目录,提供脚本事件时间排序的基本信息[3]。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当事件排列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一致时(顺时序),就加快了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相反,当事件排列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不一致时(反时序),就与被试已有的脚本情景模型相冲突,被试要解决这种冲突达到最后的意义的理解就需要额外的时间,这样就导致的反应时的延长。与此思想相一致的印象假设也认为情景模型中记录的顺序与情景的顺向次序相一致,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6,7]。动态心理表征理论也提出个体内在的时间维度同外部的时间维度一样是定向而连续的[8],当外部的时间顺序为反向的时候,就成为了不连续的,因此,与内在的时间顺序相冲突,结果导致了反向顺序事件加工的延长。这几个理论模型虽然在建构理论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但在解释阅读加工过程中时间顺序的影响效果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本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为现有的理论关于时间顺序的作用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顺时序项目的优先存取是否是时序信息的自动激活导致的呢?根据以往研究者的观点,200-300ms的SOA间隔代表自动激活,而较长的SOA间隔,如1000ms的间隔,则代表受控的精细处理[15],实验一在句子语境中的SOA为900、1200和3000ms没有发现时间间隔的主效应,因为这三个时间间隔都达到了受控的精细加工的水平。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探测事件之间的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二者的距离较近,则对探测事件的反应时较短,如果二者的距离较远,则对探测事件的反应时较长。实验二设计了近、中、远三种时间距离,但是没有发现近距离与中距离之间有显著差异,即并没有获得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的理想结果,因此,时间距离的远近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根据我们对实验材料的分析,更本质的是不同时间距离发生的事件是否发生在相同的场景,或者说它们能否整合到同一情景模型中,如果能整合到同一情景模型中,那么,外在的时间距离就不产生影响,如本研究中的近距离与中距离条件,这些事件能整合到相同的情景模型中,因此,就没有近距离与中距离的差异;而它们与远距离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远距离条件需要建构另一情景模型来表征远距离的事件。这一思想本质上与Zwaan提出的强印象假设的思想是一致的。

本研究结果中有个发现是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即被试对不相关项目的反应显著快于顺时序和反时序项目的反应,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目前,我们还没有合适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这可能与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有关,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准地判断目标事件与先前信息描述的事件是否存在相关,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对目标词进行理解的过程,而是需要对背景短语和当前的目标词进行整合、比较进而进行判断等,因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而在不相关项目中,这个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就大为降低,因此,反应速度就相应加快。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个问题。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5.1 不论是在简单句条件下,还是复句条件下,都存在对顺时序信息加工的优先性。心理表征中事件的先后顺序与现实事件发生的顺序一致的观点得到证明。

5.2 事件之间的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的实质是不同时距的事件能否整合到同一情景模型。

标签:;  

时间序列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进一步的证据_信息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