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物临床研究近况分析论文_彭峰

双峰县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7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近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7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型利钠肽(BNP)、血清肌酐(SCr)、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sC)及肌钙蛋白I/T等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结果:入院时与心衰后24h患者的血CysC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也在诊断、治疗及判断急性心力衰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论:BNP、NT-proBNP、CysC及I/T均属于评价急性心力衰竭的敏感、可靠及快速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清肌酐;胱抑素;预后

急性心力衰竭属于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通常伴有组织低灌注、组织充血、心输出量减少、肺毛细血管契压升高等[1]。心力衰竭也是各种心脏病并发症的发展阶段,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反复住院,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现阶段的临床研究认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情况与肾功能受损情况呈正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近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1.2±4.6)岁;肺心病5例,冠心病6例,心瓣膜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慢性肾脏病史,且在发病后6h内入院接受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后24h患者心衰症状未得到缓解。

1.2方法

分别在入院时与心衰24h后抽取患者血液送检,并采用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测定患者的血液生化标志物,包括B型利钠肽(BNP)、血清肌酐(SCr)、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sC)及肌钙蛋白I/T等。

1.3统计学分析

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所有患者心衰24h后与入院时血液生化标志物水平,其中SCr变化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CysC水平相比变化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3.1BNP与NT-proBNP分析

BNP在1988年被Sudoh等在猪脑中发现,属于肽类物质,具有利钠排尿作用,之后研究发现心室是合成及分泌BNP的主要部位,因此将其称为B型利钠肽。BNP在细胞内合成,存在形式为134个氨基酸片段的B型利钠肽前体原,还可裂解为108个氨基酸片段的B型利钠肽前体[3]。由于心功能失代偿、容量负荷过重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等引发心室壁张力升高,会导致B型利钠肽前体裂解称为由无生物活性的76个氨基酸片段组成NT-proBNP和具有生物活性的32个氨基酸片段组成的BNP。而BNP具有利钠作用,能促进动脉扩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且心力衰竭与BNP病理生理改变在相互作用,故BNP和NT-proBNP的检测能用于诊断急性心力衰竭。

3.2SCr分析

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血液灌注不足等,会引发高钾血症和尿量减少等发生,不仅对救治成功率产生影响,还会增加猝死风险。肾小球滤过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某种特殊的物质从血浆中完全清除的血浆量,是对肾功能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往往采用SCr水平进行测定,但多种因素均会影响SCr水平,如尿酸、血浆蛋白、葡萄糖及酮体等假肌酐物质均能干扰检测方法。尤其是处于肾损害早期时,只有在肾功能下降至正常1/2以上时SCr才会显著升高,故SCr在测定早期肾损害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在本研究中,患者在入院时与发病后24h的SCr值相比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采用SCr诊断心力衰竭难度较高。

3.3CysC分析

CysC指半胱算蛋白酶抑制蛋白酶C,属于一种非糖基碱性蛋白,含120个氨基酸残基多肽链。CysC能自由滤过肾小球,之后被肾小管重吸收,且在肾小管中几乎被全部分解代谢,极少会随尿液排出,因此是一种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及特异性高的重要指标。在诊断慢性肾脏疾病方面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且显著优于Ccr。

3.4肌钙蛋白I/T分析

临床应用肌钙蛋白I/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相关研究表明[4],约50%的没有缺血存在的慢性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肌钙蛋白I升高情况,同时,肌钙蛋白I升高也表明增加了死亡风险。此外,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出现肌钙蛋白T升高的原因可能与心力衰竭病情程度有关,在诊断心力衰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肌钙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后,再与BNP检查相联合,可提高诊断心力衰竭的准确性,并更加全面的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BNP、SCr、NT-proBNP、CysC及肌钙蛋白I/T等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浥淳,张新超.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物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7):13-14.

[2]冯国飞.心血管生化标志物在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51-56.

[3]李刚,韩雄,徐军等.急性脑卒中的血液生化标志物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7):554-557.

[4]李萍.心肌损伤生化新指标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23-124.

论文作者:彭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  ;  ;  ;  ;  ;  ;  ;  

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物临床研究近况分析论文_彭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