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阶段论文,全面发展论文,统一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成功推进,丰富着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所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相适应是基本的方面,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上的不相适应特别是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不相适应是客观存在。这是一种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可以而且能够解决的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之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凝固的社会形态,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永不停止的运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上升到新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运动发展不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或者说根本上相适应的本质特征,要求也有条件使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活跃、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和新的发展空间,因而必然出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结构、多形式和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必然过程,要求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社会分配结构的多形式。伴随这种社会生产出现的特点,就是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经济组织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分配劳动即就业形式和就业岗位、生活消费方式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多样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是改革对旧体制束缚的重大突破,是社会的历史进步。同时,还必须看到,这种社会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它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和反映经济基础这种多样性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建设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走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曾经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表现的九个方面的特征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实现九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6页。)显然,这是包括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社会整体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最重要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因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只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才能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性。所谓多样化统一,是有主导和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多样化统一,是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目标、目的的共同发展的多样化统一,是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有机统一的多样化统一。党的十五大报告科学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涵,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9~20页)这段精辟论述,既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也是对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特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括描述。其突出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这也就是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如上所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不断发展、上升的运动过程,也是不断实现多样化统一的运动过程。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由其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内在的良性运动机制和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自身存在的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地达到新的相适应,又不断地克服新的基础上的不相适应的方面,又不断地达到新的基础上的相适应,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上升,不断提高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着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不相适应,是客观存在;不断地依靠自身的内部机制和力量实现相适应,就是不断地克服不相适应的客观存在的矛盾,这就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改革,所推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依靠自身力量克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逐步达到成熟和完善。这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实践也还证明,改革,只有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客观要求,着力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能沿着正确方向和轨道发展,才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自身矛盾的特性。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是在这种不断克服自身矛盾的发展中不断向着最终目标前进的过程。离开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引的方向,改革就可能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甚至步入歧途。这一点,也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而区别于前苏联变革失败的根本之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在多样化统一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功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反映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设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多样化统一中才能得到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近年反复阐述“尊重世界多样性”的观点,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明确指出,“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江泽民2000年9月、5月巡视东北和在江浙沪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在1991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3月,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 ”(《人民日报》, 1993年3月23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93年11月2日在各地区、 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3月, 他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民日报》,1996 年3月8日)这年10月,他再次讲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起来,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巨大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72页、第2077—2078 页)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说:“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88页)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国内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是江泽民同志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思想,是贯穿于江泽民论述的红线。从党的十四大、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十五大以来的党的重要文献,从论述十二大关系、建党七十周年讲话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特征,到党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一以贯之,特点十分鲜明。这一理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新的胜利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面向新世纪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的新发展、新创造、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即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新成果。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