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特色和第一经济增长点,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张,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纷纷竞逐国内外市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生产渐成气候,深圳已发展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一、从深沪比较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历两个阶段:先是从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电子工业,90年代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成大规模现化电子信息产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上海比较来看,深圳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上海
主要表现在深圳高新技术产品总值增长速度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超过上海。近几年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60%以上的增长率发展,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55.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64%(新口径为35.4%)。 上海按产业口径统计(大于按产品口径统计)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绝对数虽高于深圳,但发展速度仅为2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还不到深圳的一半。见下表:
深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情况比较
年份 产值(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比较(%)
深圳:产品产值 上海:产业产值 深圳 上海
199122.9 220 8.10 11.30
1995 225.82 74620.25 13.90
1996
347.6 75128.73 14.78
1997 474 853
38 15.10
1998 655.18 97039.64 16.48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深圳科研院所不多,主要依靠引进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企业自己开发,引进的成果较为成熟,企业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开发,这两个重要背景使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远远高于上海(10%)。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家“863”高科技成果的重要产业化基地, 已有电子技术、 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10多项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10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同时深圳也全国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人均产值、人均实现利税高于上海
上海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数远远多于深圳,但平均规模大大小于深圳,深圳超亿元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约40%,而上海只有8%左右,超10 亿元的企业数是上海的2倍,人均产值仅为深圳的1/3左右。见下表:
深沪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比较
深圳(1998年) 上海(1997年)
企业数(家) 129 587
总产值(亿元) 390.64 550
超亿元企业数(家) 51
42
超10亿元企业数(家) 147
人均产值(万元)
80 25.8
人均利税(万元)
10 4.2
(四)深圳在电子信息业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与上海相比,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有明显优势。
1.信息产业总量和对经济的贡献比上海大
1997年深圳电子信息产品产值达432.13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占深圳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07%,占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1.08%。上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357.98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而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为8.2%,占上海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22.9%。
2.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大企业,均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始终非常重视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如华为公司,1997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总额的10%,1998年科技投入8亿元, 其最新生产的交换机已采用国际先进的0.25μm技术。而上海电子信息产业是从80 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或与国外大企业合资,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
3.计算机产业处于优势
1997年深圳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工业企业已有1500多家,其软硬件产值达到25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13%, 不少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主导地位,并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如深圳的计算机板卡占国内市场的80%,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世界三大磁头生产企业之一。相比之下,上海计算机产业1997年实现销售额101亿元, 但其中上海产的计算机及其产品只有30亿元,上海的几个电脑品牌在国内市场影响很小。
(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大幅增加
1998年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87.8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3.93%。1997年深圳申请专利总数1440 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都已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骨干企业。
二、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经验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多方面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深圳市在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全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开发体系方面取得了成功。
1.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活动主体。全市521家技术开发机构中477家在建企业,占91.7%强,90%的技术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要构成的城市。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315家企业中, 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平均13.7%。
2.构造多层次的企业技术开发组织体系。目前全市有8 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立了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9家市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另外还有国家计委批准的3家“909”设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把研究开发网络向国内、 外延伸。目前已与全国1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华为、中兴通讯、开发科技等公司还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
3.以产品创新为主、工艺创新为辅。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市工业产品创新占技术创新总数的64.4%,工艺创新占总数的35.6%,高新技术企业工艺创新比重构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构成,说明深圳市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非常重视工艺创新,以提高长期竞争能力。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及比较单位:%(占创新总数的比重)
调查的全部企业
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64.4
58.6
53.3
产品创新 全国70.0
67.6
73.5
深圳35.6
41.4
46.7
工艺创新 全国30.0
32.4
26.5
4.技术开发经费主要源于企业。1998年全市企业投入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达25.89亿元,其中82%来自企业。在经费支出中, 高科技企业R&D费用与购置技术术设备费用约占主要份额80%。 高于其他大中型企业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水平。
(二)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
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由小企业成长而来的,从破土之日起就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期的市场化运作使企业形成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按劳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反观上海,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行政痕迹还是很明显,对市场敏感性不强,对技术开发投入踌躇不前,结果往往逐渐失去短期利润,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战略决策的机遇。
(三)恰到好处的政府推动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但政府的功能重点在服务企业、支持企业。90年代以前,政府是“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对市场筛选沉淀下来的企业进行个案支持,从而生成新的一批颇具实力的支柱企业。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政府着力创造、建设一个政府推动引导、企业独立决策、市场竞争选择的产业发展环境,工作重点集中于:正确制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培育高科技开发和产业化的市场主体,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支持,积极制定和完善促进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
1.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九五”计划提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的目标,制定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明确“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新能源、生物工程、激光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市政府每年制订和滚动调整《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计划指南》、《深圳市年度重点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对列入计划的项目,从资金、税收、项目用地、调工调干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2.法规与政策
90年代初以来,深圳市政府先后颁布了300 多个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引导,给予政策、体制创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3.着手建立高科技投融资体系
为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和融资担保问题,1995年深圳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担保和股权投资。1998年起深圳市财政分三年每年对该公司注资1亿元,到2000年公司注册资本可达到4亿元。同时深圳市正着手组建注册资本10亿元的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和注册资本1 亿美元的境外(香港)高科技风险基金,引导投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实行高科技贷款贴息政策。
4.形成高层资技术人才高地
深圳实行自我培养和招聘相结合的人才政策,重点在人才引进上。一是组织各种市外招聘会,提高来深创业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高素质人才,市政府及计划局制订文件规定,调入深圳深圳的“双高”人才(博士学位及高级职称者)及其配偶免征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现已调入拥用博士学位的专门人才近千名;三是增加应届毕业生分配户口指标,1997年起扩大至1万名; 四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所需人员在调工调干、毕业生分配、入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凡在高新技术企业任职两年以上,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落户深圳。
5.强化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市政府与国家计委合建国家电子工业性试验中心,与科技部合建中国科技开发院,与清华大学共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解放军军事医学合建“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与北大、西安交大、浙大等的合作加紧进行。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并相继成立了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市场促进中心、技术经纪所、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知识产权审判庭。形成了咨询—评估—中介—仲裁—交易—审判的配套技术中介服务市场体系。三是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业型提供“孵化”服务。建设11.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进驻园区的企业提供税收、房价、地租等方面的优惠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三、对上海的启示
(一)上海要加快推进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
1.加快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和吸引国内外投资基金
(1)要抓紧建立独立法人制的风险投资公司。 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综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比如以委办系统的投资公司名义联合国家部委在沪的投资机构共同组建,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决策体系。同时支持有实力的控股公司、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共同组织风险投资公司。
(2)加快组建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基金。 在争取央行批准的前提下,吸引投资银行、信托投资机构、高科技企业、控投公司等机构参加,争取组建在国内上市的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探索组建在海外上市的中国风险投资基金。
(3)吸引海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上海创业。 要大胆吸引和联系海内外创业投资者、优秀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基金来上海从事风险投资。
2.加强项目资源的培育。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开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企业自筹R&D经费的比例, 鼓励各类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科研开发。另一方面要形成开放的项目市场,完善有关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国外的先进成果到上海来实现产业化。
3.多渠道促进技术产权交易
(1)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推荐有实力、 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政府部门定期举办服务性的信息交流会,促进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沟通,使证券二级市场的资金显著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2)可考虑成立专事技术产权交易的市场。 以现有技术交易市场为基础,借鉴国外技术交易有形市场发展的经验,组建上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多渠道开辟科技风险资本套现循环的路子。
(二)上海要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1.加强各个层次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上海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深入研究本领域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形势,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切实做好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追求长期的、战略性的发展,即必须要有相当的技术开发投入,不管是什么层次的技术开发机构,即使是“技术跟进型”的企业,都要充分重视再开发。
2.以现有科研院所的改制为契机重铸上海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辉煌。这次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和上海地方应用型科研机构的改革,应遵循“企业化”的原则,形式上可以让科研院所成为独立法人,可与企业合作,也可为企业合并、兼并,使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按企业机制运作起来。
3.探索新的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体制。参照国外著名技术开发机构的管理经验,引导一些技术开发中心实行项目负责制或部分实验室实行课题负责制。关键的前提是技术中心在整个企业里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条件的应成为独立法人;在管理上实行“双线管理”,即行政管理和项目技术管理分开,以项目技术管理为核心,行政管理为之配套服务;在分配上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工资为基本保障,一个是按知识贡献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综合评价来进行分配。技术开发中心以本企业、本领域的技术开发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成立面向全社会的头脑型公司,专事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