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锻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论文_冷皎

冷皎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 114005)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锻炼,患肢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心里护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四周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锻炼后两组肌力比较,康复组上肢肌力和持匙进餐,扶拐行走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肌力恢复无显著差异。结论 早期实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锻练 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1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均经CT、磁共振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康复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康复组男39例,女19例;平均61.51±11.08岁;对照组男42例,女16例;平均62.96±10.08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选择无严重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和康复锻炼前肌力及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同时给中频电治疗及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进行自我功能锻炼,康复组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中,由康复师与临床医生一起,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全身状态进行评定,根据评定制定及调整康复方案。康复训练程序:①正确的床上卧位(入院后即开始) ,具体锻炼包括正确肢体位置的摆放,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患者肢体随意运动的诱发及选择性分离运动训练;肢体按摩、翻身、坐起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②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维持30 min,渐加10°训练,直至90°能床边坐起,再进行坐位平衡练习。移至床边坐位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进行站立训练。③站立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起立训练(病区走廊的墙围上均有患者活动可以支撑的扶手)、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及平衡障碍可借助工具辅助训练,为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及早期自立创造条件。保证正确的站姿,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④步行训练。当患者站立15~20 min无疲劳感时开始步行训练,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患者进行3~4周康复训练,在家属和护士监督指导下,每日重复训练内容1~2次。

2结果

用Lovert的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原始肌力以入院时检查结果为准,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第28天评价疗效,见表1、表2。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肢肌力比较

注:P<0.05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脑梗死导致的功能障碍。其原理大多认为康复训练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往往只重视生命,忽视功能恢复,有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我们在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体会到其重要性,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适应,持之以恒。锻炼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因强大粗暴的锻炼易造成骨移位、骨折和异常模式的出现。锻炼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自我感觉、肌力改善情况,尽量勿引起患者疼痛。许多训练必须依靠家属的协助,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完成。在患者出院后,采取定期随访,了解其训练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训练。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文作者:冷皎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锻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论文_冷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